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正确的师生关系

时间:2022-09-15 01:43:45

浅谈构建正确的师生关系

现如今,学生在体育课上“身顺心违”和有“厌烦”情绪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体育教材“学完丢光”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这固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不正确的师生关系是重要因素,教师在情感上,在教学行为的各个环节上,都会偏离正确的基线,势必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师生关系是如何扭曲的,如何正确认识与构建正确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改革应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师生关系的客观阐述

首先应对师生关系有个客观的,正确的认识。

1.有生才有师。在学校出现之前,子女要学习,家长请来合适的人(教师)上门教自己的子女,后因要学习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家庭教学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社会上出现了正式的教育机构――学校。众多的学生来到学校学习,因此引起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壮大。可见,在古代是先有学生,后有教师的;没有学生,也就没有教师。在现代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学生,哪有学校,哪有教师呢?学生不为教师存在而存在,而教师却因学生存在而存在。这一简单的事实,并没有被所有的教师(包括体育教师)认识到,甚至有一部分教师存在着相反的看法。

2.爱生与尊师。针对旧中国严重扭曲的师生关系,徐特立、吴玉章等前辈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倡“尊师爱生”,意指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四个字兼顾了师生双方,无疑比封建社会“师长有尊”片面强调师方是一大进步。但这四个字又易引起误解,即学生尊师,教师才爱护学生,将尊师作为爱生的先决条件。实际上,教师爱学生应当是无条件的,而学生尊敬教师却是有条件的,因为教师如果素质低下,又不爱学生,学生又何必尊敬这样的教师呢?所以将“尊师爱生”改为“爱生尊师”更合情合理,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尊卑、上下等级旧观念,而且可以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

3.主体与主导。在严重扭曲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把学生当做一个消极装纳知识的“容器”,不重视学生的学,以自己的教代替学生的学,以自己的教为目的,而不以学生的学为目的,主观脱离客观,结果是有教无学。这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而在教育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儿童本位”“学生中心”等思想,这是主张学生为主体。到底师生双方谁是主体呢?众所周知,人在进入学校之前已经自学了许多经验、知识。学校教育要继续培养自学、好学的好学风,培养学到老、学不厌的终身学习的意识、方法与能力。教师教之功是有限的,而学生学之功是无限的,所以要重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一个基本观念。教师是什么?教师是代表国家、代表社会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人,教师不仅要教书,尤其要育人,教师不仅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要把握教育方向、教育内容,以及教学进度等,教师永远要从学生出发考虑问题,而不应从教师出发。

二、师生关系的合理构建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里仅从教师与

学生的角度简单谈谈这个问题。

1.师生互相理解与尊重是前提。教师首先要理解与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理解并尊重他们的追求、情感、兴趣、爱好与需要,永远记住自己的工作是因为有学生存在而存在的,要从“尊贵”的台阶上走下来,平等对待学生。

2.教师素质高是关键。在师生矛盾中,教师往往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素质指整体素质。教师对待学生热情友好,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的品格等等,都会在学生脑海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与尊敬,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心灵距离的缩短,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3.教书育人是途径。教书育人是现代教育价值观在教师工作中的体现,是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途径。包括体育教师在内,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方法等,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教学相长,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就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有助于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同

时,学生个性得到了全面发展,又会从内心感激自己的老师,这就容易形成正确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现代学校体育必须符合学校教育主体的需要,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也必须构建正确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 下一篇:让语文课堂焕发绿色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