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生数学学具操作“三策略”

时间:2022-09-15 04:55:33

优化学生数学学具操作“三策略”

[摘 要]数学学具操作是学生进行操作式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小学数学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的重点处、难点处、零散处、易混处进行学具操作,以此促进他们进行高效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具操作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42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数学学具操作是学生进行操作式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进行数学学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直观化的理解,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的重点处、难点处、零散处、易混处进行学具操作,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高效。

一、在重点处操作――把握核心

任何一堂数学课都有教学重点,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知识重点处进行学具操作,这样,学生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对核心数学知识进行深化理解。

例如,“米的认识”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米的必要性”。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出示一些长度为1米、2米的绳子让学生进行测量。

师:同学们,请你们拿出学具袋里红色和蓝色的两根绳子。如果我们要知道这两根绳子有多少长,应该怎么办?

生:用直尺来量一量。

师:是的,直尺是我们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你们开始动手量一量吧。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学生纷纷用自己的直尺来测量这两根绳子的长度)

师:量好了吗?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测量结果。

生1:红色绳子的长度是100厘米,蓝色绳子的长度是200厘米。

师:你在用直尺量这两根绳子长度的过程中有什么想法?

生1:我觉得直尺太短了,量这两根绳子的时候要好几次才量完。要是尺子能够长一些就好了。

师:你的想法真好。(教师出示米尺)看,老师手中这一根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谁再来用米尺量一量这两根绳子的长度?(学生上台量)

生2:用米尺量方便多了。红色绳子的长度刚好是1米,蓝色绳子的长度是2米。和刚才用直尺量相比,量的次数一下子就减少了。

以上案例中,学生在测量的过程就会发现用文具盒中的直尺去测量会非常麻烦,此时教师再让学生用米尺来测量,学生就会在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认识长度单位‘米’的必要性”,这样的学具操作就能够有效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二、在难点处操作――提升思维

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学习困难。如果学生的学习难点能够得到有效突破,就能够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的难点处进行操作,以此促进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对为什么要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理解”,这里蕴含了数学转化思想。因此,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具袋,学具袋里放有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师:请你们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拼一拼,看看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拼)

生1: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2: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是的。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生3: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发现,不管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只要这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就能够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接下来请你们以其中的一组三角形为例,想一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三角形在面积上有什么关系?

生4: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生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因此,三角形的面积应该是“底×高÷2”。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在知识的难点处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因此,能够有效地让他们在操作中对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直观感知,从而有效地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了数学探究。

最后让学生把这六个三角形分成三组。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归为一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归为一组,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归为一组。这时让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并想一想这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拼成后的图形的面积是原来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几倍,具有怎么样的关系,进而在小组内讨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样,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从开始教师的“扶”到后来的“放”,有了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学生的认识也从模糊到清晰,从而能够在操作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让课堂学习更高效。

三、在易混处操作――辨析概念

数学概念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但是,学生由于思维不是很严密,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混淆一些数学概念,从而产生错误的数学认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易混处进行操作,这样,就能够让他们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辨析数学概念。

例如,教学“认知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周长”与“面积”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学具操作。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面积”。以前我们还学过“周长”。你能够拿出学具袋里的树叶和长方形纸片,指一指它们的周长与面积吗?

生1(边指边说):树叶的周长就是树叶一周边缘的长度。树叶的面积就是指这一片树叶整个面的大小。

生2(边指边说):长方形的周长就是长方形四条边加起来的长度。它的面积就是指它整个面的大小。

师:你觉得“周长”与“面积”哪里不一样?

生3:周长指的是长度,面积指的是大小。

以上案例中,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在摸与比的过程中对树叶和长方形纸片的周长与面积进行比较,进而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区分了周长与面积这两个易混淆的概念。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只有正确认识学具操作的价值和功能,才能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高效的数学学习。

(责编 童 夏)

上一篇:山鸡椒根挥发油GC―MS特征成分及指纹图谱研究 下一篇:微观航母之弹药贮运(下)和物流系统的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