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视角解读新闻理论

时间:2022-06-14 07:59:41

换一种视角解读新闻理论

收到新近出版的《报纸采编考评研究》一书①,仅看书名,还以为是供专业考评人员阅读的。仔细读完,才发现它的读者面其实非常宽。可以说,对于许多关注新闻理论以及新闻采编实务的读者,它都有阅读价值。

该书虽然研究采编考评,但涉及的主要是实践中的新闻理论问题。书中提供了大量的评论新闻采编得失的案例,并运用新闻理论加以分析探讨,使读者从考评者的视角解读新闻理论,效果独特。对新闻理论,可以从采编者、采编管理者、业界管理者、普通读者等角度进行解读,多角度地解读,会使人产生立体感,理解得更加透彻。

采编考评者评价新闻文本,除了就事论事,还要发现其中隐含的丰富的采编信息。就事论事,即单纯评价新闻文本的选题、采访、写作、编辑等,这种评价看重输出效果,可以使我们从文本输出的角度来认知新闻文本的选题、采写与编辑,为此树立一个标杆。发现隐含信息,即透过新闻文本了解记者的选题、采访、写作能力,了解编辑的整合、制题、组版能力等,这种信息看重职业素养,可以使我们更多地从人力管理的角度来认知新闻人才,在新闻人才成长方面获得启示。

采编考评是新闻界近年新兴的边缘门类,属于新闻采编管理的分支。它横跨新闻与管理两个行当,但与其他新闻采编管理门类相比,则更加接近新闻实践,更多地应用新闻理论。对这个新兴门类,目前尚未引起新闻理论界足够的关注,鲜有涉足。这是由于,其一,该门类比较微观,不那么引人注目;其二,理论界与采编实践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缺少近距离观察。在这方面,该书作者李增生先生则是占尽地利,具有诸多优势。他是河南日报资深新闻工作者,曾在采编一线拼打,曾在新闻采编管理岗位任职,非常熟悉新闻采编业务,近年又专门从事新闻采编考评,因而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个针对性很强的独特的选题,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据作者说,奔波采编一线,从事采编考评,这两方面工作的观照使自己产生了选题的灵感。尤其是从事采编考评工作之后,由于转换了视角,愈加清晰地认识到问题之所在,问题意识促成自己的探索欲望,深入进去便有所发现。对他这种感受,我很认同。的确,转换视角如同旋动万花筒一般,会看到各不相同的奇妙景观。对作者如此,对读者亦然。

细读该书的理论论述部分,感到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首次从横断面做出了考评标准分类。在之前的考评操作中,标准往往缺少分类,尤其是缺少贯通各类体裁的横断面分类,标准比较模糊,因而执行起来比较纠结。标准分类的提出,有利于提高考评者这方面的意识,并提供一个普适的参考框架。第二,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在科学研究中,提出一个新概念,往往意味着一种新发现。例如,书中提出的“标准的抽象度”、“标准的级差”等,都是作者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此前并未成为考评者的自觉。第三,首次对采编考评过程进行了心理描述和分析。此前的零星探讨基本不触及微观心理层面,忽略了考评参与者的“人”的复杂因素,因而难以解释诸多变数的干扰源,而此书却能够较为深入探讨考评者的个人及组织的心理活动,这富有启发性,或许可以为今后的此项研究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该书的评析案例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案例中,评文稿、评图片、评标题、评版面、评策划,既有外部比较式评析,又有内部解剖式评析;既有宏观评析,又有微观评析;既有舆论导向评析,又有思想方法评析等,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新闻原理,以及相关学科原理。案例中有不少具有独到见解,例如对于如何突破框框实现报道创新,归结出“在不变中求变,积小变为大变,实现某种程度的突破”的策略等。还有一点值得提起,就是案例中评析版面的部分,对构图和色彩的品评尤其到位,显示出作者较深的美术造诣。总之,我认为,这些案例的价值并不在于提供文本评析范式,而是为我们找到若干个切入点,提供一些新闻文本评析的路径参照。

该书的不足在于,有些论述尚未充分展开等。但瑕不掩瑜,纵览全书,我认为,该书明晰了采编考评的基本概念,进一步廓清了采编考评的边界,并提供了大量的鲜活案例,为考评工作的理论升华进行了有益尝试,为考评研究的深入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非常富有启发意义和应用价值。在科研方面,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具有同等重要价值,因而该书重在提出问题,提出了在考评实践中急需明确的问题,涉足一个未曾有人系统涉及的研究领域,精神可嘉,难能可贵。

注 释:

①该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上编内容为采编考评概论、采编考评标准、采编考评主体、采编考评成果应用,下编内容为报纸比较报告、报纸审读报告、采编考评札记、读报日记节选。

(作者为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校:董方晓

上一篇:发挥新闻宣传在国企管理中的作用 下一篇:新闻学教育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