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刚(刚刚)”“刚才”偏误分析

时间:2022-09-15 02:49:47

对外汉语教学中“刚(刚刚)”“刚才”偏误分析

摘 要:“刚(刚刚)”和“刚才”是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易产生混淆的一组词。本文结合学生课堂练习及作业中出现的偏误,对比考察对应韩国语中的时间副词,对该类偏误进行整理归类,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最后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刚(刚刚) 刚才 偏误分析 语义范畴

一、引言

对外汉语教学中,时间词“刚(刚刚)”“刚才”是难点之一,属易混淆词。

就“刚”与“刚刚”来说,大部分语法学家和语法专著认为“刚刚”同“刚”,是“刚”的重叠形式。对于“刚(刚刚)”同“刚才”的词性问题,现已基本确定。如:《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3年),《语法讲义》(熙,商务印书馆,1982),《汉语会话301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都标明“刚”和“刚刚”为副词,“刚才”为名词。

对于“刚(刚刚)”“刚才”,学者们已从其语法性质(冯成林,1981)、所处位置(周晓冰,1993)等角度进行过大量的研究。本文在这些研究基础之上,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对“刚(刚刚)”同“刚才”进行再考察。

二、“刚(刚刚)”与“刚才”的区别

(一)时间范畴的区别

“刚(刚刚)”和“刚才”的语义功能在于表示时间范畴,即“过去”的时间。“过去”属于时制(tense)系统,通常时制三分为“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这种“过去”是绝对时制角度与“现在”“将来”相对的概念。时制表示的是某一事件的发生时间与发话人说话时间或某一指定的参照时间之间的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绝对时制同相对时制。前者指事件发生时间与说话时间形成的时间上的关系,后者指事件发生时间与说话时间之外的某一指定参照时间形成的时间上的关系。

龚千炎(1994)指出:“时相部分是语义层,属于词汇范畴,时态部分是语法层,属于语法范畴,而时制部分虽然多使用词汇成分,但是作为时相到时态的过渡,也包含有不少语法因素。”由此得出汉语时间系统是一个“词汇·语法范畴”。由于汉语时间系统的这一特性,我们可知表现时间义的词语在该系统的重要。而“刚(刚刚)”、“刚才”分别作为表示时间相关的副词同名词,与现代汉语时间的相、制、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现代汉语八百词》将“刚(刚刚)”分为两个义项:一是表示说话前不久发生;二是紧挨在另一个动作之前发生。从这两个义项来看,“刚(刚刚)”的时间参照点并非固定的,可以以过去时间或将来时间为参照点,均表示两个时点的间隔很短暂,相关行为动作在不久前开始或完成。这便决定了其一般不能与静态动词搭配,但时间名词“刚才”有时可以同静态性弱的一些动词搭配。比如“坐”“睡”“躺”等。

“刚才”是时间名词,表达时点的语义范畴,在句中指事件发生、经历的具体时间,而不是对动作行为进行修饰。“刚(刚刚)”是时间副词。在时间上或程度上对谓词起积极的限制或修饰作用,表明事件在一定时间内的进程或性状的变化,指出动作或状态在不久前已经开始或完成①。

此外,从相对时角度看,“刚才”表达的是同时,“刚(刚刚)”既可以表达同时,也可以表达异时。如:

(1)刚才妈妈进门的时候,我正在看书。 (同时)

(2)你晚上八点去找她,她可能刚到家。 (异时)

(二)语义范畴的区别

“刚”和“刚才”在语义上分别表达的是时段及时点的概念。一般认为“刚才”意义上表示过去不久的时间,强调时点意义,是可用“那个时候”替代的体词。谢成名(2009)认为“刚才”作为时间名词,在时间轴上占据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跟“现在”“今天”类时间词一样,表达绝对的时间概念。“刚(刚刚)”则表示事件时间和参照时间间隔很短,是短时意义的副词。“刚才”在时间轴上有固定的参照点——说话时间、参照时点固定,在时间轴上会有固定位置,不能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刚”在时间轴上的参照点不一定是说话时间,其参照时点不固定,因此无法在时间轴上找到它的确切位置。

此外,“刚”和“刚才”虽都表示时间,但在时间长短上有区别。“刚才”表示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天,标准较客观。“刚”所表示的时间短到几秒,长到几年,只要主观上觉得时间不长就可以用“刚”。即“刚”的时间意义是笼统抽象,无法进行测定的,是主观认定的。“刚才”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可感知的时点位置。

三、“刚(刚刚)”“刚才”的偏误类型

为了解韩国语为母语学习者对时间副词“刚(刚刚)”以及时间名词“刚才”掌握的具体情况,我们收集了某大学汉语公共课中级班三个班学生的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挑选出包含“刚(刚刚)”的病句62条,包含“刚才”的病句39条②。整理后得出下列典型偏误:

(一)“刚(刚刚)”“刚才”的误用

该类型偏误主要表现为在应该使用“刚(刚刚)”的位置错误地使用了“刚才”。如:

