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性格为电子产品拖后腿?

时间:2022-09-14 11:59:22

国民性格为电子产品拖后腿?

导语:作为曾经用最先进的电子产品席卷世界的国家,日本人仍偏爱使用传真机这种过时的通讯产品。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所致,另一方面也揭示出导致其电子产业衰落的国民性格因素。

43岁的菅原由一郎经营着家族公司Tamagoya,专门售卖传统的盒饭午餐。10年前,他想让祖传产业实现数字化,就开通了网站接受订单。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别的国家,应当算得上迎合市场的超前应变。但菅原由一郎开通了订餐网站后,销售量却迅速下滑。

这是因为多数日本人对网络订餐的形式根本不买账。Tamagoya公司生意红火时,每天早上能收到数以万计的订单,其中多数是通过传真机发来的。许多订单还是手写的,订餐要求也非常详细,例如“炸鸡上少一点面糊”或“多加一个煮鸡蛋”。菅原由一郎说:“日本的文化就是这样,我们需要收到一封手写传真时那种温暖、亲切的感觉。”

在这个20世纪80年代就普及了传真机的国家,人们对传真机情有独钟。在发达国家,传真机已经和录音电话和盒式磁带一起被丢进了过时技术的垃圾箱,但拥有先进机器人、高速列车以及全球最快宽带网的日本,至今对传真机忠贞不渝。仅在去年,日本家庭就购买了170万台老式传真机;日本内阁府的数据显示,2011年日本几乎100%的商业办公室和45%的家庭拥有传真机。

日本社会似乎与全世界有着不同的节拍,人们常常固守其经过检验、行之有效的道路,即便是全世界都在摈弃它。《纽约时报》认为,日本人对传真机的痴迷,可以解释为何曾经用计算器、随身听等引发电子产品革命的日本,在当今的时代落后于美国、韩国以及中国等更灵活的竞争者。

与众不同,独自进化

Tamagoya公司的业务基本都依靠传真机和普通电话完成。每天早晨,约6.2万份午餐订单涌入公司,其中近一半是通过传真机发送的。在收到最后一份订单前,多数午餐已经做好并放到卡车上,100位传真及电话接线员协调送货,浪费的午餐通常少于60份,不到总数的0.1%。经理菅原由一郎每天都把收到的部分手写传真贴出来,提醒员工努力让客户满意。公司一面巨大的墙上贴着各种各样的传真,而网站的订单数量只占5%。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的经理柴田建一表示:“传真机在日本非常成功,很难被新的通讯工具取代,它在日本社会扎下了牢固的根基。”在日本,除了互联网创业公司和具有国际视野的生产商,多数公司的生意往来还是依靠传真机进行,这样可以保留订单及货运单的纸质记录,而虚拟的电子邮件不具备这种功能;政府部门偏爱用传真机,因为它可以传递能加盖公章的文件;银行依赖传真机,则是因为客户担心把个人信息放在网上会不安全;就连最大的黑社会组织山口组都在用传真向成员下达通知。

财经作家、《日本商业400年》作者陈伟表示,日本人特别是35岁以上的人依然喜欢传真机。“他们对签名和印章非常认可,觉得那是契约精神的代表,有安全感。”日本立教大学经营学博士高宇也证实,很多公立机构和商业机构如银行、律师事务所等仍“迷信”着电话号码,要求以传真机传送信息,“日本有100多万家中小企业,很多公司要求将所有业务文件打印出来作为证据。个人和家庭尽管使用率低,也会买一台传真机以防万一。”

传真机的普遍使用,显示出日本人对手写信息的重视。日本的书面语言非常复杂,20世纪80年代出现文字处理器前,键盘一直不实用,因此,传真机对老一代的日本人仍拥有吸引力,因为他们不习惯用键盘。陈伟解释说,“在他们看来,电子邮件没有代签字的可信度。但年轻人还是愿意拥抱网络的。”

高宇解释说,日本的纸质媒体十分发达,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营销战略还是分发纸质宣传单,方式主要有向住宅区分发、街头散发和用传真机发送等。这些形态各异的宣传纸彰显了独家创意,除了图片、排版外,很多字体包括手写体的口号是吸引眼球的关键。“上年纪的日本人在学校基本都受过‘书道”训练,进而在一些场合通过书写体来表达诚意,这迄今仍是日本社会、尤其是商业社会的规范。”这样一来,传真的直观简捷、书写不受限制、能留下证据等特质,自然迎合了日本人的口味。

技术史家乔纳森·库珀史密斯正在撰写一本有关传真机兴衰的书作。他认为,“日本有一种加拉帕戈斯效应(Galapagos effect),即固守让他们感觉舒服的事物。”加拉帕戈斯是位于太平洋上的群岛,达尔文曾在那里发现了独特进化的生物。

但坚持固有方式也让日本人不得不接受更低的效率。日本东京核心区的一家银行,为了消除客户对个人信息被盗的担心,专门为传真机配备了昂贵而庞大的安保系统以及两名专职雇员,一人负责拨号,一人负责确保拨号准确。

专注制造的艺术

日本普及传真机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日本经济如日中天,传真机成了和洗衣机一样的普通家用电器。使用传真机如今成了一个难以改变的习惯,人口老龄化也是推进因素之一——度过了光辉岁月的几代日本人仍在坚守传真机。直到2009年,日本私人家庭的传真机数量还在上升。日本通讯信息网络产业协会的副主席三矢成之表示:“日本现在的人口构成以老年人为主,他们更喜欢拥有一个传真号码,而非电子邮箱。”

