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教学怎一个“快” 字了得?

时间:2022-09-15 08:04:37

习惯教学怎一个“快” 字了得?

苏教版教材的一大亮点就是每册教材的开篇都有“习惯篇”,然而我们很多教师教学这一板块时,觉得内容简单,无需精心设计,常常采用看看、讲讲、说说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学竟成了课堂教学的一道简单的快餐,甚至是可有可无的点心。结果,单一枯燥的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更难以激发他们矫正行为的自觉性,甚至适得其反。无法让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有:

1.忽略不计式。领到新书后,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自学。新课伊始,老师就直奔“主题”,开始了阅读教学。

2.走马观花式。这种现象类似于低年级的“看图说话”,在学生观察每幅图上画了什么,并进行简单的交流之后,良好的习惯培养也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3.虎头蛇尾式。在教学中教师浓墨重彩,让学生意识到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做,然而课一结束,“培养良好的习惯”就“束之高阁”“不闻不问”了。

可以肯定的说,“习惯篇”的教学是有径可寻的。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精心编制的图片,让教学不拘泥于程式,是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

方法一:不断反刍

徐之诚老师说:“我们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安排在教材开篇的位置,只是为了表示这个板块在我们教材整个体系中的作用和位置。它是独立的,但它不是孤立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体现在教材开篇的几幅彩图中,还体现在课本编写的方方面面,渗透在课本编选的课文和练习中。在使用这套教材的时候,只有把这些相关的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才能看到这个板块的完整的结构,我们的编排的意图才能得到体现,我们的课程目标才得以实现。”

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反刍,在反刍中不断强化,使其成为内在的自觉的行为。

仔细看教材,对于本册习惯培养的要点不仅仅在“习惯篇”一目了然,课文的内容或习题、练习的设计都与之遥相呼应,存在紧密的联系。例如,四年级上册的习惯篇之二“读书做记号”,有一幅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做记号的特写图。而本册书中《练习3》的“处处留心”,就是介绍读书做记号的作用和具体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先回忆开学伊始要养成的习惯——“读书做记号”,接着,读读议议“处处留心”中的一句话——“读书时做做记号,可以帮助你理解书中的内容,收到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还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积累资料,便于今后的查找、运用”,然后,了解识记一些常用的符号,最后,自己练习运用,并与图中的同学比比谁做的更好。

又如,一年级上册“习惯篇”提出的首要习惯是“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该册教材就安排了一篇课文《怀素写字》,讲的是怀素从小认真刻苦练字,成了有名的书法家。其中,第2自然段非常细致描写了怀素是怎样写字的:“怀素写字非常认真。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在一笔一划照着写。”对孩子来说,怀素就是一个认真写字的典范。因此,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的基础上,再指导他们像怀素那样一笔一划写好每个字。六年级第十二册《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向学生渗透了“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如果就学期初向学生简单教学后,不闻不问,就显得太单薄了。也只有瞻前顾后,这些课文、练习对此所作的延伸和渗透就会让人感觉到形象而饱满了。在这些课堂教学的滋润下,我们在开篇播下的“习惯的种子”,也必然会快乐的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方法二:实战演练

习惯教学不是灌输观念和行为的规则,显然,光有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更应该蓄实于行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着做一做,便于集中指导和纠错。像四年级上册“习惯篇”中内容之一“读书有选择”,从图片上可以明确教学要求,包括:到图书馆或书店选择图书的方法和取放图书防止图书卷角、保持图书整洁两个方面。教学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图书室上这一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需要选择一本书。有的同学目标明确,很快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书,有的同学则不停地在书架前徘徊,最后还是一无所获。这时,我让学生相互交流,经验共享,问题共商,学生便知道学校图书室的书籍是按类摆放,我们应先找到相应的类别,然后根据书脊浏览书名,不必一本一本拿下来找。接着,打开书看看内容提要或大致浏览一下内容,以便决定是否适合购买或借阅,如果不适,可以重新选择。最后,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轻拿轻放,防止卷角,并做示范,特别是放回书架时,要用另一只手拨开旁边的书,留出一本书的空隙,轻轻把书往里推。这样的设计,就变“空对空”为“实打实”了。

方法三:旁敲侧击

“习惯篇”的教学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将童话故事、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也可以提炼行为要点编成儿歌让学生诵读,变枯燥的说教为富有趣味的活动,以发挥旁敲侧击的作用。

小学生善于模仿。教师发现班级中某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同学,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让学生获得“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的自信心。比如,有老师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习惯篇“不懂就问”时,大家一致认为班上某位同学这方面做得特别好,老师便请他到讲台上与同学们交流,接受同学的现场采访。平等的交流唤起了其他同学请教别人的经验和经历,这样一来,学生 “就敢于请教他人”“请教他人的好处”“他人,不仅指某个人,还可以是书籍、网络等媒体”等教学要点便不“讲”自明了。教师还可以在教室某一角开辟出一块“优胜榜”,如同中国乒乓球队的“冠军榜”,展示优胜者的照片,优胜者的作品,并让他们做经验介绍。这样在比一比的过程中促动学生不断的强化自己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实际上是从外显的认知内化为自觉的行为的过程,只有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依照一定的规矩去做,才称得上习惯。因此,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既不能认为习惯篇的教学无足轻重,也不可把它当做习惯培养全过程的浓缩,而是要当做一个强有力的音符,才能有助于学生习惯的养成,课程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上一篇:《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下一篇:幼儿园自制玩教具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