(3)*我刚才多吃了,现在非常困了。

(4)*刚才学汉语的时候,很辛苦,但是也非常有意思了。

例(3)和例(4)都要将时间名词“刚才”改为时间副词“刚(刚刚)”,便可得到正确的句子③。

(二)“刚(刚刚)”在句中位置偏误

(5)*刚他走。

(6)*刚刚早晨离开了。

“刚(刚刚)”的副词性质使其通常选择在主语或者话题之后出现,例句(5)应将“刚”置于主语后,变为“他刚走”。同理,例(6)改为“早晨刚刚离开”即可。

(三)“刚(刚刚)、刚才”与“立刻、马上”的混用偏误。

“立刻、马上”作为副词表示的也是短时间,由于对语义理解的不足,学习者将其与“刚(刚刚)、刚才”混淆,出现偏误现象。例如:

(7)汗刚才出来了。(立刻)

(8)刚刚能修好。(马上)

例(7)的本义是希望表达“立刻”义,所以将“刚才”改为“立刻”或“马上”便可得到正确的句子。例(8)也是同样的道理。

(四)刚(刚刚)”“刚才”与时间词共现偏误

(9)*他现在刚到。

(10)*他现在刚走。

“刚(刚刚)”和“刚才”无法与某些时间名词共现,学习者不清楚这一限制,从而产生偏误现象。例(9)、例(10)属于同一类型的偏误,均为时间名词“现在”同“刚”的共现造成。

几种偏误情况整理如下表:

整理后的几类偏误中,“刚(刚刚)”同“刚才”之间混用现象较为突出,位置偏误现象也较为明显,此外也有个别词义混用,同时间词共现产生的偏误类型。由此大略可知学习者对“刚(刚刚)”和“刚才”之间的语义差别比较模糊,并且使用时对其所处的位置并没有很好地掌握。此外,个别例子也可看出学习者会同其他词汇混淆,在共现问题上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下面我们将逐一解释这些偏误产生的原因。

四、“刚(刚刚)”“刚才”偏误成因分析

(一)混淆语义造成的偏误

对于韩国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来说,未加仔细辨析或是无法区别差异就使用造成的偏误不在少数。例如:

(11)*刚才学汉语的时候,很辛苦,但是也非常有意思了。

整体来看,该句表示的应是“开始学习汉语的时候”这一时间,“刚才”表示的时间跨度较小,“刚(刚刚)”表示的时间跨度较大。《现代汉语八百词》(2003):刚(刚刚):[副]表示发生在不久前。修饰动词和少数表示变化的形容词。①a.指说话前不久;b.指紧挨在另一个动作之前发生。后面常用“就”“又”呼应,有时也说“刚一……”;②正好在那一点上(指时间、空间、数量等;有不早不晚、不前不后、不多不少、不……不……的意思)。a.刚+动/形;b.刚+数量;③表示勉强达到某种程度;仅仅。

刚才:[名]:指说话前不久的时间。

时间跨度上,词典均解释为发生在不久前的动作。这种解释对学习者造成了困扰,大部分学习者并不清楚“刚(刚刚)”同“刚才”语义上的实际差异,即义素“不久”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一句中的“刚才”会被理解为主语在说话前几个小时开始学习汉语,明显同作者的本意相悖。

“刚(刚刚)”同“刚才”属不同的语法范畴, 前者是时间副词,后者是时间名词⑤。“刚才”作为时间名词,表示的是一个绝对的时间概念⑥,并且发话者的说话时间便是其参照时点。在这种情况下,其表示的时间概念所能够覆盖的范围,必须是词义模糊性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如果超过了这个范围,句子便不成立。如:

(12)我刚才读了两个小时的书。

(13)*我刚才读了二十个小时的书。

在例(12)、(13)中,语义模糊性所能承受的范围大致在两个小时之内,如果超过这个范围,比如“二十个小时”,句子便无法成立。这也是“刚才”最大的特征之一。

“刚(刚刚)”,属时间副词范畴,修饰动词及少数表示变化的形容词。《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其解释中有两个义项:表示发生在不久前。a.指说话前不久。 b.指紧挨在另一个动作之前发生。义项a主要强调的是动作同现在的关系,对现在的影响;义项b强调了两个动作的关联以及动作之间的时间很短。

由此可知,“刚(刚刚)”重点强调的是两个时点的关系,并没有固定的参照物,这与有固定参照物的“刚才”显然是最大的不同。我们再看下面的例子:

(14)刚(刚刚)来北京的时候,我什么都听不懂。

这种类型的句子在练习中经常出现,此时的“刚(刚刚)”+“……的时候”,实际就已经起到一定时点确定的作用,这种类似“刚(刚刚)……的时候”的构造所表示的是一个时段,需要注意。

综上,我们可知“刚才”表达的是一个客观的时点,“刚(刚刚)”表示的是一种时间关系, 这种关系没有固定的某个时点,是由主观判定的。学习者在不了解这种差别的情况下,很容易混淆两者的用法。

(二)负迁移造成的偏误

作为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学习汉语过程中会受到母语的影响。韩国语同汉语分属不同类型的语言,其母语造成的负迁移自然容易使学习者产生偏误。

