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指南》精神,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

时间:2022-10-22 06:08:59

贯彻《指南》精神,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

摘 要:依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健康领域中关于“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大目标、分年龄段的细化目标以及具体的教育建议,需采取“以身作则,形成表率”“设置区角,提供机会”“严格训练,反复强化”“正面教育,习惯保持”等多种途径,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

关键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培养;途径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必要性

《指南》是以幼儿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指南》为教师的日常工作指明了方向,使教师有章可依。尤其是第一块健康内容中的第三部分,关于幼儿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部分。指南中既有大目标,又有分年龄段的具体指导,真是细之又细,这样的讲述对教师、家长的指导是非常有帮助的,对幼儿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家庭中的作用很重要,应该让家长和教师一起来学习《指南》,从而家园合作、共同努力,对幼儿进行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然而,一些家长的溺爱致使很多幼儿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自我生活能力也很弱,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也没有。因此,在3~6岁幼儿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若加以训练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不会生活的人,也就不会学习,不会工作,穿衣、吃饭、喝水这些在成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内容,却构成了幼儿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点点滴滴,而且关系着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所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幼儿时期就进行培养,需要幼儿教师、家长的密切配合,倾注温情,付出心血。

二、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内涵

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种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的不容易改变的活动倾向,良好习惯是一种高层次的自觉行为。

《指南》中“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1)幼儿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包括:早睡早起、每天午睡、按时进餐、吃好早饭等。(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合理安排餐点,帮助幼儿养成定点、定时、定量的习惯。引导幼儿不偏食不挑食、少吃或不吃不利于健康的食品;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吃饭时不过分催促,提醒幼儿细嚼慢咽,不要边吃边玩。(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提醒幼儿保护五官,不乱挖耳朵、鼻孔,看电视时保持3米左右的距离等。(4)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

《指南》中“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2)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包括:穿脱衣服和鞋袜,洗手洗脸、擦鼻涕、擦屁股等。(3)能整理自己的物品。

三、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培养的途径

1.以身作则,形成表率

幼儿园的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教师在要求幼儿养成某种良好的习惯之前,自己首先要养成这种习惯,因为教师本身的行为规范就是标准和规范,是一种极有效的言传身教。正如古人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到表率的作用。

2.设置区角,提供机会

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的培养,除了集体教学模式外,还有区域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集体授课的模式,把游戏渗透到幼儿的学习之中,生活的全貌在幼儿的游戏中再现出来,让幼儿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操作实践活动及外部预设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区角的设置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建议我们在活动室内创立专门的“生活角”,为幼儿提供一些录音、图书、图片,让幼儿学会分辨哪些行为对,哪些习惯不好;在区角内多放置一些生活物品,如,袜子、手套、头梳、围巾等,让孩子闲暇之余学习生活物品的使用,例如,可以提供袜子、鞋带等,让幼儿翻袜子,提供其生活能力,再让他们卷袜子,提供手眼协调性,还可以让他们配对,提供分类能力,提供雪花片、勺子、筷子等,让幼儿掌握拿勺子、筷子的正确方法,区角内挂几个钩子、衣架,将动物的头饰戴在晾衣架上并为其披一件小衣服,鼓励幼儿餐后或分区活动时间去给小猫、小狗扣纽扣,从而提高幼儿的生活服务能力等等。

3.严格训练,反复强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书中提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都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即有一个把信念变成习性,把思想化为行为的过程,“养”不难,“养成”就需要很大的坚持性,需要严格训练,反复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疲劳以至于忽视,从而使坏习惯卷土重来。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基本上没有自觉的意识,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帮助。所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关键在于“训练”和“强化”,因此,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之前必须要教给幼儿行为的规范和标准(即训练),使其形成一种信念,当然这还不够,还必须要求持之以恒的实践(即强化),最终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例如,让幼儿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习惯,教师首先要让幼儿知道洗手的好处以及不洗手的坏处,让其从情感上倾向于洗手,再用鼓励等方法帮助他坚持每天做,同时教师要及时监督,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形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良好习惯。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教师,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4.正面教育,习惯保持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良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表演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当幼儿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时,大声斥责是起不了多大效果的,而这时你轻轻说一声:“我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最棒,能把地上的玩具捡干净。”然后再表扬几个正在捡玩具的幼儿真能干,必要时奖励几个贴贴图。那么,地上的玩具会在顷刻间被捡得干干净净了。结合幼儿这一特点,我们在班上设置了“谁最棒”专栏,用各种贴贴图表示幼儿不同方面的进步,如五角星表示能自己吃饭,红苹果表示会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笑脸表示饭前洗后饭后漱口等等,每周评一次。这样,既记录了幼儿的表现,同时鼓励了幼儿上进,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幼儿为争做好宝宝,得到各种贴贴图,会很努力地遵守各项常规,从而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使幼儿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人生、快乐的生活,让我们真正把《指南》精神落到实处,家园共同努力,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给幼儿一份受用终身的礼物。

参考文献:

[1]黄星.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读写算[J].荆门:荆门日报社,2011.

[2]幸福新童年编写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11.

上一篇:师爱――师德的魅力 下一篇: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