继承与创新(1):继承些什么?

时间:2022-09-15 11:16:22

继承与创新(1):继承些什么?

经常听见一种说法:在学校学的都是理论,到现场没啥用。

不可否认,我国目前工科大学教育确实有些问题,但这并不能作为理论无用论的根据。对于理论无用之是否正确,需要从知识的“继承”环节展开。

每个人的现有知识并不是先天就具备的,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对于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则只能经过足够长时间的学习,才可能具有足够多的基础专业知识。这个“学习”过程中的绝大多数内容,其实就两个字:继承。而继承的绝大多数内容也就两个字:理论。

一、理论从何而来

理论来自实践,来自前人长时间、多样例和多角度的实践。并由具有足够资质的人们,对这些素材进行整理和提炼,从足够多的“样本”中整理出一个最接近真实的“公式”。且这个公式随着更多实践样本的出现,再逐渐完善。

这就是理论的来源,一种神奇的、确实存在的过程――不知道猴子们的实践是否会产生理论呢?

我们知道,我们只能无限地接近真理而不能达到真理。因此上述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就是由原来的漏洞百出,经过足够多次的修改完善,最后达到无懈可击的程度。这就是人类认识真理的轨迹。这样的理论我们多称之为“经典”,并认为可以说已经属于“真理”。

没有纯理论,没有不是基于实践或者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

二、理论如何掌握

学习和实践是掌握理论的唯一途径:学习是了解理论的过程,而实践是应用理论的过程。

其中,实践的过程将明确地判定我们是否真地了解了理论,这个过程对加深理论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实践的过程一开始是学校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因为多属于假题目,且指导者本身的能力有限,因此对加深理论理解的作用甚微。实际设计过程对加深理论理解的作用当然是最好的,是最具实效的。

但是最有问题的是,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在进入工作之后,会觉得所学理论在实际设计中对不上号,用不上,产生明显的差异。笔者以为,对这种感觉正确的评价和对策,是工程师在技术进步过程中最开始就要解决的问题。

三、理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两个问题,分别出在教者和学者双方。

教者的主要问题在于,自己是不是确实掌握了理论,或者本身就是在照本宣科?这个问题很值得讨论,教者对所教授理论的解读,是在书本的基础上做内涵与外延的解说,这是必要的内容。

如果教者本身就不能确实掌握理论,其解说可能导致学者产生误解而不能正确地理解理论。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教者本身的能力和水平所限,换句话说,教者的资质与其身份并不完全符合。对于明显缺乏实践知识的教师,这种现象更明显。

学者的主要问题在于,是不是对所学的理论有兴致。大量的在校学生,其实并不喜欢自己所学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所以对理论的学习没有劲头,更谈不上钻研。这实在是一件难以通过说教解决的问题。

四、理论指导实践中的问题

理论的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实践应用训练和体验”。只有把理论确实地用于实践并取得了明确的效果之后,才能确认理论已经被理解和掌握了。

这不是“空谈”能解决的,必须在“实战”中检验。两类问题,分别出在在校学习时期和进入工作岗位的初期。

在校期间,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学生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能搞清楚的主要是如何不挂科。毫无疑问,不挂科的目标实在是太低了。不能用“没有挂科”来评价所学理论是否已经能够指导实践的程度。

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在校期间的设计实践实在是少得可怜、低得可怜,与未来的工作需要,有着巨大的差异。这导致学生们不可能经由这些途径来明确解决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

到了工作岗位,因为原来的理论学习就不扎实,实际设计中的问题实在太多,以自己现有的水平觉得不能应对,于是“理论无用”的想法必然产生。

一个明显的表现,类似围棋新手:边角定式尚未完全掌握,自己的死活问题尚未解决,怎能做好中腹的争夺和绞杀。但是,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主要的目标恰恰就是中腹的争夺,而不是角上的活净处理。

一个明显的现状,许多大学毕业并在工作岗位上做了一段时间的人,对于本专业的术语仍然不能熟练和准确地运用,经常为了表达而自己编造一些词汇,造成技术交流的障碍。要知道,人类最原始的“理论”就是口传的技艺和术语。

五、继承的要点之一:理论的再学习

综上,应当完成的继承过程,因为在校期间的种种限制,其实并不是很顺利。

于是“再学习”的事情必然会发生。也就是说,重新开始理论的学习和指导实践的验证,是必然要进行的。这也符合技术进步总是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问题仅在于,在这个螺旋的第二圈,没有明确的教师和教学过程,需要靠自学来完成。

对此笔者有一个观点:不怕不知道,就怕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怕不知道,就怕不知道怎样才能知道。

之所以有这“两怕”的说法,是因为这是普遍存在的现状。这些现状是阻滞理论再学习的主要障碍。按理说,到了工作岗位,有了明确的需求和环境,加之是再次学习继承学过的内容,再学习的条件应当比在校期更加优越,效果应当更好,实际上并非如此。

欲知如何解决“两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篇:欧特克:技术选择未来 下一篇:PCV阀CFD模型简化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