1.位置不同造成的偏误

“刚(刚刚)”和“刚才”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有“??”“??”“??”“??”这几种。韩国语中的这些副词均可出现在主语之前,也可出现在主语之后,在句中的位置相对自由,并且其位置的变换也不会带来意义上的不明确。相对于韩国语这种特性,语序为重要表现手段的汉语中,“刚(刚刚)”和“刚才”的位置则不能如此自由。如:

(15)a. *刚(刚刚)他走。

(15)b.他刚(刚刚)走。

(16)a.刚才,是他送我去的医院。

(16)b.?是他刚才送我去医院。

(15a)中“刚(刚刚)”的位置出现在主语前造成了偏误,但对应的韩文翻译 中,“??”这一时间副词的位置同病句中的位置保持一致。如:

(15)a’?? ?? ???.

(15)b’?? ?? ???.

(16)a’?? ?? ?? ??? ??? ???.

(16)b’?? ?? ?? ??? ??? ???.

韩国语中对应“刚(刚刚)”的“??”并无过多的位置约束,前置后置均不影响理解,受这种影响的韩国学习者自然会根据这种方式造出因所处位置而产生偏误的句子。

2.词义理解错误造成的偏误

“刚(刚刚)”表示发生在不久前,但有时也可很长时间。例如:

(17)他刚(刚刚)离开北京一个月。

(18)他刚(刚刚)回国半年。

(19)*?? ?? ??? ??? ? ? ??.(*他刚才离开北京一个月。)

(20)*?? ?? ???? ?? ??.(*他刚才回国半年。)

在这种表示较长时间的情况下,韩国语是不能使用“??”的,又因为大部分学习者会将其对应为“刚(刚刚)”,在不能使用时,则会选择“刚才”进入语句。这种方式也是因为对词义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导致学习者选择了不正确的时间词。

3.共现造成的偏误

在韩国语中表达参照时点之前的“??,??,??”相对于参照时点,其意义表示还略有提前,并且还可以同带有“一天”时间概念的时间名词共现。

(21)*他现在刚到。

(22)*他现在刚刚离开。

(21)’?? ?? ?? ????.

(22)’?? ?? ?? ???.

这两个例句中的“刚(刚刚)”表示“过去不久”,同“现在”不能共现,所以是病句。但是从韩国语的角度,这两句话却是可以成立的。由此,韩国学习者很容易造出不符合汉语语法的句子。这仍是一种受到母语影响而忽略了汉语的共现条件而产生的偏误现象。

五、“刚(刚刚)”“刚才”偏误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韩国学习者在学习“刚(刚刚)”和“刚才”过程中之所以出现错误,按照本文的分析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对其语义范畴的模糊。“刚(刚刚)”和“刚才”在相同句法位置上所呈现出的不同语法表现取决于其各自所属的语义范畴。“刚才”具有固定的参照点,表达绝对的时间概念;“刚(刚刚)”无绝对参照点,更多地表达着一种时间关系。

学习者只有真正地把握“刚(刚刚)”和“刚才”的语义范畴,才能减少偏误,达到正确使用的目的。这种情况也为对外汉语教学乃至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一些启示。

首先,不能简单地以近义词语互释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某些时候近义词互相解释替换可以很有效地帮助学习者理解,但遇到形式、意义、功能比较类似的教学点时,还需要逐一分析。要做到帮助学习者理解相似之处,也要让学习者更清楚其中的差别和限制。

其次,适度安排讲解的知识点。比如“刚(刚刚)”同“刚才”对于时间范畴的各自特点,讲解时要做到难易适中,不能解释得过难。对于高级学习者来讲可以略作深度解释,对于中级和初级学习者来讲还是简明易懂为好。

注 释:

①陆俭明,马真(1985)指出,时间副词大多不表示“时”,而表

示“态”。

②“刚(刚刚)”还表“仅仅、恰好”义。如:“刚十岁”;“钱不

多,刚刚够用”等。这类“刚”和“刚刚”属程度副词,表达意义同时间概念无关,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另外,病句中与“刚(刚刚)”和“刚才”无关的偏误,本文也不予讨论。

③例句中与“刚(刚刚)”“刚才”无关偏误,暂不讨论。

④该类偏误主要表现为与“了”的共现,以及少数词义不明造成的

偏误。

⑤在“刚才”是时间副词还是时间名词这一问题上,本文依照《现

代汉语八百词》之划分。

⑥类似于“今天”和“现在”这样的时间概念。

参考文献:

[1]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陆俭明,马真.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康玉华,来思平. 汉语会话301句[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5]冯成林.试论汉语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的划分标准——从“刚才”和“刚”“刚刚”的词性谈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1,(3).

[6]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J].世界汉语教学,1994,(1).

[7]聂建军,尚秀妍.说“刚”和“刚才”[J].汉语学习,1998,(2).

[8]周晓冰.充当状语的“刚”和“刚才”[J].汉语学习,1999,(1).

(隋雨竹,成均馆大学中语中文科博士,韩国水原大学CSL学部专任教授)

上一篇: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 下一篇:吉林省检察院走特色反贪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