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院(系)教学督导的效果

时间:2022-09-15 06:21:31

浅谈如何提升院(系)教学督导的效果

摘要:院(系)教学督导是高校校级教学督导的重要补充,也是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支撑。本文针对院(系)教学督导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从督导队伍遴选、课堂教学督导模式、学员评教方式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以达到充分发挥督导作用的目的。

关键词:院(系)教学督导;督导队伍;课堂教学督导;学员评教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84-02

一、引言

教学督导工作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环节。目前大多数高校均采用校、院(系)两级督导模式,其中院(系)级教学督导工作更是最直接、最具体地作用于教学第一线,对监督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校级教学督导相比,院(系)级教学督导工作无论在工作性质、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如何有效地开展院(系)级教学督导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目前很值得各类院校关注的问题。

二、目前院(系)教学督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督导范围偏于狭窄,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目前,各高校的院(系)级教学督导大多偏重于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督导,主要强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对教员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指导和评价,主要督导方式是比较单一化的听课,而对课程建设、实验教学改革、毕业设计指导等同教学质量提高密切相关的环节的督导则相对较少。此外,学员是学习的主体,学员课程学习效果如何,综合素质是否达到专业基本要求,是否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也应是院(系)级教学督导的关注重点。很多院(系)的教学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大多借鉴于学校的标准,不一定符合院(系)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且大多侧重于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但如何评价教员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效果,许多高校都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这样,教学督导存在主观化倾向,对教学质量的督导和评价难以达到真正的客观化和科学化,或只是简单地通过听几次课,就评定教员课堂教学质量的等级,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督导工作的权威性。这样就容易使教员对督导工作采取不合作或抵触的态度,最终造成督导者与被督导者之间的矛盾、对立情绪,不利于教员的专业发展[1]。

2.课堂教学督导模式侧重评分,指导作用发挥不充分。目前很多院(系)级课堂教学督导模式,都是督导专家随堂听课,课后由教学管理部门向教员反馈评分和听课意见,其中评分是评价教员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教学管理部门希望督导专家的评分和意见能帮助教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院(系)级教学督导专家“导”的作用。但从实际情况看,督导效用发挥并不理想,对教员的专业成长与专业发展促进也不大。首先,督导专家与被听课教员都是同一院(系)的同事,碍于情面,担心评分过低可能会影响同事的职称评聘、岗位津贴考评,因此打分普遍偏高,造成分数失去了衡量教员教学水平的意义。其次,督导专家常常需要听完一节课后马上赶往其他教室听课,很难抽出时间对被听课教员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最后,教学管理部门对督导信息进行搜集、汇总、反馈,容易造成信息滞后,难以及时帮助教员按照督导专家建议改进教学。最终,无论是专家评分还是听课意见,对被听课教员的指导意义都不是很大[2]。

3.教学督导队伍结构不完善,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高校教学督导队伍构成大致包含以下三类人员:一类是离退休的教授或专家,一类是在职的教授、专家,另一类是在职的教学管理干部。三种督导队伍各有优势与不足。离退休老教授学科专业造诣很深,知识渊博,但在教育教学观念和督导方式上与年青教师存在一定差异,其意见建议不易获得年轻教师认同;在职教授知识更新快,更易与年青教师交流,但因投入教学理论研究的精力有限,缺乏从事教学督导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学管理干部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但相对缺少学科专业知识,更缺少教学经验。

从总体上看,教学督导队伍最大的不足就是知识结构不完善,专业化程度不高,与教学督导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反映出的局限性也很明显:有的督导教授在教学理论及教学规范管理的指导方面跟不上,有的教学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学科专业知识,督导缺乏科学性,不能有效地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督导[3-4]。

三、加强院(系)教学督导的措施

笔者所在学院对制约院(系)教学督导效果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督导队伍遴选、课堂教学督导模式、学员评教方式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1.实施教学团队内部教学督导,扩大督导工作范围。为消除以往令众多教员反感的“外行督导内行”现象,使督导专家能在本身熟悉的专业领域更好发挥督导作用,学院按照课程的学科专业属性,将全院教员和课程划分为6个教学团队。各教学团队成立由本团队优秀高职教员组成的督导专家组,主要针对本团队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同时,树立全面督导理念,将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纳入督导范围,除课堂听课外,还指导课程建设、备课试讲,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实验教学、课程考试和学位论文答辩等教学环节进行检查。

2.改革课堂教学督导方式,取消听课评分。为真正发挥好教学督导“导”的作用,学院取消了督导专家听课必须评分的规定,而改为要求督导专家必须填写教员授课的优缺点,并在课后必须要与授课教员当面交流。同时,学院要求督导专家必须在课后一周内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将记录有不足及改进建议的《督导情况记录表》发送给授课教员,经其确认后才自动提交到教学管理部门。此项改革,既免去了督导专家如何给同事评分的尴尬,使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如何帮助同事提高教学效果上,又保证了授课教员能够及时了解督导专家的意见建议,从而尽快改进教学。现在,广大教员已把督导专家视为良师益友,坦诚地与督导专家交流,真诚地服从督导工作。

3.改革学生评教方式,采用排序式评教。学生评教是教学督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对教员的评价,对改进教学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不认真评价,敷衍了事;有的学生评价时有报复心理,管理严的教员有时会被打低分;还有的学生担心评了教员的不足,会遭到教员的偏见等。针对这些问题,学院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举办学生评教培训,介绍评教的目的、意义,消除学生的疑虑。另一方面采用了“基于排序的网络分析”学员评教方法。该方法要求每名学生对全体任课教员按授课质量由高到低排序,将每个学员的排序映射为教员之间的“优序关系”。例如在某个学员的排序中A教员的排名高于B教员,则从A到B连一条有向边。将所有学员的排序映射到一个网络中,即得到一个有向加权“优序网络”,这个网络可以随着评价数据量的增加不断演化。通过计算每个节点的“优序比”:出度(出去的箭头数)/入度(向内的箭头数),即可定量刻画教员的课堂教学质量。如果排序比等于1,则该教员的教学质量处于中游水平,“排序比”越大教学质量越好,反之越差。如果某位教员在所有学员的排序中均排第一,则该教员的排序比为无穷大;如果某位教员在所有学员的排序中均排倒数第一,则该教员的排序比为0。最终依据每位教员的“排序比”评价其教学质量。

如表1所示,学院于2013年秋季学期组织555名学员对教员授课质量进行评教。通过使用SPSS软件,用复杂网络相关方法进行评教原始数据处理,得到每位教员的“排序比”,从而确定教员的授课质量排名。

四、结语

院(系)教学督导对落实办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转变教育观念等方面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要真正将督导工作做好,让其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本单位实际不断探索各种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推进教学督导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寇尚乾.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现状及实践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1,(18).

[2]杨华萍.基于独立学院特色谈教学督导建设的着力点[J].科教文汇,2014,(5).

[3]薛国凤.从“局外”走向“局内”――高校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4,(6).

[4]徐美.高校教学督导员课堂教学评价的权威性: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

上一篇:浅析自媒体中潜在的编辑策略 下一篇:对司法警院学生抗传意识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