不愿意放弃传真机的现状,揭示了日本老龄化社会的一角。三矢成之认为,由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面世,2009年是转折点。在日本年轻人中,这两种产品的受欢迎程度远超过从前的个人电脑。陈伟也认为,老龄化是日本的一个大问题,“但对一些过时产品的依赖,我不觉得和老龄化有关,而是在于日本人更愿意接受固有的生活习惯,不愿改变既有模式。年轻人就并没有那般固守传统。”

对此高宇认为,很多老龄人口仍活跃在商业一线是关键问题。“很多60到80岁的人仍掌握着企业,在他们看来,只要过去的办法行之有效,就不能抛弃。同类型企业大量存在,会形成一种‘我们就代表着潮流’的感觉。”

2007年,苹果公司的iPhone问世。虽然全世界都意识到它是一款革命性产品,但日本的一些电子企业的高管却无视iPhone,固执地相信自家的手机已经足够先进和智能。2008年7月,运营商软库公司将iPhone引入日本,第二大电信公司KDDI Corp的首席执行长小野寺正声称,iPhone无法完全满足日本手机用户的需求。三年后,更换了管理层的KDDI开始销售iPhone,iPhone也成为这家公司最畅销的智能手机。咨询公司Roland Berger的大野隆司说,日本公司错判了市场,没有留意整个国际舞台。

固守成规让曾经盛极一时的日本电子巨头错过了发展良机。他们把宝都押在了电视机上,错过了智能手机的发展浪潮,而如今正是后者占据了消费电子产品行业的中心,不仅销售数量可观、涨势强劲,还挤占了数码相机、游戏机和其他一些日本电子产品的市场。

苹果和三星无疑是电子产品市场的最大赢家,调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两家公司在2012年第一季度合计占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54%左右,而索尼、松下、夏普、富士通等日本厂商合计所占的份额只有8%。行业内人士指出,一系列因素导致日本企业错失良机:太关注本土市场;对新形势觉悟慢、应变死板;对消费者偏好判断失误,对自己在硬件方面的优势过于自信等。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手机不断实现硬件上的突破,曾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技术奇迹。这些公司可以在硬件方面完胜竞争对手,平板电视、高端手机均如此,但其海外对手往往在后来通过更快的技术改进、在产品中加入便捷简单的软件和服务、削减成本和更灵活的营销手段超越前者。

《华尔街日报》文章认为,日本电子产品的弱势根植于其传统优势——专守“monozukuri”(制造的艺术),专注于硬件改进。这一理念是日本民族自豪感的来源,推动着该国的电子公司制造出全球最轻薄的产品,或者推出其他渐进的技术进步,但日本厂商往往会忽视消费者真正关心的内容,比如产品设计和便利度。此外,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日本手机厂商大多仅根据本国的通信标准制造手机,进而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想在国外销售手机,厂商必须改装,才能适应他国的网络。

渐进式的创新

高宇提供的数据显示,智能手机已经占到日本新手机出货量的56.6%。日本国内的智能手机市场处于激战中,但被海外品牌占领的趋势正在形成。iPhone登陆日本后,日本厂商到2010年才开始利用Android系统手机迎战,iPhone销量从2009年的第7位、2011年第2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1位,同时三星、LG、HTC等品牌的Android在2012年第四季度的市场份额也大幅跃进,海外厂商的市场分额首次超过50%。

调查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据此宣称:“国际品牌开始占有优势,日本已不再是孤立岛……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挑战日本市场失败了,智能手机改变了这一状况。”就在五年前,日本手机市场上几乎还没有外国品牌的身影。

其实,日本人并非不愿拥有新的科技产品。日本电子商品曾经领先世界,国内的主流服务商利用各种服务和交费手段防止客户外流,但一旦真正优于日本制造的商品出现,且消费能力承受得起,人们同样会选择更好的商品,iPhone就是一个例证,显示出日本年轻一代与老人之间的隔阂正在拉大。

曾经行销世界的日本电器和电子产品走向衰落是不争的事实。日本厂商从战后至今的制造技术积累不容小觑,知识产权积累也相当成功,高宇表示,“他们运用现有技术实现商品化的能力较强,但从基础技术中寻求革命性突破的能力较弱,这是日本厂商站在世界顶点后开始迷失的原因。”

上世纪末,数码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路线的大部分问题已有答案,如处理技术提升、网速加快、影像传输、通信和娱乐为主等都已确立。但人们没法预测入口问题,很多日本厂商都计划以自现有的技术资源,如游戏机、电视或电脑作为网络入口。厂商在这个领域花费大量时间和成本进行研发,直到智能手机成为主流的网络入口,梦想方才破灭。此外,日本厂商重视的技术往往是制造技术而忽视软件开发,而人性化界面最重要的部分是靠软件达成的。

如今,日本的消费市场正在分化,支持外国厂商新产品的是年轻一代,但高龄者掌握着企业实权,导致旧的商业规范和秩序长期维持,部分厂商不得不迎合顾客保持原有产品,传真机的销售和使用就是如此。“市场的分化和拒绝,一方面表明日本市场已经无法代表国际市场潮流,同时反映了日本厂商和服务商赖以生存的‘加拉帕戈斯标准’反而成了阻挡技术进步的桎梏。”高宇说。

陈伟则并不认为日本的电子产品市场已完全被海外公司占领:“索尼的智能手机依然发展迅速,这说明日本公司自我更新的能力还是有的,调整速度也很快。日本企业本身也在转型,逐步剥离家电这些利润比较低的行业,转而向高附加值的行业迈进。看一个国家不仅要看消费品,无论是三星还是苹果,其核心零部件都离不开日本制造。”

陈伟说,日本的创新是渐进式的,而不是苹果那种颠覆式的,“他们喜欢不断改进、进行创新。每一款产品都有缺憾,简单地概括所有日本产品都落后于时代,显然有失偏颇。”

上一篇:正品李逵打假无情山寨李鬼无处遁形 下一篇:优化橱窗设计完善服装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