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大观

时间:2022-09-15 12:15:00

苗乡俗语说: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当你在苗乡行走,无论是在人头攒动的集市,或是在石板铺路的村巷、山道,都会有三三两两的苗家阿雅(妇女)、黛帕(少女)穿着由花边和银饰镶成的民族盛装映入你的眼帘,特别是那满身银光闪闪、环佩叮铛银饰令你的眼睛为之一亮。近年来,我曾有幸两次参加中国苗族盛会:一次是上世纪9 0年代初举行的“国际苗族研讨会”,一次是去年11月在湘西凤凰县举行的“中国苗族银饰文化节”,在这一节一会上,各地苗族同胞那千奇百怪、千姿百态的银饰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弘扬,使我和与会者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苗族人对银饰情有独钟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它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重庆、广西、海南以及散布在印度支那和欧美各国,总人口约9 0 0多万。由于分布很广,人口众多,支系繁杂,故构成了丰富多姿、竞放异彩的苗族服饰和银饰。苗族人酷爱银饰如同钟爱生命,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服饰特别是银饰都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由于苗族没有文字,有关苗族银饰的由来都是各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来“佐证”。民间说法较为一致的是:古代蚩尤是苗民的祖先,被黄帝打败后在由北向南、向西的大迁徙过程中,历尽千辛万苦、丢弃了富饶的家园,但每人身上佩带的银饰却保护得完好如初。据有关史料记载,自秦汉以来,苗族的银饰文明一脉相承,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苗族金银神话的诠释,如贵州流传的《运金运银》、湘西流传的《鸺巴鸺玛》等。唐宋时期,苗族银饰是以多、以大、以重为美,妇女戴大耳环,戴银项圈。明代方志说,苗族佩戴的有金银耳环,富人还戴硕大的项圈,虽承唐宋遗风,却衍生出区别婚否、馈赠定情的功能。到了清朝雍正年间,苗乡“改土归流”以后,苗族银饰渐向纤细、复杂、精致为美的方向发展。“银凤冠”的出现,“双凤朝阳”,“二龙抢宝”以及银菩萨图案的制作应是与当时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黔东和湘西地区的苗族服饰更是精彩纷呈,这在青年妇女身上体现最为充分。她们常常是头戴银冠,项挂银圈,身穿银衣,手配银镯,脚系银链,以多为美,以重显富。一个盛装的苗家妇女,其银饰重达二、三十斤。这一方面是秉承苗族先祖笃信银器能驱邪逐崇的心理,另一方面又是苗人崇尚英雄、崇尚自然、崇尚巫术等精神图腾使然,据苗族专家麻明进等人介绍,苗家人一生中用银处极多,主要有三项: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银镯耳环等作信物,在正式出嫁时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银两则不能成婚。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头帽上的银饰、手镯、脚钏、银铃响物、罗汉菩萨等,全是新买银子做成。为求“长命富贵,驱鬼避邪,苗人从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脚、耳等处均系上适量的祀保银钏。三是日常家珍饰银、存银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日常生活中,用银子来进行罚赠也是常事。 给老年人祝寿或送葬都离不开银子或银饰物,常有些老人,生前将银私藏,死后无人知晓。至今,湘黔边区的苗族同胞用银数量有增无减。有人在凤凰、花垣等边区县份作了调查,一般家庭在改革开放前为新娘送银在四、五十两左右,而近年来都增至一、二百两,还要制成头饰、项圈、手镯、戒子、耳环、扣链、银腰带、牙签、披肩等饰品,总之,“以银为结,以银为彩,以银为荣,以银为贵”成为苗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重要标志。不久前贵州民族学院教授苗青在总结苗族银饰艺术产生及传承时认为:它萌芽于苗族社会早期的巫术图腾活动之中(即我国的青铜器时代末期),产生于汉代,成熟于唐代,丰富于明清两代,发展于现当代。湘西自治州民俗专家龙杰则把苗族银饰的三点内涵说得恰到好处:一是折射出苗族历史,认为带有明显支系标志的苗族银饰,形象地展示了苗族各支系的发展与变迁。二是再现了农耕文化。苗族先祖是从长江中下游逐步迁徙到西南地带,而水牛最早又出现在长江平原,故湘黔等地的苗族有把水牛头高挂在中柱上祭祀、喜吹牛角号、喝牛角酒等习俗。黔东南地区的苗胞还把宽大的水牛角银饰戴在头顶上,这种顶礼膜拜水牛角银饰,是典型的农牧业民族的特征。三是反映了宗教文化对苗族人的影响,因为在苗人眼中,银是光明的象征。银饰既有装饰和促进健康之功,又能作避邪和驱鬼之用。苗家小孩戴的花银帽,其造型多是十八罗汉、菩萨坐莲等就是明证。总之,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银饰成为族群的识别符号。银饰作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孙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作为婚姻标志,它给人们的婚恋生活带来良好的秩序;作为巫术器物,它又从心理上给人们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银饰已不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植根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正是苗族众多的分支和不同的地域产生并形成了苗族多样化的银饰文化。

