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晚期的捐输银票赏析

时间:2022-09-15 03:13:48

【前言】清代晚期的捐输银票赏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该票为两联制式捐票,即正票和存根栏,票幅规格265×155毫米,竖式,墨绿色单面印制,票面右侧骑缝处为手写体编号。 长方框内上端横印“纳票”两字,从右至左是、竖印:“巴县正堂王,为奉文劝捐紧贴接济兵饷事,今据廉里十甲花户文玉堂,原载条粮银一钱一分,应纳津贴...

自咸丰至宣统末年,各种类型的捐输赋税,诸如军费、军饷、津贴、夫马、驿站、义卷、斑匠、鱼课、茶课、盐课等,可谓千奇百怪层出不穷。

清政府在太平天国革命的沉重打击下飘摇欲坠,连年不断的战争、浩大的军费、军饷开支,导致清政府的财政税收猛减,国库日益空虚,国家财政陷入极端困难之中。在这样的情形下,清朝廷不得不强制粮户按地丁田亩摊派缴纳各种类型的捐输赋税,并于咸丰三年(1853年)开铸虚值的咸丰大钱以充度支。捐输银就是清朝廷为弥补军事、财政不足而追补的一种特殊赋税银。

这种捐税银在名义上称“捐输”,但实际上并非自愿的“捐输”,而是清朝廷官府按地丁田亩摊派给粮户、商民,并带强制性的一种赋税银。自咸丰至宣统末年,各种类型的捐输赋税,诸如军费、军饷、津贴、夫马、驿站、义卷、斑匠、鱼课、茶课、盐课等,可谓千奇百怪层出不穷。而清代银锭中的各类捐输银锭,与各类捐输钱票、钱牌皆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这类钱票、钱牌是研究清代捐输最直接的实物史料,由于不同于一般流通的货币,绝大部分皆留存在捐钱者手中,所以遗存下来的均极为罕见。

今将笔者收藏的数种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同治、光绪、宣统年间的捐输钱票、钱牌略作介绍,与藏界同好共赏。

1、同治七年(1868年)纳票

该票为两联制式捐票,即正票和存根栏,票幅规格265×155毫米,竖式,墨绿色单面印制,票面右侧骑缝处为手写体编号。

长方框内上端横印“纳票”两字,从右至左是、竖印:“巴县正堂王,为奉文劝捐紧贴接济兵饷事,今据廉里十甲花户文玉堂,原载条粮银一钱一分,应纳津贴银×两×分×厘×毫×。

同治七年四月二十九日。”

票面压盖红色方形篆书印及骑缝处各一,票中所指地名巴县,即今四川巴县。(图1)

2、同治八年(1869年)照票

该票为四川全省通用的两联制式捐票,票幅规格265×132毫米,竖式,墨绿色单面印制,票面右侧为印刷体捐票编号,骑缝处压盖红色方形篆书骑缝印。

长方框内上端横印“照票”两字,从右至左竖印:“钦命四川;通省盐茶道傅,承宣布政使司蒋,提刑按察使司翁,成、绵、、茂道钟;为展办捐输协济军饷事,今据府州、州县、廉里十甲粮户文玉堂,遵照捐输章程,乐捐军饷库平库色银三钱三分,如数完缴,除填存票备查外,给票为据。

同治八年三月二十七日给。”(图2)

捐票中所指的成、绵、、茂道,即为成都、绵阳(今四川绵阳市)、仪陇、茂汶道属。廉里十甲,即四川巴县廉里十甲。

3、同治十三年(1874年)夫马照票

该票为两联制式捐票,票幅规格260×160毫米,竖式,墨绿色单面印制,票面右侧为手写体编号。

长方框内上端横印“夫马照票”四字,从右至左竖印:“巴县正堂李,为奉文筹议夫马驿站,以备驿站差务事,今据廉里十甲花户文玉堂,原载条粮银一钱一分,应纳夫马银×两×分×厘×毫×,如数赴局完纳,须至照票者。

同治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给(县)。

票面压盖红色方形篆书印及骑缝处各一(图3)。

4、同治十三年义卷执票

该票为两联制式捐票,票幅规格270×165毫米,竖式,墨绿色单面印制,票面右侧为手写体编号。

长方框内上端横印“义卷执票”四字,从右至左竖印:“巴县正堂王,为三里筹议义卷银两事,今据廉里十甲花户文玉堂,原载条粮银一钱一分,应纳义卷银三分三厘。

同治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给(县)。

票面压盖红色方形篆书印及骑缝处各一(图4)。

以上四枚同治年间的捐输钱票,均为同一粮户,即四川巴县廉里十甲粮户文玉堂所收执的捐输银票中的正票。

5、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津贴票

该票为两联制式捐票,票幅规格240×155毫米,竖式,墨色单面印制,票面右侧为手写体编号。

长方框内上端横印“津贴票”三字,从右至左竖印:“遂宁县(今四川遂宁市)正堂赵,为津贴事据,口里口甲捐户古俊,应纳光绪二十八年分津贴银八分。

光绪二十八年九月初十日给。

票面压盖红色方形篆书印及骑缝处各一(图5)。

6、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照票

该票为两联制式捐票,票幅规格255×160毫米,竖式,墨绿色单面印制,票面右侧骑缝处为印刷体编号。

长方框内上端横印“照票”两字,从右至左竖印:“巴县正堂霍,为奉文劝捐津贴接济兵饷事,今据忠里乙甲花户彭河海,原载条粮银一钱五厘二毫七,应津贴银×两×分×厘×毫×。

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十四日给。

票面压盖红色方形篆书印及骑缝处各一,左上角戳盖“钱招”两字(图6)。

7、宣统元年(1909年)纳票

票为两联制式捐票,票幅规格240×140毫米,竖式,墨色单面印制,票面左侧骑缝处为手写体编号,压盖红色方形骑缝印。长方框内上端横印“纳票”两字,从右至左竖印:绵州直隶州(今四川绵阳市)正堂杨,为津贴事案据,北乡江里十二甲花户邵如贵名下,占条粮银二钱一分,应完库色库平银×两×分×厘×毫。

宣统元年×月×日给。(图7)

由于农民畏惧丁税的逼迫,或者流亡徒迁,或者隐匿户口,又造成人口不实的严重问题,使国家无法掌握人口实数。因此,为了保证丁税征收,为了掌握人口实数,清廷不得不对按丁征收丁税的方法进行改革。

改革的经过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决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称作“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样丁税数额你、便由此固定下来了。

改革的第二步是次第实行地丁合一,这种办法先是在康熙末年开始行之于四川、广东等省。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另外,还将地丁以外的其他赋税也合并在田赋中征收,例如本文介绍的各种捐输照票、纳票、津贴票、执票等,均是按地丁合并在田赋中强行征收的。

地丁合一自雍正元年在全国普遍推行实施后,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情况的需要,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进步改革,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清代晚期四川有关捐输钱票的实物发现极少,特别是本文介绍的同治八年有关四川全省军事饷银的捐输钱票,在川内尚属首次发现,此种捐票与川康银锭中的捐输银锭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是研究晚清四川全省有关军事捐输方面珍贵的实物史料。从收藏的角度上讲,是极难得一见的收藏品。

上一篇:银器的投资收藏及市场现状 下一篇:唐代墓葬出土香熏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