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导学案的重要性,赏析典型学案

时间:2022-09-15 07:28:03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87-01

1浅谈"学案导学"的内涵

所谓"学案导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以课标、课本为纲,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为主线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 "导学"的方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说得更直白些,"学案导学"就是把课堂教学的流程、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学习中的反馈以书面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所要讲的话做到心中有数,按"学案"开展学习,从而避免课堂学习中无谓的"枝蔓",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精髓,可以从师生关系、时空关系、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四个角度概括为四句话:"主导加主体,课外加课内,教材加(导)学案,自主加合作"。

2浅谈导学案的重要性

2.1教案和学案代表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

教案是记录教师分析教材,设计教学流程,以"教"为中心的教材活化过程;全部环节设计对学生来讲是不公开的、被动的过程。而导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设计的便于学生学习讨论,符合其心理需求和认知规律的学习主旋律;全部环节的设计是开放的且便于师生双向互动交流;导学案将是学生主动质疑答惑的最佳学习导游。

2.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是被动的,众所周知强迫某人干某事一定不会产生兴趣。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育理念要求下,老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引导的作用。因此,导学案的出现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将会起到积极的催化作用。

2.3导学案的直接载体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一做法不仅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间,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精神、性格等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学生由知识的"罐装桶"变为独立思考的研究型学生,由学习基本知识变成了对知识的探究、体验,由内向羞涩变为大方勇敢,由胆怯变得自信。

总之,真正的课堂本该激烈而狂欢,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由教案向学案改革激活了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里的积极分子,课堂上学生说,学生演,学生评价,有条不紊;他们自主、自由、快乐,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终极目标。

3浅谈导学案编写原则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体现教师服务于学习主体的主导作用,要把"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了吗"、"学习过程你快乐吗?"等问题明确的摆在学生的面前。因此,在编写导学案的各个环节中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是为学习主体服务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2)导学性原则: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的学习任务,彰显"导"的意义。

(3)课时化原则:一课一个导学案,每一课都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检测反馈。

(4)问题化原则: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应用尽量以问题形式明确的展现给学生。

(5)层次化原则:适应学生主动发展的层次需求,让学生实现差异发展、共同发展。

4赏析导学案片段

4.1《物体的浮沉条件》(导学案)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浮沉问题。

(2)能推出物体密度、液体密度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3)能结合浮力的相关知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进行简单计算。

4.2"五"点突破: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1)用力的平衡知识分析和解释物体的浮沉问题。

(2)结合浮力的相关知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进行简单计算。

易错点:部分同学认为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

易混点:部分同学不能区分漂浮和悬浮。

易忽略点:不少同学解题时容易忽略浮沉条件与物体的状态有关。

4.3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4.3.1基础跟踪(分发导学案;要求:独立完成,小组互评!)

4.3.2目标导学

(一)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质疑思考:浸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竖直向上的的浮力作用,为什么将不同物体浸没在水中会出现上浮、悬浮或下沉现象呢?

解决方案:组员发问,组内讨论。

思维牵引:受力情况、受力大小、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

展示汇报:组员精彩展示、汇报讨论学习成果

纠错补充:引导学生大胆纠错,积极补充,善意点评

得出浮沉条件的力学结论:

当 时,物体上浮;当时,物体漂浮;

当时,物体悬浮;当时,物体下沉.

拓展延伸:

提示:应用公式 G物=m物g=ρ物 g V物 和 F浮=ρ液 g V排 以及浮沉条件的力学结论推导物体密度、液体密度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要求:独立推导后小组交流总结得出结论。

物体密度、液体密度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易混点突破:悬浮时排开液体的体积__ _物体的体积;

漂浮时排开液体的体积_ 物体的体积。

(二)探究实际的浮沉问题

质疑思考:由于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铁块在水中会 。那么为什么钢铁制成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上呢?钢铁制成的潜水艇又为什么能在水中随意地下潜和上浮呢?

解决方案:预习课文、实验探究、组内讨论

思维牵引:实验探究引入"实心"、"空心"的概念或"平均密度的概念"

展示汇报:组员精彩展示、汇报讨论学习成果

纠错补充:引导学生大胆纠错,积极补充,善意点评

总结结论:

拓展延伸:体育或娱乐活动中的热气球能够随意改变在空中上浮、下沉和悬浮的状态,这是为什么呢?(讨论、交流)

(三)密度计的原理

质疑思考:一艘集装箱货轮载满货物后,从长江口进入大海的过程中(海水密度大于江水密度),货轮所受浮力 ,排开水的体积 ,货轮将会 一些。(填:浮起或沉下)

解决方案:各抒己见、组内讨论

思维牵引:货轮始终处于漂浮状态,运用漂浮条件和密度关系解答。

展示汇报:组员精彩展示、汇报讨论学习成果

纠错补充:引导学生大胆纠错,积极补充,善意点评

拓展延伸:根据这一原理制成了直接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密度计

密度计的原理:

4.3.3达标检测(多媒体展示)

"教・学"相长

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给人最大的启示有两点:①只有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才会释放出巨大的主动求知,乐于探索的能量。②编好导学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最大限度地解放老师的霸权地位,使学生真正做到"我要学"!

