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生,换一种方式

时间:2022-09-15 10:55:50

爱学生,换一种方式

[摘要]学生是社会的未来,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教师的天职。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是爱学生的。但是,爱的方式不同,产生的后果也不一样。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究竟用怎样的方式去爱学生,才能避免失望和伤害的发生,而使爱真正成为鞭策和鼓励学生成长进步的动力呢?这是一个热心教育、关心学生成长的教师应该努力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 学生 对话 平等 和谐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154-01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把师生的感情紧紧地连在一起。我们爱自己的学生,他们那么年轻,那么富有朝气;他们那么纯洁,充满向往;他们那么顽皮,脸上洋溢着稚气。他们进步,我们高兴;他们失望,我们不安;他们牵动着我们的心。

一、变“不准做什么”为“准做什么”

春天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旁,来到我们的校园。

清晨,我在学校的花坛边散着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走着走着,来到了几株奇异的盆景旁,只见几颗小树身旁困满铁丝,他们的枝条被扭曲了,而细弱的枝条上却吐露着一粒粒娇嫩的新芽。

而对着这扭曲的姿态和依旧嫩绿的新芽,我忽地痛楚起来:为了这病态“美”残害着这几棵本应伸展枝条的小树,这不正像我们的大部分老师对待学生的“审美”方式吗?我们认为:规矩、听话、唯师、唯书、分数考得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于是,我们规定了好多不许他们做的事:下课不准打闹,做课间操不准偷懒,课堂上不许随便提与学习无关的问题,课外书不准带进校园……他们被我们“修剪”成了期望的孩子,可他们同这些被扭曲的盆景有什么区别呢?本意是对学生的关爱,可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这更多的是限制他们的发展,他们仿佛活在一个布满天罗地网的世界里,敢越“雷池”半步,便遭“不测”……

我曾教过一个男学生,好动,考试成绩差,有时真让老师伤脑筋。有一次,我到班里收作业,不经意发现他正坐在那里捧着本厚书入了神,我走过去敲敲桌子,他抬起头,看着我,立即将厚书塞进书桌,掏出了语文书,我笑了,伸手拿出书来,书面上印着《三国演义》几个字。他有些不知所措,低头不语,因为他知道自己犯了错误。

沉思片刻,我开口说:“允许你看这本书。”他抬起头,愕然地问:“在学校?”我点点头,他竟有些不解了。他从我手中接过书,很爱惜地合上,放进书桌,马上又回过神来说:“老师,我很爱这类书,尤其是听您讲课会涉及到这些课外知识,我更感兴趣了。我是利用课余时间看,上课时我保证不看。”他眼中的逃避成了自信,这比我亲口要求会更好。

如果强加干涉,要么会限制孩子兴趣的发展,要么会让他感到在学习上的压力,要么会损伤师生之间的关系,这岂不是让我们的关爱成为了伤害?真的不希望在春天看到这种被“扭曲”的盆景。你爱他们吗?那就让他们挣脱铁丝的束缚,自由地生长。

卡耐基说过:“想要钓鱼吗?先问问鱼爱吃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孩子获得在兴趣中成功的体验,不妨换一种肯定的方式:用“允许”替换“不允许”。

二、变“站起来”为“坐下来”

学生身上出现了什么问题,会牵动我们的心,找学生谈话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老师往椅子上一坐,学生笔直地站在一边,这一通说呀,学生点头称是,老师口干舌燥,可效果……因为这种师生对话,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学生早就被你的威严所“吓倒”,哪有心思听你的大道理。

不如这样,也给他一把椅子,先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放松状态下,认为老师不再居高临下,这样学生也容易听进老师的劝告,不会造成对其自身的伤害,达到以真情换真情的目的。

我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天生有点小聪明,但没有好习惯。平时总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问题,可以用“善变”二字来形容他。有段时间,他上课回答问题总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让我们哭笑不得,他却挺得意,更逞能。我找到他,他立即明白怎么回事,很不安。我搬来一把椅子,他刚想争辩,我示意他坐下,而他却受宠若惊地说:“老师,您坐,我不坐。”我把他按在椅子上,他又站起来……我笑了,坐下,他也慢慢地坐下。

谈话开始了,他很紧张,不再辩解,只是单纯地答。渐渐地,放松了下来,他告诉我他的兴趣、习惯、理想,“坦白”了不假思索回答问题的原因:想得到人家的关注。我也暗示他:想引起别人的注意,需先在一方面做得出色,而不是做出给别人添麻烦的事。这次谈得很成功,他说这样的谈话过程他一点也不害怕、紧张。我们之间超越师生关系,他可以不用忍受老师的没完没了的絮叨,不再受到侵略性谈话的伤害,他喜欢这种谈话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的心灵!”在践行教育新理念的今天,我们不但要讲尊重,更要讲民主,在师生之间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气氛,当我们要对他们说出要求和想法时,不要粗暴地吆喝“站起来,听老师的”,而要耐心地说出“坐下来,慢慢谈”。

在如何掀开“斗篷”这个问题上,温暖的太阳战胜了强劲的风,委婉的说服比强烈的干涉更有效。学生得到的是尊重,是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孩子在平等民主的交流中赢得人格的尊重,让教育抚平孩子心灵的创伤。

虽然,我们的教育观念在转变,也在不断深入,但我们仍有许多需要总结、反思、改进的地方。

爱学生,不一定专制、包办、独裁,不限制教给他们的知识,这口号也不仅仅出现在我们的笔下,真爱孩子的人们,我们要学会用头脑想着去爱,改变方式,不再让爱成为一种伤害,一种悲哀,要让爱换来一片喝彩。

上一篇:浅谈高中老师与学生的相处之道 下一篇:谈“教”与“学”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