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蚊母的特性及繁殖方法

时间:2022-09-15 12:48:13

中华蚊母的特性及繁殖方法

摘要:指出了中华蚊母为三峡特有珍稀野生植物,近年来大量用于城市绿化。介绍了中华蚊母的形态特征、生态学特征、分布特点、园林性状和繁殖方法。

关键词:中华蚊母;形态特征;生态学特征;繁殖方法

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07802

1形态特征

中华蚊母(Distylium chinense (Fr.)Diels)属国家二级濒危珍稀植物,为三峡特有珍稀植物,为全日照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别称为蚊子树,门子树,因生长在三峡极少的地区,又称之为三峡蚊母,或三峡文木。

中华蚊母为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蚊母树属(Distylium)常绿小乔木,栽培时常呈灌木状,树冠开展,呈球形,小枝略呈“之”字形曲折,叶小而有光泽,枝条柔软,萌发力强、生长迅速,节短叶密,嫩枝粗壮,节间长2~4mm,被褐色柔毛,嫩枝端具星状鳞毛;老枝暗褐色,秃净无毛;芽体、有柔毛。叶革质,矩圆形,长2~4cm,宽约1cm,先端略尖,基部阔楔形,上面绿色,稍发亮,下面秃净无毛;侧脉5对,在上面不明显,在下面隐约可见,网脉在上下两面均不明显;叶片边缘在靠近先端两边处有3~5个小锯齿;叶柄长2mm,略有柔毛;托叶披针形,早落。雄花穗状花序长1~1.5cm,花无柄;萼筒极短,萼齿卵形或披针形,长1.5mm;雄蕊2~7个,长4~7mm,花丝纤细,花药卵圆形。总状花序长约2cm,花药红色;蒴果卵形或卵圆形,长约0.8~1cm,顶端有2宿存花柱;外面有褐色星状柔毛,宿存花柱长1~2mm,花期2~4月,果9月熟,干后4片裂开;种子长3~4mm,褐色,有光泽。

2生态学特征与分布特点

中华蚊母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奉节至秭归段的长江沿岸,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峡水库淹没线以下的海拔100~300m的丘陵地带。湖北地区多集中分布在宜昌秭归、兴山、五峰、长阳及清江两岸和鄂西自治州清江流域、贡水河等山涧河流海拔50m左右的岩石中。树干低矮,其形状各异,叶片翠绿光亮,四季常青,较耐寒、耐阴,逢开花时节,躲在绿叶中的小花红得喜人。中华蚊母叶片小,春天开红花,秋天结绿色果实,成熟后自然炸开,种子随波逐流,遇阻于石缝,水退,便落地生根,故多见于生长在乱石夹缝中。它树质坚硬,根系较其他植物更发达,盘根错节,硬如铁丝,更能抓牢土壤,且具有极强的喜湿耐涝和抗洪水冲击以及耐沙土掩埋的特性;易萌发,更容易形成群落,能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小,是三峡库区防沙固土的理想树种。

中华蚊母是热带及亚热带树种,喜光又耐荫,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气侯,能耐高温高湿,且耐低温高热,又耐寒耐涝。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在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中生长最佳。酸性、中性和微盐碱地也能生长。

中华蚊母的形态特征和生态学特征以及分布特点,都证明它是一种园林价值很高的城市绿化植物材料,适用性强,特别能适应城市环境,是理想的城市绿化树种和上等的盆景材料。

从2004年开始,宜昌市在城市街道绿化中运用中华纹母,逐步取代传统的小叶女贞和金叶女贞植物材料,中华纹母作为色块植物和造型植物与红继木、金边黄杨、红叶石楠、法国冬青等植物材料一起成为宜昌市街道绿化的主要植物材料。目前,中华蚊母在城市绿化中多用作色块、绿篱,或修剪成球、方块等形状,取得了较好的景观效果,改变了金叶女贞夏季高温落叶影响景观效果的情况。

3繁殖方法

中华蚊母生命力、繁殖力很强,可采用播种、扦插等方法进行繁殖。播种法操作简单,种植也容易采集,且1次可获得大量幼苗,故在宜昌地区最为常用。

9 月下旬, 当果皮由绿变为黄并有部分开裂, 显露出深褐色种子时, 表明种子已充分成熟, 即行采种。果实采集后, 晾3~5d,蒴果开裂, 种子脱出, 蚊母树种子爆出时弹力较大, 弹射距离较远, 容器最好用纱网覆盖, 以防种子弹出。然后去除杂质即可获得纯净种子,阴干后置于干净布袋中储藏备用。

翌年3月进行春播(在宜昌地区10月中旬即可进行秋季播种)。播前将种子处理,可用0.125%多菌灵溶液将种子进行消毒灭菌, 然后用50 ℃水浸种, 浸泡24h, 种子吸胀后, 进行室外混沙层积催芽, 当有1/3种子开裂时进行播种。

育苗地选背风向阳、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方,土壤以微酸性沙壤土为宜。整地作床后, 为提高土壤肥力, 适当撒施有机肥。苗床上撒施硫酸亚铁和3% 的辛硫磷, 进行土壤消毒灭虫。播种用撒播, 覆土厚1cm 左右, 播种密度3000株/m2, 播后用地膜覆盖保湿。播后1周左右,幼苗陆续出土。场圃发芽率在90%以上。

幼苗出土后, 分2~3 次撤去地膜。由于种粒较小, 撒播苗木在苗床上的密度较大, 幼苗长出2片真叶后进行了分栽,移栽密度100株/m2, 栽后及时浇足水。为促进苗木生长, 移栽7~10d 幼苗恢复生长后, 进行叶面喷肥, 用0.5%的尿素, 每7d 喷1次, 连续喷2次, 然后喷0.5% 的磷酸二氢钾1次。干旱时适时浇水, 及时进行松土除草和病虫害防治。蚊母树苗木生长为持续生长类型, 1年生苗木生长高度为29cm,2年可出圃用作绿篱。

参考文献:

[1]廖成康,解园元,雷凯,等.中华蚊母扦插、播种试验[J].现代园艺,2013(1):9~10.

[2]张茹琴.中华蚊母新病害鉴定及防治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2011(24):175~178.

[3]杨丽,张云贵,邓洪平.中华蚊母树形态多样性研究[J].南方农业,2010(1):63~65.2013年4月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4期

上一篇:浅谈居住区节约型园林的植物配置 下一篇:毛登牧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