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思想政治课实效性提高的几条途径

时间:2022-09-15 10:03:20

浅谈中职思想政治课实效性提高的几条途径

【摘 要】 在深入了解中职学生内心世界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卑心态、学习畏难情绪、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以及前途忧虑等心理问题,有的放矢,进行理论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探索,以澄清学生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 中职;思想政治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1

一、针对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形势教育和自尊自信教育

由于学习成绩等诸多原因,学生们对进入中职学校总有那么几分勉强、几分遗憾和几分无奈。升学受到的挫折、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使他们感到失落、彷徨和苦闷,行为表现上极其颓废。据观察,中职的相当部分的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感到茫然困惑和无所适从,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发展目标,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竞争意识;有些学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缺乏荣誉感、自信心和自尊心;个别学生甚至自暴自弃,对前途丧失信心。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些情况,我特开设了有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内容,对他们进行了有的放矢的教育。除了讲清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与表现,阐述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的道理外,还着重突出了以下几点:(1)创新人才观。人之为才,由其较高的素质和能力而定,人才在具体的素质能力上应百花齐放,具有不同类型和层次;(2)中职教育适应了我国生产力状况和现代化建设的多层次需要,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3)目前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和未来就业预测。这些讲述向学生提供了当今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培养不同层次劳动者的真实信息;帮助他们懂得,我国在较低的生产力起点上搞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钱学森、袁隆平那样的专家教授,也需要千百万普普通通的动手型、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也是专家知识分子,也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就读中职学校绝不低人一等,不用自卑,更不能自暴自弃。时代需要我们掌握过硬本领,为将来参加现代化建设打好基础,同时以优秀毕业生的成功事例为引导,促进学生们重新树立自信心。这些举措帮助学生们较好地树立起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人生信念,在以后的学习中表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气与活力。

二、针对学习畏难情绪,进行“挫折教育”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教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大家眼里看重的都只是分数。一旦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佳,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将对其持一种否定的评价。这使求学阶段的青少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挫折应对机制不够健全,以及不会很好地调节和把握自己等缘故,一旦出现问题,他们往往难以接受,出现自我否定。在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挫折”。相当一部分学生报考中职,并非因为热爱中职,而是由于中学阶段学习困难,以及中职没有入学分数要求的缘故。他们在学习上或多或少存在畏难退却心理,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甚至对学习感到厌烦。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不愿意上课,即便进了教室也不想听课,课堂情绪烦躁压抑、兴趣索然、注意力分散。针对上述情况,我在思政课教学中,结合“理想目标”以及“如何正确看待顺境和逆境”的问题,与他们一起分析讨论:(1)如何正确评价自己;(2)如何确定合适的目标,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3)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挫折,这样的经历并非全然是坏事,它对耐挫力的培养是必要的;(4)一旦发现自己在学习挫折面前有退却心理时,应当怎么办。同时还列举一些实例启发学生,如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中学第一学期由于基础薄弱,各科平均成绩只有45分,校方令其退学。这时他不退缩、不气馁,反而以此为动力,请求跟班试读。从此他起早摸黑地自修,期末考试各科成绩平均上升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分。后来他留学比利时,研究的青蛙卵膜剥除手术震动了欧洲。这些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们澄清了认识上的偏差,做到冷静看待学习挫折,有利于克服畏难退却的心理,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针对“重专业轻文化”的思想,进行素质教育

中职的生源素质相对较弱。一般来说,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尤其对文化理论课的学习缺乏兴趣;同时,他们的准职业人特征却十分明显,认为专业学习是谋职求生不可缺少的,因而有所偏重。正是由于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使重专业轻文化成为中职学生的普遍现象。要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就必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理论课的关系。针对这种思想,我专门就了以下问题进行着重阐述:(1)文化是人的素质和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2)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和指南;(3)中职学生与师傅带徒弟有本质上的区别;(4)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尤其是中职毕业生文化素质的高低,将影响其终身的发展。然后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对照检查,助推他们认识文化理论课在中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1)文化理论课是专业课的基础和铺垫,必须掌握相应的文化理论知识,才能学好专业课的理论和技术;(2)文化与科技素质的提高,是适应今后的职业生涯以及深造进修的需要,它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并将影响人的一生。我还引用蔡元培先生的至理名言:“职业教育好像一所房屋,内分教室寝室等,有各自的用处。普通教育则像一所房屋的地基,有了地基便可以把楼台亭阁等建筑起来。”讲述文化理论课是“水”、专业课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让学生明白,动手型应用型人才的劳动技能,要以智力和知识为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顺利地掌握科学技术和技能。同时一个人不一定终身呆在一个岗位上或从事一种职业,总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满足职业要求,而这种持续终身的学习,也要以一定的文化知识为前提。所以文化理论课与专业课同等重要,不能厚此薄彼。上述的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促使学生认识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同自己一生的发展和幸福息息相关,认识到它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学习知识不能有所偏废,重视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才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四、针对“前途忧虑心理”,进行择业创业观和前途教育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培养规模逐年扩大,人才市场供求失衡。中职生也面临较为严重的就业危机。在参与求职竞争的学生群体中,中职学生处在学历最低的不利层次上,但他们在择业选择时,仍然具有不切实际的攀高心理,孜孜以求对口就业,不愿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社会地位较低、报酬较少的职业。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中职学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两怕两担心”:一怕毕业就待业,担心找不到工作;二怕好职业轮不到自己头上,担心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这表明,中职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心理压力实际是一种职业忧虑。针对这种职业忧虑心态,我在课堂教学中,把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从实际出发,着重谈了以下几个问题:(1)正确的择业观是科学人生观的具体表现;(2)社会需要是个人职业选择的首要前提;(3)我国现代化建设为高职高专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就业前景;(4)理想必须立足现实,树立正确的择业创业观。同时,还向学生介绍各专业的特点及发展前景,让他们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帮助他们把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理想与现实较好地结合起来,克服对前途和出路的担忧。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达成共识,本着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思路,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学知识,在德智体各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今后的就业创造条件。“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不怕没有用武之地。”无论什么工作都有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总之,通过以上一系列教学实践的探索,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功夫,使学生感到授课内容与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需求非常贴近,使他们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上一篇:边疆民族地区高中英语教学的困难及原因与对策 下一篇:浅谈旅游专业教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