从教絮语

语文教学新的学生观和作文写作的新探索

谢新利

(河南省武陟县兴华中学河南武陟454950)

摘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想象思维,学会情感表达,掌握语言构架,成为写作的主人。同时,改革命题方式,改革批改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释放,激活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观;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88-01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十七年。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明确的认识过程。传统的教育观,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课,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甚至是以听代思的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新课改的实施,迫使教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单纯地传授知识,简单地看待学生。那么,怎样体现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观呢?

1先谈谈中学语文教学新的学生观

1.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首先要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一开始就板书课题,简介作者,背景,分析文章内容等。这种教学过程,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感觉走,被动的接受知识,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致使学生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教师通过生动的谈话或创设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科学地参与,这样才能上好一堂课。

1.2巧妙设疑,课中研究。

教学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老师讲清楚,学生听明白的过程,而是在教师的激励、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进行探讨、研究的过程。而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师生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结果是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学生的自主性被无情的剥夺了。新课程则倡导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的教学行为。那么现在的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如何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习呢?我认为课堂提问十分重要。通过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探索、讨论活动的时间,这样,既达到了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又注重了学生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

1.3因势利导,课后潜移。

在以往的教学中,总害怕学生答不出来,浪费时间,教师总是唱独角戏,结果,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受到限制。新课程使我懂得:教师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举一反三,熟练运用。如在上《上天都》一课时,在完成对作者游踪、见解和感受的知识剖析后,我这样引导学生,丰子恺的登山精神确实让我们感动,七十高龄的老人登山,靠的是什么?有的说是毫不懈怠的干劲……,有的说不畏艰险的精神……。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又借此启发他们:"那么平日里你们在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办?"同学们畅所欲言,谈了自己的想法。一节课在引导学生,如何克服困难的问题上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节课,使我深深地感觉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提起作文,许多学生都感到心疼心怯,一铺开稿纸便茫然无措,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作文毫无兴趣,视作文为负担,缺激情,少动力。

2如何写好作文,笔者浅谈一些自身的看法和做法

2.1学会观察,写好作文。写好作文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观察生活的方法。观察,既要有重点,又要有顺序,既要有内涵,还要有外延。如写《我家的小花猫》,你想写外形,就应观察小花猫的体貌特征--身躯、毛色、耳、眼、鼻、嘴、尾、脚等都要仔细观察。这样才能捕捉到我们需要的材料,无论先观察人、生、景、物的方位,还是先整体后部分;或由上而下,用眼睛,还包括手摸、耳闻、舌尝、心想、嘴问等。这样才能真正绘声绘色的写好一篇作文。当然"坚持练笔"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2.2让想象飞起来。每一位学生头脑里都有许多美丽的幻想,他们常常能够不断地讲给自己的同伴听,如果因势利导,让学生写成想象作文,他们会看成是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就十分乐意写。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创设或捕捉一些可以发挥想象力的情景,让他们进行作文,效果会更好。特别是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开放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想象丰富,能从与常人思维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能够把别人忽略的细节演绎得有声有色。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写一下想象作文(或片断)。

2.3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所有道理,掌握所有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知、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明白,通过整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我做了一下尝试:

1)改革命题方式:很多教师都喜欢让学生按自己的统一要求作文,这样利于批发,便于讲评,能更好发现学生的问题,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做对学生是不公平的。我大胆的改革命题方式,给出范围,让学生自命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自主写作的能力。

2)改革课堂方式:我们一般都会注重课内作文,而疏视课外作文。而笔者认为,要把课外作文也重视起来,努力丰富学生课外作文的内容,引导他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国际国内大事自然要关心,学校班级的活动也是写作的好素材;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每个微小的变化,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时时刻刻予以关注,因此文章都是心灵的产物。同时,我打破"当堂作文的旧模式",采用"得法于课内,活学于课外"的作文教学新模式。

3)改革批改方式:作文批改的效果,大家已经产生了怀疑,而又不得不批,实际学生对批改缺少一种具体直接的立体的感觉。因此,我尝试改变老师一人包办批改方式,作文相对好的学生可以指导相对写的差的,而作文相对差的,可以从好的作文中学习对方的优点,大家互相取长补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纠错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要让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真正进入作文世界,进行观察、思维想象、情感表达、语言构架的评价,放手让学生去领悟、去构思、去表达、去点评。要使每个学生获得特别适合自己的作文教育,最终得以可持续发展,这当然需要教师发现,并尊重学生现有的学习创造,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释放,激活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上一篇:浅谈初中生物教材中重要概念的教学 下一篇:浅谈语文教育课程改革体验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