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15 12:39:56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摘 要: 新疆自古便是多民族聚居之地,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环境等原因,其经济发展以农牧业为主,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分析了近年来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以求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这一问题。

关键词: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109-02

一、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目前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就地转移为主,异地转移为辅,处于自发状态,规模小、层次低,面临着以下问题: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绿洲经济使劳动力转移成本较高;劳动力地域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南疆资源负荷重,转移难度大;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专业技能欠缺;农村小城镇发展滞后,乡镇企业发展水平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不强;中介服务滞后,农民对用工信息掌握不灵,造成盲目流动。

据统计数据表明,新疆每年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都在增长。在转移出的劳动力结构方面,男性多于女性,主要因为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多伴随较大范围的地域变化;在文化素质方面,转移出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在地域流向方面,剩余劳动力选择在疆内就业的比例一直在90%以上;在行业流向上,剩余劳动力大多转移到疆内从事农业生产。

二、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问题

1.城乡分割,体制不健全。(1)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以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然而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未可以完全保障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新疆地区该问题相比其他地区要更加严重。这部分群体在离开原有土地时面临着尴尬的境地,成为城市的边缘群体,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2)户籍制度。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二元制度体系使得农村人口基本无法向城镇迁移,农民外出需要办理繁多的手续,进城务工者还存在子女上学难等问题,使其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难以享受到与城镇人的平等待遇。(3)土地制度。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目前缺乏规范的流转市场,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三十年不变,土地流转机制的不灵活对部分农民构成了负担,这部分农民在外出务工的同时又不能荒废了自己承包的土地,根据农业生产的自然特征,这决定了新疆地区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忙回乡、农闲离乡的特征。

2.工业化路径偏差。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沿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新疆的工业化道路起步于采掘工业,依靠国家大量投资,建立起了以石油、石油化工工业为主导的资源工业体系,忽视了与轻工业的协调发展。总的来看,受传统工业发展战略的影响,新疆总体经济是以大量劳动力从事低效率的农业生产来支持二、三产业的发展的,导致就业结构失衡,农村劳动力过剩,并以潜在的方式积累下来,工业化水平不高,众多农村劳动力被排斥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被充分有效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

3.就业服务和管理不完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的就业,主要被限制在“非正规”部门,不能与城市劳动力进行公平竞争,长期性就业比短期性就业更加艰难。目前,新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大都是自发的,而由政府职业介绍部门组织安排外出却很少。此外,劳动力流动的服务体系及中介组织建设也严重滞后,对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也不能满足实际要求,导致新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盲目流动。

(二)内部问题

1.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新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工业企业所占比重很大,民营经济发展不足,非公有制经济整体发展比较缓慢,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小。新疆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集中分布于城市,所提供的有限就业岗位更多吸纳了城镇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自身素质和其他原因,转移到城市后主要集中在规模较小的个体经营单位就业,很不稳定。新疆经济开放程度比较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阻力较大,从而导致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非常少,目前难以成为吸纳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

2.劳动力素质偏低。新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主体,大多数劳动力不具备专业技能。新疆农村的教育更为落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更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农村教育落后、文化观念保守、劳动力素质低下和结构不合理,不仅阻碍了农业自身技术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影响了非农化进程,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1.推进工业化进程。首先要调整工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新疆仍要立足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以石油、石油化工为主题的城市工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对轻工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依托棉花优势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引进新技术,为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要鼓励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以缩小新疆与东部省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非公有制经济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市场活跃,而且为解决城乡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加快城市化步伐。根据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集中在疆内转移的特点,形成合理的城市层级结构,使大、中、小城市建设相结合,多层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新疆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依据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应率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群,作为增长及带动北疆地区乃至全疆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大阵地。

3.坚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新疆在城市工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还很有限的情况下,坚持农业产业化道路,对农副产品进行系列开发、深层次加工利用,实现农副产品多层次增值和农村劳动力多层次参与,成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从新疆目前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出发,还应继续巩固和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发挥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乡镇企业的发展应立足与当地的资源和自身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中。乡镇企业的适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减少了其盲目的流动。

4.加快制度改革。一是加强劳动保障监督,建立城乡统一的失业、医疗、养老保障制度,农民作为社会劳动者的一部分,应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要切实开展好维权工作,加大维权工作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二是改革土地制度,实行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使土地股份化,建立以土地股份化为中心的农村股份合作经济,既保证进城务工者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和转移;三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从放松农村的户籍管理开始,逐步放松城镇的户籍制度;四是改革就业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

5.提高劳动力素质。今后应继续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尤其是南疆地区普及中小学教育,提高农牧民文化素质,重点培养一批有专业技术的骨干务工人员,使其在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过程中起带头作用。同时,以提高素质为核心,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努力提高农民转岗就业的能力,组建职业培训基地,以转移就业前的指导性培训和强化劳动技能、汉语会话、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技能为主,同时支持各类民办教育机构的发展,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经费的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结论

新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疆加速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但是由于其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涉及的人数多、范围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解决起来困难巨大,因此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和再就业。

参考文献:

[1] 肖开提·马合穆提.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转移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3).

[2] 刘强华.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J].中国科技信息,2006,(10).

[3] 陈玉浩,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9,(1).

[4] 阮艳平,等.关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5] 陈兴旺,等.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初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上一篇:数据挖掘技术在反洗钱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及深化... 下一篇:校企协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