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荚o属植物研究进展

时间:2022-09-15 10:04:00

中国荚o属植物研究进展

摘要 荚o属植物在我国西南部地区分布广泛且产量丰富,有相当长久的应用观赏历史,并且是重要的中药材。但现有很多种类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仍处于野生状态。在国内,荚o属植物的研究处于初步阶段,通过总结该属植物现有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综述,以期对荚o属植物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荚o属植物;研究进展;开发利用;中国

中图分类号 S7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172-02

Research Progress on Viburnum Plant in China

FENG Xiang YAO An-qing WANG Wen-kai *

(Agricultural College,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Hubei 434025)

Abstract Burnum genus(Viburnum Linn)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southwestern China region and have rich production,long history of ornamental applications and important medicines. But many existing species has not been well developed and still in a wild state. In China,the study of Viburnum still at a preliminary stage.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findings of Viburnum plant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to the depth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Viburnum plant.

Key words Viburnum plant;research progress;development and use;China

荚o属(Viburnum Linn.)属于忍冬科(Caprifoliaceae),多为灌木和小乔木,通常高达3 m左右,有落叶和常绿种2种[1]。花色有白色、粉色,有些种类有大型不孕花,观赏性较强。果色多为鲜艳红色,也有少部分为蓝色和黑色,果可食用,有酸甜味,富含有机酸和植物油脂[2]。该属植物中的很多种类观赏价值较高且已经得到开发。但纵观该属植物,还具有多种经济价值,如有些种类具有药用价值,果实可用来酿酒和制作饮料,茎皮纤维可造绳造纸,种子可以榨油,其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1 种类及分布情况

荚o属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全国约有80种,在我国各省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温暖湿润的中高山地区[1-3]。据中国植物志统计,各省分布种类情况:河北省5种,内蒙古2种,宁夏1种,甘肃省15种,青海省2种,山西省2种,吉林省3种,辽宁省2种,黑龙江省2种,江苏省4种,浙江省20种,安徽省10种,陕西省15种,江西省25种,山东省2种,河南省8种,湖北省27种,湖南省21种,四川省39种,贵州省29种,云南省49种,新疆5种,11种,广东省20种,广西省29种,福建省15种,海南省4种,台湾省12种。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四川分布最多,中部地区湖北、湖南其次,越到北方种类越少。其中荚o、茶荚o、琼花、球核荚o、合轴荚o在全国分布最广,在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区均有分布。四川、云南、贵州种类最多且有多种该省特产。

2 应用现状

2.1 药用价值

我国荚o属植物作为中药材使用的有43种[3],该属植物药用价值极高,荚o属植物是很重要的中草药,很多临床应用始载于唐《新修本草》。其根、茎、叶以及成熟的果实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健脾消食、驱虫、强身、抗衰老等作用[4]。功效主治:通经活络、活血消肿、祛风杀虫川[5]。文献记载:《吉林中草药》中言其“通经活络、止血、镇痛、止咳。治腰酸腿痛、跌打损伤。”《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言其“甘、苦、平。消肿、止痛、杀虫。”在小儿食疗与保健、小儿发育不良、老年病防治、妇科疾病、镇咳祛痰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2]。

李 敏等研究了鸡树条荚o的抗氧化作用,证明鸡树条荚o具有清除自由基,降低膜脂质过氧化发生的作用,可有效延缓衰老和防治痴呆。

2.2 园林观赏

本属植物花色大多数为粉色和白色,有些种类的花序具有白色而繁茂的大型的不孕花和小型两性花,有很强的观赏性;果色大多红色,也有粉、蓝等色,鲜艳夺目。本属植物属落叶灌木,是灌木树种中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从初春到深秋都有不同的种类开花且花期较长,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种类有琼花、地中海荚o、木绣球、欧洲荚o、粉团荚o、蝴蝶戏珠花、珊瑚树等,多用于公园等城市绿地。

李先源等认为蝴蝶荚蓬、巴东荚o、绣球荚o、宜昌荚o等7种荚蓬属植物利用前景较好,可用于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

珊瑚树是应用最多的荚o属植物之一,其花色秀丽、枝叶繁密、四季常青、生长旺盛、抗性强,是行道绿化的优良树种。还具有较强的富集重金属能力,能良好改善污染区绿化。

欧洲荚o花期长,花白色清雅,适合于各单位、医院、学校等地方种植;其花絮非常繁密,大型的不孕花环绕整个复伞花序,整体形状独特。叶浓密,内膛饱满,也可栽种于乔木下做下层花灌木;观叶期长达200 d,并且叶色可随季节发生变化。果实小而量大,色泽鲜艳,红艳诱人,能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力。春季观花,夏、秋季观果,冬季观叶,一年四季皆有美景。欧洲荚o引种中国后,祝 燕等对欧洲荚莲引种后的观赏价值进行了评价,使用Li-6200光和仪对其生理生态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其花、果、叶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并且可以在干旱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作为耐荫灌木推广应用[6]。

