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的职业精神

时间:2022-09-15 05:50:07

律师的职业精神

【摘 要】李某某案件中,某些律师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不考虑当事人未成年的事实和法庭关于不得擅自公布未成年人相关资料的规定,利用网络私自不负责任的言论,或是文字信息,或是视频信息。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李某某案件来反思相关律师行为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李某某;律师;职业精神

网络上时而不时地总会冒出这样的话语:“现在的中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更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暂且不论什么样的水准才算是大师,什么样的行为算是有信仰,最起码为人处世有基本的美德,工作有基本的职业精神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内在要求。然而,在曾引起社会广泛参与讨论的李某某案件中,某些辩护律师的行为所体现出来的职业道德却是值得怀疑的,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一、李某某案件的经过

2013年2月22日,据实名认证为“香港《南华早报》网站编辑”的网友“王丰-SCMP ”爆料称:“海淀公安分局21日晚上以涉嫌刑事拘留了一名叫做‘李冠丰’的年轻男子。名字虽然改了,但还是有人认出来他真正是谁”。“王丰-SCMP”在博文最后,附上了李双江之子李某某的网页链接,暗指涉事男子就是李某某。

2013年6月27日,警方证实李某一案已侦查完结,进入检察机关审查阶段。

2013年7月28日被告李某的律师兰和在腾讯微博上发微博表示,李某的母亲梦鸽正式向法院提交了公开审理李某案的申请。兰和在腾讯微博中写道,“在隐私与真相的抉择之间,梦鸽女士勇敢地选择了后者。近日,梦鸽将向法庭提交申请,要求公开审理李天一案,让所有的事实、证据和办案过程一律公开化,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去除神秘感,消除公众对其家庭和司法的双重误会。一切让事实和证据开口说话。”

2013年8月29日,羊城晚报发文称:“李某某的辩护律师与李家法律顾问的言论多次不一致,颇耐人寻味。李某某的辩护律师陈枢曾表示,不敢保证能成功进行无罪辩护,而李家法律顾问兰和当天却在庭审外称对无罪辩护的结果很有信心,并称“梦鸽也持乐观态度”。

2013年10月31日,李某某案件二审开始。京华时报报道称:李某某新聘请的辩护人是北京律师张起淮,其是李某某二审的唯一人,而且此前的高子程律师和戚晓红律师实际上都没有和李家签订协议。

2013年11月27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李某某等五人上诉一案进行终审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李某某10年有期徒刑。

2014年1月4日,李某某案被告人之一王某的辩护律师周翠丽在微博两条疑似案发当日电梯监控视频。此种行为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实际上,2013年7月26日,北京律协接到李某某等人案当事人对相关律师的投诉后,立即启动了受理审查程序。而且据北京律协查实,2013年9月5日起,周翠丽律师陆续在微博、博客上了案件当事人的通讯内容、会见笔录、侦查卷中警方拍摄的现场图片、律师的现场勘验报告,并且用文字形式披露了有关案件的情况、有关辩护人的辩护内容、鉴定结论等,对案发现场的有关视频内容进行了描述。此外,周翠丽律师还在律协审查期间,继续就李某某案件相关微博;在律协举行的听证会上,坚持认为自己在向有关机关反映意见未得到回复时,向媒体和公众披露案件信息、发表意见的行为正确。

二、对案件中某些律师行为的解读

李某某案件之所以要不公开审理,就是因为其未成年,若公开审理就会对其今后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虽然在本案中李某某等人是被告人,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但是从法理上讲,保护未成年人应当有的权利和依法判处应有的罪行是不矛盾的,是可以同时进行的。此外,在宣判最终结果后,对庭审的记录进行档案封存也是依法应该做的事情。而案件中的被告人之一的辩护律师周律师却接二连三地向公众庭审的相关资料,或是文字,或是视频,严重泄漏了庭审的过程和细节,给被告人和法庭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李某某的法律顾问兰和律师也曾在网上公开了李某某母亲要求公开审理的申请书,并且在案件发生初期不负责任地接连发表言论影响公众的判断。案件中相关律师的诸如此类的行为实在是有反律师的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给律师行业带来不好的声誉影响。

之所以会有个别律师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享受能够影响舆论的感觉。在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下社会,微博等社交元素的存在使得人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每个人只要有能力,有能吸引眼球的消息,就能够引起网络上成千上万的关注。每发一条微博都像一个重磅炸弹似的引起社会轰动和网络激烈讨论的感觉,就像古时候皇上的一呼百应一般。这种感觉总是让人享受的,尤其是李某某案件这样的公共案件,能够成为其被告之一律师的机会自然是可遇不可求,因而相关律师会趁此机会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过一把“皇上一呼百应”的瘾。

第二,提高自己在法律界的声望。律师这个行业,越是接手并打赢棘手的案件,就会在业界越有名。在业界越有名,也就会有越多的人愿意出更高的报酬来雇佣打官司。尤其是能把被控告犯罪的案子给无罪辩护成功,更能带来声誉。因此,相关律师便接二连三地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寄希望于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能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第三,试图通过影响舆论来改变案件走向。社会舆论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而法律其实就是社会公认价值的已有文字表述。此外,法院判案依据的又是法律,所以相关律师就希望通过相关信息能够引起社会舆论向有利方向转化,造成舆论“绑架”司法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改变审判结果。

三、对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律师只要签订协议为其辩护,那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努力为当事人辩护就是其职业精神的内在要求,无可厚非。然而在本案中,某些律师却主观臆断地向公众消息,无证据地发表言论,不仅暴露了当事人的相关信息,而且为当事人的名誉造成了额外的损害,这就违背的签订协议时当事人的嘱托和愿望。因此,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在律师从业资格的审查中道德因素的考察,甚至可以考虑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吊销律师证,以起到对律师行业的整顿作用。

上一篇:英语课堂的导课艺术 下一篇:我心中的漆画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