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时间:2022-09-15 12:27:25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2011年,河北省英语学科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出版。新课程标准概括起来为:一个中心,五项内容,九级目标和十种要求。“一个中心”是指英语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五项内容”指培养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并且,初中阶段,学生要到达九级目标的第五级;“十种要求”即听、说、读、写、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文化和感情。

新课标的出版,对我们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转变思想,更新理念,创造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新型课堂。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学习和摸索出来的一些新的课堂模式,和大家分享一下,并希望各位同仁能够批评指正。

一、任务型课堂模式

(一)任务型教学理论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出自于交际语言教学理论,“任务”一词原指语言课堂上的练习。目前仍有学者把任务和教学技能相提并论,认为任务是“技能的一种特殊形式” 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使之不断发展和完善。任务型教学模式具备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理论基础:1.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是传授性的, 而是体验性的。任务型学习就是让学生体验的过程。2.Nunan 对“任务”的定义进行了归纳:交际任务是指导学生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产生和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它关注的是语言的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完全有别于语法练习。

(二)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

构建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要按照教学大纲的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最终目的,以学生为主体,话题为主线,任务为中心,使课堂教学能力化,评价方式过程化。其基本步骤是:

1.Revision用上一堂课所学的语言、语法知识设计成有一定质量的听写、翻译、对话、复述,或检查预习情况等,通过板演、教师抽查、学生互查等方式纠正错误,量化成绩,以达到复习旧知的目的。

2.Presentation 呈现任务型课堂教学有关的背景知识。

3.Tasks设计为完成教学内容的一组任务, 明确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完成各项任务。

a.对话教学要实现由“伪交际---准交际---真交际”的训练过程。学生首先应该熟练掌握课本的对话内容,通过个人或小组的操练,然后做一些相关的替换练习,最后能用当堂课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相关话题的对话,即真交际。

b.课文教学要分“三步走”:即完成由“感觉、感知到感悟”的阶梯型课文教学过程。学生通过略读,初步领会课文大意;教师通过设计细节问题,调动学生去细读课文,教师辅以适当的难句讲解,使学生领会故事的细节以及作者的意图,即达到了感知课文。学生为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所进行的活动就是他们熟悉课文的过程。如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上升为能力,则需要教师设计更多的活动任务,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把德育教育贯穿活动之中,进行大量的话题探讨、采访、角色表演等,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即完成了“感悟”的过程。

4.Task-Demo. 任务展示。各小组或个人向全班展示任务结果。

5.Check 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

6.Homework根据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点,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完成具体、可查的任务性练习以巩固当堂所学知识。

(三)任务型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任务型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执行一系列任务化、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评价过程使学生积极的在做中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熟悉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因而任务型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任务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2)学生的参与度;(3)评价过程的竞争性;(4)作业布置具体化。

二、互动教学模式

(一)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

建构式互动教学模式主要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互动、组间交流、师生互动等方式来构筑课堂主体结构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其潜力;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和合作机会,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组织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同时具有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功能。在建构式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课程、学生与课程、教师与环境、学生与环境等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因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组织性、非确定性,成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

(二)建构互动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

正确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与学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处于和谐的互动状态,寻求教与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达到最大程度的参与,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必要的教学策略和方式。由于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复杂、多变,所形成的教学策略、方式当然不是唯一的,但无论是哪一种策略方式,都应该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建构教学互动”的思想。

1.师生互动策略

师生间的互动,除了教育学中谈及的“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宽泛的理解外,应当关注以下内容:首先,教师的备课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而目前教师的备课大多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之中。善于提出问题和善于分析问题是一个人思维独立的表现,独立性是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课堂上学生提问是极为可贵的,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很多教师不敢在课堂上让学生提问题,或许出自两种心态:一是担心学生搅乱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二是担心自己无法解答学生的“怪”问题而下不了台。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哪怕是打乱了教学计划,教师回答不出来也无妨,因为学生提问本身就已经是课堂的一个闪光点。

2.意义建构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支架式教学要求教师首先在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起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然后在这种支架的支持下帮助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最后撤除支架,让学生完成对学习的自我调整。

三、新课堂模式之我见

笔者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总结、归纳、提炼,从理论和实践中探索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即两坚持,三优化,三培养。

(一)两坚持: 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2. 坚持语言实践活动.

变“讲”堂为“学”堂;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是新课堂的首要依据。我们英语教师从学科特点出发,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创设和谐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上活动的主人。

语言是交际工具,要掌握这个工具,就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安排的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由接受到表达,由模仿到创造;从交际行为到交际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在大量的活动中获得了所学知识,并在交际活动中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

(二)三优化:1. 英语课堂教学趣味化; 2. 课堂教学活动化;3. 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

“三优化”是“两坚持”的重要保证。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真正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学生们才能真正地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地掌握语言。

(三)三培养:1. 培养运用能力 2.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3. 培养创新能力。

首先,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中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所有的教学活动也应该围绕这一中心去做;其次,新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共同解决困难,探究新知的能力;最后,现代社会需要创新精神,在学习中也不例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们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也是教师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已经为我们指明了继续前行的方向,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并积极运用到教学中去,进一步完善,提高我们的新型课堂!

上一篇: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探讨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