苗族银饰的种类及工艺流程

由于苗族在国内外散居很广,其银饰的品种也纷繁多样,以贵州和湘西的苗族最有代表性,这主要是:银帽、银冠、银角、银梳、银耳环、银耳柱、银耳缀、银项圈、银项链、银亚领、银手镯、银戒指、银脚环等等。在结构上有对称式、均衡式、连接式和放射式。工艺方法有铸炼、捶打、编结、刻花、雕纹等。图案多是龙凤花鸟等动植物构成,造型生动,玲珑精美。银饰种类最多的当首推贵州黔东南地区,其次是湘西地区。西部的川、黔、滇方言地区较少。黔东南地区的革一式、施调式、黄平式、西江式、大塘式服饰的银饰配件最多,就拿革一式为例,妇女全身银饰重约3 0 0余两。施调式,妇女从头到脚有银3 0余件。湘黔边地区一个盛装的苗女,其全身装饰的部位大致是这样的:头上有凤雀簪链、银雀凤冠、银角银梳、缠发银链、插花银雀;额饰有银马罗汉、菩萨尊神、观音贵子、银簪抹额、头沿响铃等;耳部有银牌耳环、龙形身环、针花耳环、爪子耳环、石榴耳环、银丝耳环;颈项有轮条项圈、扭丝项圈、扁组项圈、盘组项圈、各式项链等;肩上有银花披肩,布坯银披、肩头牌、吊肩银铃等;胸腰有压领银块、挂扣花链、挂颈牙签、银锁银链、银盾挂牌、缀衣银花、围腰银蝶、腰间银带;背部有泡片背牌、吊铃坠盒;手臂有保命银钏、富贵吉钏;手腕有实心手镯、空心花镯、龙头方镯、扭丝手镯、盘花手镯等;手指有单股戒指、多股戒指、印章戒指等;脚上有轮圈银钏、套脚银链、吊片响铃等。此外,还有各式银钮扣绊、针筒棋盘、蝶雀贴片、花卉银块、垂饰响铃等等。

以上名目繁多的银饰,按其制作又可分为粗细两大类:粗件如扣环项链、实心项圈、实心手镯、大圈耳环;还有较为精致的泡花项圈、链泡手镯、钻花项圈、钻花手镯等。细件有银冠银雀、罗汉响铃、披肩牙签等,其制作工艺精湛、耗银较多。如长尾银冠(即接龙帽)用银三五十两,在面积有限的厚布坯上钉花纹银片后,要在银片上铸焊银花、银雀、银蝴蝶、银针、银签等花束;帽顶植一对银长羽或一支伞状银花,帽沿饰龙宝、花纹、罗汉并吊飞蝶花苞等物;帽后系上十条左右有二尺余长连接悬吊的银质虫、鱼、鸟、兽、花、藤的牌链。女披肩要用二十多两银才能制好,要在缎底坯模上缀各式龙、凤、狮、花的银片,再套上数条编成网状的银链,珠网下还要吊三寸左右的银须或响铃等物。

鉴于苗族银饰纷繁复杂,有专家经过广泛调查之后,根据地域特点总结出十二种类型,即:武陵型(湘、黔、渝边区)、苗岭型(黔东南各县、鄂西境内的苗区及广西大苗山苗族居住区)、黔中型(贵阳市、安顺市及周边苗区)、黔南、黔西南型、黔西型、黔北川南型(川黔滇苗族方言区)、滇东北型(包括贵州的赫章、威宁直到云南的昭通、曲靖、昆明、楚雄)、滇南、桂西型(云南的文山自治州、红河自治州以及广西的隆林自治县等地)、海南型、国外型。至于制作的工艺流程大体上要经过吹烧、锻打、镶嵌、擦洗、抛光等五道工序。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铸炼、捶打、编结、刻花、雕纹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简单、小件的银饰制作快些,而雕花项圈或银帽则要花上五六天时间。若要制作银片则更为费工,得先将银条摊开成大张薄片,然后照所需要的再剪成小块,放在模子里压成粗形的花纹轮廓,再贴在松脂板上凿成细致的花纹。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手工操作完成。除了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设计上苗族银匠也堪称高手,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并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在细节、局部的刻画上推陈出新。经过银匠巧夺天工的设计和加工,件件银饰各具特色。尤值一提的是“四连环梅花套戒指”,充分体现银匠的聪明才智。它如同现代的小魔方,由四个连环组成,每个连环上有“

经过千万年的积淀,苗族银饰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十分精美的程度。建在凤凰县山江镇的中国苗族博物馆珍藏着一大批银饰精品,可谓稀世珍宝,价值连城,尤其是被视为“苗家圣物”的苗老司接龙帽,上面嵌着139块(根)部件,其中有6匹战马,11条银龙,2 9位神人,4 5只凤凰,皆诩诩如生。还有苗族女式接龙帽,不但标志着苗族银匠的精湛技艺和巧思已达到相当水平,也形象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继承传统文化与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欲望。

