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时间:2022-09-15 04:13:33

新闻学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十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在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但一些基本问题――新闻学教育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普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实践环节薄弱,二是课程结构不当。将“弱化理论、强化技能”简单地理解为“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只是做了减少内容数量和降低内容深度的调整,无异于“新瓶装旧酒”、“压缩饼干”的模式。尽管许多学校增加了专业技能、综合实训等环节来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但大部分仍以单项技能训练为主,难以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新闻学教育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

新一轮新闻学教育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新的一轮高职教育新闻学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在高职教育界广泛推广。新闻学教育中的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等,就源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的核心思想。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整体化职业分析(关注的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知识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行为能力,而不仅仅是独立的、点状的岗位技能和知识),并开发出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按照人的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进行序列化,形成学习领域,并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基于教学论的组合和序化构成教学体系,以工作过程行动导向为教学实施原则的课程模式。这种改革方式已被学校教师普遍认同,但教师的改革热情并不高涨,院校实践教学条件不匹配等情况,又使学校新闻学教育再次走入困境。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对新闻学教育的核心目标认识不清。目前尽管我国学校管理者对新闻学教育热情很高,但大部分教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新闻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什么理解不深,仍然简单地认为这种新闻学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方法只能是增加实践课时,过分强调技能训练。所以新闻学教育的步伐停滞不前。

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不足。随着学校的扩招,在校生人数普遍偏高,有90%的学校生师比不符合教育部的规定,大约为20∶1,甚至有的学校生师比为30∶1,这导致教师工作量加重,学校大部分专业教师平均周课时数超过12节,这是对广大教师精力和体力上的严峻考验。另外,如果学院教学管理者为了适应基于工作过程的新闻学教育,要求教师在钻研专业知识的同时每年还要有相当时间走向社会、融入企业提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会给广大教师增加无形的压力,致使新闻学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无暇顾及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甚至对新闻学教学产生抵触情绪。

高职教师实践能力欠缺,提升速度缓慢。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学校的教师绝大部分来自普通高校毕业生,有少部分来自科研和企事业单位,实践能力普遍较低,学校与行业企业进行产学合作的经费投入有限,社会行业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低下,致使教师只能望“企”兴叹;大量的教学任务,时间和精力上的严重透支,加上部分高职教师思想上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认识不够,使高职教师走进行业企业,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意愿大打折扣。这无疑严重阻碍了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进程和速度。

新闻学教育的实施有难度。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新闻学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课程的实施必须以行动为导向。行动导向不是一个或一类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方案,其基本特征体现在“行动过程完整”,通过过程完整的具体的工作活动,从中获取工作过程知识,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要使课程得以有效实施,必须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做到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这就对院校的教学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学校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往往是一厢情愿,企业的合作欲望并不高;而大部分学校,又来自于普通专科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模拟实训场所的建设力度不够,规模不大,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使新闻学教育难以有效实施。

学校新闻学教育走出困境的出路

目前我国学校新闻学教育正处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大部分学校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但要想走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新闻学教育的困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推进新闻学教育。教育观念是对教师教育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新闻学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冲击。首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将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教师的职责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是激励学生思考,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其次,传统的高职课程体系中也有实践课程,但它是建立在“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的认识基础上的,基本框架是围绕理论来教实践内容的,而“基于工作过程”的新闻学教育的目的是围绕着实践来教理论,即把实践作为课程的核心。所以教师要通过培训班、新闻学教育研修班或新闻学教育论坛的方式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增强新闻学教育意识,尽快适应改革的需要,实现和达到新闻学教育的目的。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改革热情。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就是运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手段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完成组织下达的任务,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在高职新闻学教育过程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教育管理者就要自觉运用关怀激励,对参与新闻学教育教师的生存状况、工作的辛劳、个人的前途等给予发自内心的关怀、理解、信任和肯定,并积极为他们创造和提供有利于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条件,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新闻学教育的工作热情、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重视精神激励的同时适当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需求,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如:通过新闻学教育立项的方式给予新闻学教育负责人或者团队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予以薪酬倾斜等,激发教师课程开发与改革积极性,让有能力进行新闻学教育的教师集中时间和精力,专注于进行新闻学教育。

加强新闻学教育保障体系的建设。由于多数高职教师来自普通本科院校,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学校为了建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就要加强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要为理论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创造机会、提供条件,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教学场地与设施是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的保障,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是教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因此,学校还要加强对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转变建设理念,通过再现真实生产场景或模拟实际生产过程,营造与专业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企业氛围,形成有利于学习与工作一体化的项目课程实施教学环境,这也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是形成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实施新闻学教育的必要保障。

利用社会资源加大改革力度。目前我国学校的新闻学教育和开发,主要是由学校教师为主,这很容易造成开发的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相脱离,不能适应企业、行业的需要和技术要求。因此,学校在新闻学教育和开发中要在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前提下,广泛吸纳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特别是要争取国内外职业教育专家或研究机构,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包括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高水平的课程研究专家和职业经验丰富、具有不同企业背景的实践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成立课题研究组协同攻关。

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新闻学教育的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具有极强的职业性和科学性。目前,我们可以说对新闻学教育的方向是比较明确的:项目课程要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是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融入企业参与工作,充分了解和认识企业,了解和认识完整的工作过程,并在完成企业工作任务的同时学习专业知识,从而实现教与学的目的。但要实现这一改革,除了进行广泛、深入的企业调研和建设一个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外,还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学校要与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稳定的合作关系。校外实习基地既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也是对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基于工作过程的新闻学教育的实施。

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新闻学教育,就是要把知识人才体系改为岗位能力人才体系,把学科体系改为工作过程体系,提高职教特色和质量。目前学校课程开发与改革的困境主要在于教师和实践环节,教学管理者要针对这两大因素找到突破口,营造良好的课程开发与改革的氛围,保证新一轮教学与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健:《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中国高教研究》,2008(1)。

2.李义安、勇健:《山东省高职教师职业压力调查与分析》,《教育与职业》,2006(12)。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5.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 2007年版。

(作者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编校:施宇

上一篇:换一种视角解读新闻理论 下一篇:关于“艺妓”的“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