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源自教学环节有效整合

时间:2022-09-15 06:21:05

高效课堂源自教学环节有效整合

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活动过程。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把有效教学的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演绎过程?分析众多小学数学名师、骨干教师的成功课例,其课堂教学之所以有效,是源于各个教学活动、环节的有效,从而整合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一、教材:思想统领

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精髓,是统领课堂教学的主线。名师、骨干教师的高效课堂往往能够以“促进学生有效构建”为价值导向,把握教材的每个细节,以其中的数学思想统领教与学的过程,创造性地对教材作扬弃与优化处理。

如在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教学中,一位教师在市级赛课中执教这一内容时,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视角解读教材,用“一一对应”思想统领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两端都植树时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一一对应后,树多一棵;一端植树时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刚好一一对应;两端都不种时,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间隔多一个。在一课时里呈现这三种情况,借助能反映一一对应思想的直观图像,帮助学生建立树与间隔之间一一对应的思维表象,然后自然顺利地探索各自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自我建构连贯、紧密的认知。整个课堂既大气又简洁高效,从而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良好效果。

二、目标:分解突破

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首要问题,课时教学目标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课堂环节目标达成效果的优化整合。如果要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在全面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的基础上,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也就是说在各个教学环节,都应该清楚地明白该干什么,应达到什么目的。如浙江省特级教师金莹老师执教“集合”一课时有以下精彩片段:

师:红圈里站喜欢姚明的同学,黄圈里站喜欢刘翔的同学。请全体同学来站一站。(出示红黄两个橡皮圈)

喜欢姚明的同学站入红圈,喜欢刘翔的站入黄圈。又有一些站在红圈的学生要走出站到黄圈去。

师:你们怎么犹豫,要出去啊?

生:我们喜欢姚明,也喜欢刘翔。

师:这可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提出了将黄圈和红圈拉拢来交叉,喜欢姚明又喜欢刘翔的同学站在交叉处。

师:站在交叉处的同学分别是哪类同学?你能把这样的站法画出来吗?(引出韦恩图)

金老师在这节课里把“用韦恩图描述集合现象”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分目标:呈现集合、引出韦恩图、用韦恩图描述集合现象。上述教学活动就实现了引出韦恩图的教学目标。整个课堂的每个环节的目标都十分明确清晰,各个教学活动为实现课时目标各自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功能,这样的课堂往往给人以层次分明、简洁高效、大气天成的艺术感受。

三、问题:适切启思

问题的有效设计是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关键。有效的教学问题应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适时呈现,要能在关键点或重难点处,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牵引学生的研究活动向纵深推进。如上海特级教师潘晓明老师在“素数与合数”教学中,用正方形拼长方形,当学生用3个正方形拼出1种长方形,4个正方形拼出2种长方形,12个正方形拼出3种长方形后,用精彩的问题引导如下:

师:如果给出的正方形个数越多,能拼出的长方形个数会怎样?

生:会越多。

师:给出的正方形个数越多,你们是说拼出的长方形个数——

学生在此齐声回答:会越多。

教师保持沉默。学生陷入沉思……在短暂的寂静后,学生议论起来。

生1:不一定。

师惊奇地说:“他说不一定?”(不少学生附和)说话得有事实依据啊!

生2:确实不一定,4个正方形拼出2种长方形,而5个正方形只能拼出一个长方形。

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却不止一种。你觉得小正方形的个数是多少个时,只能拼出一种长方形?

学生交流,得出小正方形的个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时候只能拼出一种长方形。由此提炼出“素数”的概念。

这个片段中,潘老师的两个问题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力地推进了探索“素数”的教学进程,将学生的探究视线一步一步引向了深层,从中发现素数的概念。

四、生成:智慧导引

有效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鲜活的课堂资源常常转瞬即逝,课堂上我们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生成信息,就应该善于捕捉,及时抓住并作为学生思维的切入点,把意外生成信息有效纳入课堂教学过程,挖掘出内在的教学价值并适当地放大和扩展,促使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进入一个深度和谐的美好境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中“封闭曲线中的植树问题”的教学时,一位教师用“每边都摆5盆——每边都摆16盆——每边都摆106盆”的操作演示,让学生一次次感受摆的规律和计算一周至少所需花盆数的方法,然后用“如果摆A盆花,那么沿正方形边长摆一周至少需要多少盆花”这一问题,帮助学生概括计算正方形一周所需花盆数的规律,学生有前面的几次启发,顺利地得出了一周所需花盆数为:(A-1)×4。但就在课堂教学准备按预设进行下一个环节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如果正方形每边只摆一盆,那么(A-1)×4等于0,这个算法不对。教师一楞之后,及时抓住这一极具价值的发现,让他说出具体的想法。学生边说边画地讲解了每边摆一盆,有两种摆法,一种只要2盆,一种要4盆,但都不能用(A-1)×4算出一周所需花盆数。教师把这一生成信息交给全班学生,应该怎么算才会不出现这样的矛盾呢?学生在讨论中提出了一个统一的算法:每边盆数×4-角上的盆数。

教者敏锐地抓住了与众不同的价值生成,并扩展到全班,让全体同学在讨论中体验到新方法的完整性。既呵护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所想的问题,又给课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五、巩固:精炼促用

一节数学课中,练习是否有效率、是否有效果,是决定这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还要考虑学习的前后联系和影响,把握练习的质和量。

如“倍的认识”一课,一位教师立足于当前和后续学习发展,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把8个圆片摆成两行,用“是的几倍”说一句话。学生在操作中得出了五种答案。这个层次的练习检测了学生对“倍”概念的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也为今后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知识做了铺垫。第二层:继续设置思维障碍,看图用“倍”来说一句话。(图为第一行:第二行: )学生分别用“谁比谁的几倍多几”和“谁比谁的几倍少几”说话。在这个层次练习中学生真正理解了“倍”的含义,能从多种角度用“倍”来介绍两行图的关系,这其实就是后要学习的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知识。第三层次:用图或者是算式表示6的3倍。学生分别用图形、加法算式、乘法算式表示了6的3倍。

三个层次的练习,突出了“倍”的本质特点,用多种方式来分析和表述“倍”,培养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觉运用数学图形、符号等的意识。既立足于基础概念的理解,又有适当提升,使学生同化新知识、内化新知识的同时,为后续学习发展做好了铺垫。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而又具有不同侧重点的数学学习活动组成,各个活动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是否有效,需要数学教师把有效教学的理念渗透、体现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各个学习活动的有效,整合实现整个课堂的高效。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上一篇:游杜甫草堂:让教学更真实 下一篇:广袤的东非草原 生命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