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信社改革模式及其约束条件综述

时间:2022-09-15 07:10:05

我国农信社改革模式及其约束条件综述

一、我国农信社的各种改革模式

随着农信社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省都根据各自具体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模式,甚至同一个省份根据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也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模式。

(一)以县为统一法人,组建省联社的模式

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和《农村信用社省联合社管理暂行规定》的指导文件和政策的出台,其改革内容之一指出要把农信社的管理权交给省政府,因此在农信社的改革中,省联社模式被大部分省份采用。但是,经过几年的改革省联社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它只能作为过渡型不成熟的一种中间改革模式,现已存在诸多诟病,正是急需改革的对象。

江苏省是我国最早进行农信社改革试点的省份。根据相关政策文件和江苏省的省情将农信社改革通过不同产权模式的条件划分不同地区的改革模式。在省内欠发达地区主要是形成统一法人组成的省联社,其改革效果是最先显现出来的。同时,相邻的安徽省联社也已于2005年顺利完成改革试点,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安徽选择省联社作为其改革模式是结合当地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做出的选择。从农户的借贷状况来看,农民收入的两极分化比较严重,而且资金的借贷也十分的普遍;从农村企业融资状况来看,其借债面和融资方式广泛,但也存在资金流动性不足和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从农民、农村企业和政府对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来看,贷款难和贷款手续繁琐是普遍反映的问题。目前,安徽省联社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不良贷款的包袱仍然较重;第二,股权结构单一且股权的约束作用没有真正的体现;第三,政府的政策支持不到位。

(二)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模式

按照农信社商业化改革的要求,股份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最先得到批准进行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试点的是江苏省的张家港、江阴和常熟三家农信社。从外部环境来看:这些地区的城乡一体化程度高,个体和民营经济活跃,地区间的金融发展程度相当。从自身条件来看:三个地区的信用社业务量都相当大,经营业绩较好,当地农民和社员的素质高,管理和创新意识都较强。从改革后的发展来看,可以发现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拥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其优势也得到了很好的显露。明晰的产权关系有效地解决了农信社的现实缺位问题;规范的股份制可以调节当地政府不合理的行政干预;有效的资本吸纳可以增强其风险抵抗能力。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该模式对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要求较高,不适合中国广大地区的实情;商业化的模式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这与支农和助农的政策性目标相差甚远。

(三)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合作银行

改革开放后鄞州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具备了发展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合作银行的基本条件。李海静(2009)认为鄞州的农业生产不断地实现机械化和专业化,产品纵向分工明显,传统农业所占比例小,民营经济发展也比较迅速。同时,当地政府具有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意识。鄞州农村合作银行的改革试点不但有利的提高股东和社员的积极性,自主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增强;市场定位清晰,在发展和服务“三农”的同时也使自身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能够照顾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时也能照顾到弱势的产业和群体。但是农村合作银行也有它一定的缺点,由于秉承合作制的部分特点,依然难于解决其所有者缺位的问题;所谓的民主管理不易落实;其抗风险能力依旧比较薄弱。

(四)社区银行

社区银行目前作为农信社改革的一种新的模式呼声越来越高,将可能将成为未来农信社改革的终极目标。它是一种服务于中小企业,满足社区居民金融需求的全面化和个性化的金融机构。其定位将是社区型的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担负着把省联社从目前的管理型的向服务型转变,并逐步改造为主要向社员提供服务的金融企业。王亦明、吕云涛(2007)认为社区银行主要是面向社区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经营机制灵活、组织结果简单、获取信息及时的中小银行。改革成为社区银行,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政策资源,其定位应该比较明显;其次,资产规模要较小,运营方式应该比较灵活;客户资源和网点资源应该比较丰富;最重要的是其产权应该明晰,并有完善的治理结构。

二、选择不同改革模式的约束条件

农信社的改革模式决定了其未来发展模式和方向,那么基于一定约束条件和外部环境适当选择改革模式是全国所有农信社都将面临的问题。我们知道在解决某些线性规划问题时,该问题已知的并必须遵守的前提条件视为约束条件,如下表所示。

如何在其内外部约束条件的作用下对农信社模式进行选择呢?从外部约束条件来看:一方面,稳定的农村社会经济环境是农信社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基础。由于我国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和对外开放程度有差异等原因,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阶梯式的特征:东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西部地区相对而言仍然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和程度直接影响农信社改革模式的选择。其中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包括农村金融的规模、农村金融的结构以及农村金融的偏好等等。目前,农村金融的发展普遍面临着瓶颈是保障农村金融发展的各项制度法规欠缺,解决金融融资等问题的金融服务体系也不完善。

从内部约束条件来看:第一,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经营管理水平高的农信社其经营绩效往往也比较高,反之则亦然。其经营管理的目标必须落在农户、客户身上。想农户之所想,急农户之所急。不断地创新产品理念、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第二,风险管理与控制是农信社发展的薄弱环节。风险管理是农信社在对其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估测、评价的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所致的结果,以期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建立起风险控制长效机制既要切合农村信用社客户服务的实际,又要遵循银行风险控制的一般规律。第三,监督和激励约束机制是农信社发展的内在动力。经营绩效较好的农信社在财务、审计和稽核方面的内控机制是相当完善的。因为只有及时准确的记录各项财务活动才能为各项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也只有建立起合理完善的制约机制才能有效地促进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相反,不恰当的激励措施将压制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将助长其他影响农信社发展的行为的发生。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得出农信社改革面临的外部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及程度、农信社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管理和控制、监督和激励约束等5个主要的要素在农信社改革模式选择中的作用机理。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及程度共同为当地农信社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了解当地改革的需求,其他的三个因素则共同作用影响农信社的整体经营绩效,从而为明确当地农信社的改革方向,及其发展模式的定位提供现实依据。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中,省联社模式将成为农信社改革的重点,而社区银行将作为农信社改革的一个最终目标模式。因为发展社区银行可以有效的环节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难的困境,从而改善金融生态和宏观调控。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社区银行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而是具有强烈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各地农信社要结合外部环境因素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自身的条件,从而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模式。■

(童元保,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上一篇:日本政府调控住房市场的经验与教训 下一篇:基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