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声混和声科学训练方法的探索

时间:2022-10-24 10:31:11

女声混和声科学训练方法的探索

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我的学生多为女生,在女声声乐唱法的声型中,大致分为三种:“白嗓真声型、纤细假声型”和“混和声型”。

白嗓真声型:即以真声为主要的发声法声型。真声主要是固体振动,使用中低声区方便自如,与人平时讲话的音质比较接近,但高声区比较吃力(一般到f2以上就接近“喊唱”),因而声带的负担很重,易造成声带运动性创伤。音域不宽,完全用真声不能很好地适应歌唱的要求。纤细假声型:即以假声为主要的发声法声型。这种声型有一个比较明亮,自然的甜音色,但吸气浅、声细小、音域窄,声音的感觉不太真实,整个音域几乎用假声来发声。中、低声虚弱无力,一般声音到e2和f2以上才能得到发挥。高音比较松亮,低音却虚散,难以唱下来。这种声型具有能高不能低,用嗓子喊唱的成份不多,声音效果轻浮空虚而比较平和的特点。发音时,声带相对地比较放松。这种假声唱法的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上下音域全用假声,但声带闭合差,易造成漏气现象。而另一种声带拉得较紧,在假声中稍有真声的成份,这种声音音色单一,表现力受限,容易影响歌曲的风格韵味。混和声型:即以真假声混和唱法的声型。这种声型的特点是:既有中、低音,又有高音的假声,音域宽广,可达两个八度以上。这种声型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假声运用好的人,从上到下均用混声,声音通畅圆润,适应能力较强;这种声型发声时,其状态为中、低声区声带整体振动,这是最理想的发声状态。而另一种以中音区到高音区的声音的真假结合易产生明显的换声点,她们在真假声的掺合或过渡时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音色,即中、低声区真声的音质较结实,而高音区假声又较空虚,往往在某一个音上,声音由真声的明亮忽然变细变虚。从音色、音质各方面使人感到完全是两回事,声音很不统一,这种声音发声时,其状态为中、下声区声带紧张,到高声区时紧张的声带突然放松,造成上、下声音明显不协调。

在混声运用中,我们可要求学生首先建立混声概念,采用真假声结合的办法来调整其声音。如“纤细假声型”的女声,首先让她们把音沉下来,在打好中声区的混声基础上,逐渐向两头扩展,特别是低音的训练,要求做到用唱假声的高位置来练唱中、低声区。随着旋律下行及真声成份的增移,气息必需相应放松地叹下来,用上接鼻腔下挂气的方法来保持声音的连贯,否则,低音会因气高顶住或僵住,造成声音下不来。在发挥鼻腔共鸣的同时充分利用腰、腹部气息支点来稳定气息使声音在集中、明亮的基础上沟通、宽圆,这样既加大了声音的幅度,又富有声音的表现力,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把这种自然纤细的甜音色提高加工后,使其变为宽亮、甜美的音色。对于“白嗓真声型”的女声,首先要让她们清楚:放松是对一切影响发声时的紧张而言的。比如牙关舌根,双肩都不能紧张,而应该放松,声音才能通畅,但绝不是整个歌唱状态都是松垮的。凡是与歌唱有关的肌肉与器官都必须积极运动,协调配合,才能发出好的声音。由于这种女声大多是用“大本嗓”唱,因此真声能力很强,在训练时,也应要求她们混入假声。如首先要求她们闭合好声带,接着在高音区找到纯假声的“小嗓”,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待上面假声稳定后,再用唱假声的感觉逐渐往下行训练,慢慢地松驰地混合下面的音,使声音变得放松、自然。改造大本嗓是个很细致的训练过程,既要保护学生的正常心理,又要改变那种声带只会逼紧、用力的歌唱方法,做到喉部肌肉松开,使声音高、低变化,声带自身的长短、薄厚,边缘振动和整体振动配合适度才能运用自如,这一切都应在歌唱时各器官的正确配合,全身肌肉正确运动的支持下来完成,切不可将大嗓故意捏细,真声故意变虚。

这种“由上而下”的混合训练,对那种换声明显的女声,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常用“哼鸣”唱法练习。歌唱中的哼鸣练习同生活中的哼鸣动作原则上没有区别,只是要求“哼鸣”时喉头放松,把“哼”的感觉置于叹气的呼吸状态上,哼唱时,应感觉到声音是集中在鼻腔顶端,眉眼的上方,不论音的高低如何变化,声音的感觉位置至少要保持这样的高度,在进行母音训练时多用“努”母音使发声具有松、通和垂直感,又有哼鸣集中的位置,小腹稍用力托住声音,使气息声带、发声和共鸣在“努”母音练习中协调配合,发出连贯没有疵花音的混声。当声带逐步放松时,气息一定要与其相应地增减,否则就会由于气息过猛或不足,使声音割掉或出现完全垮下来的现象。另外,用气本身还要有弹性,那么在换声点左右那几个音要稳住气息,打开上口盖,使声音“圆滑”地悠着换过来,从而达到换声无痕迹,上下声音完整、均匀的目的。

通过对真假声结合的混声训练,使原来那些音域窄、真假声明显,高音不会换声及没有混声概念的女生声音变得宽亮、圆润、远达了。其声音上下音区基本达到统一,更好地发挥了每个人自身嗓音条件的优势,提高了演唱技巧,更准确地表达了艺术歌曲中所需要的声音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完善歌唱技巧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改革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 下一篇:花鼓人谈花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