天目琼花的叶片3裂,花序直径可达10 cm以上,洁白轻盈,微风吹过,宛如群蝶起舞;果序密集,果实成熟后颜色鲜艳,令人赏心悦目;秋叶紫红,宿存至冬,经久不落,是一种优良的观花赏果树种。

2.3 天然色素

在食品工业中,色素的应用与食品的色泽、感官紧密相关。合成色素着色力强、色泽鲜艳、稳定性好、价格低廉这些优点使得在20世纪基本上取代了天然色素,在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随着生物学实验的研究和大量毒理学试验的进行,发现合成色素不具有营养价值而且有些对人体有害。在此环境下,食用天然色素的开发利用受到广泛关注。

2.4 果酒酿造

对比与传统粮食酿造酒,果酒具有香味怡人、色泽鲜艳、口感良好等优点,而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适量饮用果酒对心血管病和衰老引起的脑机能退化有良好,此外,果酒还能护理心脏、调节女性情绪。近年来,国家也将果酒作为酒类发展的重点来发展,果酒酿造业前景十分可观。

3 国内荚o属植物的繁殖研究

3.1 种子繁殖

荚o属植物虽然在我国应用比较早,但种子繁殖一直是该属植物广泛应用和深度开发的主要阻力。种子繁殖上的主要原因为种子因胚休眠或种皮的不透而影响发芽,造成育苗的难度很大。不仅如此,该属植物中种类繁多,不同种的种子休眠萌发特征不同也对育种造成一定的困难。

万才淦等对水红木种子的发芽特性进行研究,指出水红木种子的胚虽然没有休眠,但有种皮不透性引起的休眠,这种休眠可用变温和人工去皮来打破。雷小明研究秦岭野生荚o的引种繁育,发现狭叶荚o、桦叶荚o和榛叶荚o在西安地区繁殖,种子播种后需15个月之久才能萌发,发芽率在22%~39%之间。金 飙等研究琼花种子萌发特性,对影响琼花种子萌发的时间、贮藏方式、播种基质、播种深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种子播种越早,发芽率越高且种子仅在秋季萌发;指出琼花种子冬季低温、夏季高温、秋季降温才能破除休眠而萌发。而且,激素处理对其效果不大,只有变温处理才能打破休眠。

3.2 组织培养繁殖

组织培养技术具有可以良好地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在短时间大批量的培育出所需新个体以及防止植物受病毒危害等特点,在现今已成为植物繁殖的热点,近年来在荚o属植物中也有较多研究。

邓 源等以地中海荚o的茎段和侧枝的顶端组织作外植体,得出地中海荚o的最优无菌系诱导培养基、丛生芽增殖培养基和诱导生根的适宜培养基配方。王欢研究鸡树条荚o的快速繁殖,以鸡树条荚o带芽茎段为材料,得出芽诱导培养基、增殖培养基、生根培养基的最佳培养条件,于15 d左右长出新根,移栽成活率达85%。杜姝睿等进行了香荚o组织培养的研究,得出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的理想培养基配方和理想的培养方法。袁云香研究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生根的影响,以其幼叶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结果表明:枇杷叶荚o最佳灭菌组合为75%酒精预处理20 s,再用0.1% HgCl2浸泡12 min,在此条件下生根率达85%。

4 展望

我国荚o属植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尤以西南地区为甚,目前我国该属植物在各方面的资源调查与收集工作应加大力度。发掘还未发现的良种和对该属植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与收集是对该属植物进行研究的首要工作。

目前对于荚o属植物,其种子繁殖的问题还仍然未充分解决,打破荚o属植物休眠的方法主要还是层积沙藏。该属植物种子的休眠机理和特性还需要深入研究,扦插、组织培养等快繁研究和相应的育种工作还有待于继续加强。

5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72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0-105.

[2] 浙江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浙江植物志第六卷[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34-150.

[3] 中国药材公司.中国中药资源志要[M].北京:科学出版杜,1994:1204-1214.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7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53.

[5] 冉先德.中华药海:下卷:第一册[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社,1998:946.

[6] 王恩伟,李根有.荚o属植物研究进展[J].江苏林业科技,2009(1):50-54.

上一篇:基于最小费用流的应急物资运输问题研究 下一篇:3%双氟·唑草酮悬乳剂减量与激健混用防治麦田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