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时间:2022-09-15 01:38:43

企业信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摘 要: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在这场信息革命中领先一步的企业将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为了使企业充分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抓住信息化的巨大机遇,从行业竞争结构、企业内部流程各个方面分析企业信息化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以对企业信息化的提高做出贡献。

关键词:信息化;核心竞争力;竞争结构;内部流程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332-01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市场的发展,对企业的经营过程、内部管理、组织结构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具潜力的生产力,国内外企业纷纷将信息技术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杠杆。在我国,很多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如何使企业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抓住信息化的巨大机遇,大力提升竞争力已刻不容缓。因此,对企业信息化提升竞争力的研究变得十分重要。

1 相关概念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结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向基于信息和知识的组织转变,即注重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以及知识挖掘、创造、积累,利用信息和知识有效地整合企业内外的各种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企业竞争力实质上是指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企业竞争力表现在多个方面,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只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争力,也称核心能力。”

2 企业信息化改善企业的竞争结构

企业在产业中所处的市场地位与企业的吸引力决定了企业是否可以获得成功。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分析自己所处产业的竞争特点,预测产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帮助企业制定相应的竞争战略。企业信息化对五种竞争力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强度。信息化的出现加剧了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具备信息化的企业拥有快速灵敏的反应、高效率的生产等优势,不具备信息化的企业会迅速被淘汰。(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当信息化成为“行业标准”时,其应用与所需投资成为潜在进入者的“技术壁垒”。潜在进入者在参与竞争之前必须考虑信息化所带来的沉没成本与机会成本,因此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潜在进入者。(3)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信息化降低了企业寻找供应商的成本,企业可以廉价搜寻到许多供应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4)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讨价还价能力取决于信息的拥有量,信息化可以降低企业的信息搜寻成本、增强信息的可靠性、拓宽企业的销售渠道。因此信息化会增强企业对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相对来说,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会降低。(5)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信息化使整个市场更加透明,替代品的威胁会加大,此时只有加大技术创新才能取得优势地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化程度高的企业会在产业中拥有更强的吸引力与地位,企业的竞争力大为增加。

3 信息化改善企业内部流程

3.1 信息化为企业创造成本优势

企业信息化直接影响到企业价值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成本可以从三个方面为企业创造成本优势:一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不仅降低新产品的设计成本,还可以降低对现有产品进行性能改造或者重新设计的成本。其次,信息化企业可以实行柔性制造技术,减少了库存量,降低了管理成本。另外,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电子商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使企业形成成本优势。

3.2 信息化提高企业反应速度与效率

当今社会,企业面临着市场变化快,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能迅速、高效的对市场做出反映。企业信息化可以从两方面提升企业的反应能力。首先,信息化可以使企业更快速、准确的获得外部信息,可以第一时间收集到顾客需求信息,因此可以更迅速的做出反映;其次,企业获知顾客偏好发生改变时,需要对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与定位,此时需要营销、研发、生产、存储、售后等一系列部门的协调运作才能成功。信息化可以及时协调各部门,提高企业的整体反应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率。

3.3 信息化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方面,信息化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提高了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思路的效率;另一方面,信息化使企业得到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支持,在产品和技术创新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等,这些信息技术实现了开发、设计高度集成化,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最后,信息化可以对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新的技术信息支持,让企业了解某一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借鉴已有的成果,使自己少走弯路,节省研发的成本与时间。

3.4 信息化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企业的组织更富有弹性。主要反映在企业组织内部沟通和组织间协调两个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增强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反应的灵敏度,以及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的能力。在信息化建设下,企业组织将会呈现如下特点:企业的组织扁平化,体现在中层管理人员的数量减少;管理幅度扩大,传统管理认为一个上司只能管理8-12个下属,信息化建设成功,保证信息传递准确的前提下,可以突破这个限制;组织制度的非层级化,在水平机构组织模式下,沟通是主要的管理方法,组织的运作不完全靠命令与控制进行;企业组织流程的集成化,信息化建设会打破传统生产模式的线性格局,形成一种以知识信息为中心的网络状结构,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低消耗的目的;内部组织团队化,企业流程再造打破了原来按只能分工的企业组织结构,将企业的业务按作业流程或者任务以工作团队的形式重组起来,并解决了团队成员之间协调困难、缺乏稳定性的问题。

3.5 信息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信息化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1)有利于管理思想的传承。信息技术由软件开发者根据先进的管理理念固化在一定程序中,从而避免了管理者的主观因素。管理者在接受流程的同时也会接受管理思想,好的管理理念直接得益传承。(2)信息化可以使管理简化。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管理模式。创业初期,比较适合粗放、全面的管理;在稳定期,需要逐步做到精细化。信息技术的使用,把复杂的管理活动从前台转移到后台,无论是精细还是粗放管理,对使用者来说工作量都不大,而且越是复杂的管理活动,信息技术越能显示出优越性。(3)信息化的管理思想,使得管理决策突破人的弱性。管理实践证明,我国管理者更相信其直觉与经验来进行管理,科学的管理活动,还远未得到广泛认可。管理的科学性在于能依据最新信息而不是既往经验来判断新事务和新问题。信息管理系统,使得管理者能方便快捷的得到管理技术支持。

3.6 信息化改变市场营销策略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中,企业和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环节众多,过多的中间环节影响了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竞争力。企业信息化,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大量减少了中间环节,实现了生产企业和最终消费者的直接交易。由于这些交易是建立在生产企业与最终消费者之间,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和时间,提高了交易效率。此外,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开发网上售后服务系统,建立有关产品的支持信息供客户查询。这种售后服务可以方便用户,吸引回头客,节省差旅费。信息化还可以开发出更好的客户需求分析工具,如利用企业内部网资源与其他系统资源开发的客户需求分析软件。通过对网上客户资源的统计与综合分析,企业能对市场需求、商品资源、商品饱和点等影响供求的主要因素做出预测,可以有效地知道某个现有产品或新产品的潜在市场和潜在客户,以针对性的采取积极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谢康,李礼,谭艾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技术效率与趋同[J].管理评论,2009,21(10):3-12.

[2]骆良彬,张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8,(5):69-75.

[3]黄章树,任继奎.企业信息化对GDP的贡献度模型及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1):169-175.

[4]张同健,张媛.我国企业信息化创新绩效测度模型[J].系统工程,2009,27(5):104-107.

[5]鲁昌荣,丁德臣,严奇.以DEA和SOM方法为支撑的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9):163-166.

[6]兰宜生,李皓.基于阶层线性模型的企业信息化行业特征分析[J].管理评论,2009,21(10):22-32.

[7]张玉林,仲伟俊,薛锦.企业信息化建设关键问题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9):109-114.

上一篇:购物搜索引擎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现状与信息化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