遍布苗乡的银匠及手工作坊

从古至今,苗族银饰的工艺水平从粗糙不断走向完美,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奇葩,都是由银饰工匠们手工制作的。随着银饰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批又一批一茬又一茬银匠师傅如雨后春笋般在苗乡涌现,同时,手工作坊作为银匠们展示技艺的平台也星罗棋布地遍布千里苗乡。特别是解放前夕,一架装满达官贵人银元及珠宝的飞机在凤凰县山江、鸟巢河一带的崇山峻岭中坠落,致使大量银元流落民间,刹时间百里苗区银元流通,银器充斥,富户新娘一身银器多达近2 0种,重达3 0来斤,这在客观上空前地发展和壮大了银匠工艺队伍。接着,五十年代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有力鼓舞和保护下,一股“以银为美,以银为荣,以银为富”的“奢侈”之风在苗乡盛行,从普通翻身妇女到参加革命工作的女干部都以穿花衣、戴银饰为时尚。凤凰县苗族女干部吴秋莲一身苗族盛装走进怀仁堂时,称赞她是最靓丽的少数民族姑娘,并和她一起照相。7 0年代大割“资本主义尾巴”,苗乡银匠手工作坊被迫转入“地下交易”。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苗乡银匠也成了“时代温度计”,不断升温,仅山江黄毛坪村就有2 0多家银饰作坊,老银匠龙米谷2005年的收入超过5万元。

在苗乡从事银饰制作的艺人一般分为坐地银匠和流动银匠两种。坐地银匠农忙时种田,农闲时从艺,农艺结合,守妻教子,生活比一般农家富裕。流动银匠多以中青年为主,其行头并不复杂,往往一担在肩,走村串寨,获得人们殷勤款待。贵州省雷山县的控拜、麻料、乌高和台江县的九摆等村的流动银匠最多,工艺最好,影响最大。仅控拜一村,现有202户人家,银匠达263名。据传,该村从清朝雍正时起就有制银工艺。以后,由父教子、亲传亲、友教友,日益普及。从该村走出的银匠足迹遍及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区,他们在为苗族同胞服务的同时,也为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壮族及至汉族等兄弟民族制作银饰品。迄今为止,一个小小的控拜村竟在省内外乃至北京、上海、大连等地设点制作银饰多家,仅本省的凯里市就有7 0家之多。近年来,控拜银匠发明用锌白铜镀银仿旧创作大量的仿旧银饰品热销全国各地及欧美、日本、台湾等地,获得丰厚经济效益。

苗族银饰,丰富多彩,天成一韵,经过漫长历史的演变,它已不再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根植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里的一支奇葩。其制作工艺也分别由贵州和湖南两省成功申报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凤凰县山江一带的1 6个村镇被当地政府列为历史民族文化的“特区”加以保护。近年来,当我国著名苗族歌唱家宋祖英穿着银饰苗族盛装先后登上维也纳、悉尼和美国的艺术中心大舞台时,全场掌声雷动,她那佩带全身的美仑美奂的苗族银饰首先抢住了外国友人的眼球……

苗族银饰素以用料讲究,构图精巧,造型典雅,色彩艳丽,技艺精湛而著称于世。但行文至此,笔者也心存一种隐忧,这就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潮流冲遍每个角落,纯朴而纯真的苗族银饰眼下正经历着人才流失,原料短缺、信誉日下等多方面的挑战。不少专家指出:目前银饰市场比较混乱,张冠李戴、指鹿为马之事时有发生;个别导游或小文人把世代相传的苗族银帽、银链及其它银制品介绍为它族,信口雌黄,欺骗顾客;少数媒体人员采访不深入,瞎编乱造,进行虚假宣传,误导世人。与此同时,银饰商为了赚钱,将锌白铜镀银的饰品当为真银、苗银兜售,既损伤了苗族同胞的感情,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2 0 0 3年,台湾博物馆在北京购进一批苗族银匠制作的锌白铜商品入馆陈列,后被发现“鱼目混珠”后立即撤下并要求索赔。为此,湘西苗族专家龙杰先生针对苗族银饰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提出了两点看法:一是加快步伐,把小打小闹的作坊经济迅速转化为民族产业经济,即立足大市场,精选优秀的传统工艺,集结民间优秀工匠,运用先进的加工制作方法,批量生产苗族银饰,形成款式传统化、工艺民族化、制作手段现代化,让更多的民间工匠从手工作坊中解脱出来,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有工艺特长、有科学头脑又善长经营理念的“双面”人才,促进苗族地区经济发展。二是要树立品牌意识,开放拳头产品,创民族品牌,申请专利,注册商标,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等。同时,为杜绝和减少假冒伪劣产品入市,国家要实行宏观调控,以优惠价格给民族地区增拨白银,以弥补原料之不足。苗文化研究专家石群勇、龙晓飞夫妇还建言:鉴于目前市场上银饰品的含银量差距过大,特制纯银藏品较少,多数是合金制成,甚至全用白铜代替,政府有关部门在根据含银比例,制定标准,明码标价,避免顾客受骗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制作者的教育和管理,强化诚信意识,依德生产,公平交易。总之,有效地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苗族银饰,对于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促进民族大团结和全社会和谐共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新声请听巴陵戏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在器乐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