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导向研究

时间:2022-09-14 11:17:59

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导向研究

摘 要:在最近的数据统计中,都会出现我国老年人口的具体预测,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会翻一番。我国处在一个发展的相对最佳时期,就是说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还保持在一定的增长期内,而要进行的社会抚养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时期。国务院总理在刚刚结结束的《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设施,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但现阶段我国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模式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对城市社区养老发展模式的导向性研究还很滞后,因此,如何开展社区养老模式将在未来成为我国城市养老模式探索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城市社区养老; 服务模式; 导向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105-02

在《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67.7万亿元,增长6.9%。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目前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社会的发展有了保障。在此前提下,我国现阶段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了应对人口结构的老年化,我们需要深化研究养老模式,在我国养老现状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使其能够帮助我国顺利应对严峻的老龄化问题。

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总结,可以发现社区养老的应用存在着导向性,而导向性对我国解决城市养老问题发展城市社区养老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限制,使得社区养老仍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的现实状况,在社区养老模式中寻求我们的方向,明确城市社区养老的建设模式。从发达国家的发展来看,社区养老关键要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政府角色的转换、如何利用市场的作用、针对养老的需要培养专业的人才。

首先,对于政府角色的转换的导向研究,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我们的改革中,如何进行政府职能的改革。基本政府职能的转换已经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应建设“大市场、小政府”下政府的新角色、新功能。我们的政府在老龄化逐步严重的今天,单靠原来的政府一手包办解决养老问题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老龄化的需要。1979年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让中国传统的家庭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4-2-1”、“4-2-2”家庭结构逐渐会成为我国家庭结构的主流。在这种变化中,政府的角色应不再从事具体的事务,从以前的包揽、包管转移到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购买、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到管理监督等服务方面。

第二,从政府的政策支持上看,我国已将养老的问题提高到不解决养老的问题就不能实现民生的高度。将养老提高到解决民生的重要位置。在《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养老院及养老设施,发展有特色的社区和形式多样的居家养老。在政策的支持中还应该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对现有的市场进行法制管理,学习日本的养老经验,出台相关的养老服务法,实现养老法制下的规范化。

第三,从政府和社区的关系上看,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的支持。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对“家”的观念尤为看重,除自己的“小家”以外,更需要建立一个“大家”,而社区最适合充当这个“大家”的角色。在社区的建设中,强调社区应有自己的特色,使居民对社区有一定的归属感,这对我国的社会建设和贯彻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观有着积极的作用。从一些社区相对发达国家的经验上看,社区起到的作用很大,包括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区功能得到运用的前提下,城市社区养老才能良好的发展。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应该看到社区养老的重要性。但是在我国,社区不论从划分上,还是功能实现上,都还具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行政结构特点,社会的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所以,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关键在于将社区从政府行政中脱离出来,使社区发挥其自身的优越性,充满活力,使社区更像社区。

其次,如何利用市场的导向作用。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就是为了活跃市场,让市场充分调节我们的需示,满足我们的需要。如何才能搞活社区养老,解决市场与社区养老的问题,必须解决3个导向性的问题。

第一,社区养老如何才能充满活力。解决我们面对的社会老龄化,必须在政府和市场的监督下,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社区养老。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政府对社区养老事业的投入应是有限的,政府大量的投入会造成政府的负担过重,也不利于社会组织的参与。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不仅可减轻政府的负担也使得社区养老的发展更具活力。社区养老单一低层次的服务水平无法满足现实对社区养老的需求,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鲶鱼效应”的作用下,将使社区养老服务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减轻政府负担,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社区养老的服务水平。

第二,只有将市场机制引入社区养老中,才能解决早已显露的社区养老的资金短缺问题。发展一项事业往往是以经济为支撑的,没有足够的经济投入是无法带动社区养老的发展的。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社区养老方面的资金支持主要还是偏重于政府的财政支出,显现出我国社区养老的行政色彩。但是,随着老龄化的日益严重,政府职能的转化要求服务的发展多元化,仅仅依靠政府已经不能解决社区养老所能解决的问题,并且也成为社区养老发展的最大阻碍。将社区养老市场化是我国养老市场的需求,也只有如此,才能满足我们对养老的需要。

第三,调动社区中的可利用因素。在社区中服务中起非常重要作用的是社区中的物业管理机构,它是最可利用因素之一。物业管理机构是脱离政府的社会服务单位。随着住宅改革,物业服务已经遍布城市的新建房地产小区和部分居民生活社区,在提供居民日常生活服务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物业的根本在于服务,服务水平的高低和服务范围的大小是人们衡量物业服务企业的标准。目前我国有部分物业服务企业已经进入社区养老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另一方面,在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后,物业服务企业也将收获不错的收益,并拓宽了企业的收入来源。除了社区内的物业服务公司,还可以建立社区养老的服务网络平台,面向全体社会,通过各种形式(包括NPO非营利组织)引入社会的养老投资,其中包括养老设施、设备、场地等养老硬件的投资,实行全方面的市场化社区养老。

再次,针对养老的需要,还必须有软件的服务,而在养老护理服务的软件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导向研究就是社区养老的专业化人才的问题。虽然专业化人才问题也是整个养老的重要问题,但是,社区如何吸引和培养专业化人才的问题也是必须确定的导向性问题。

第一,从全社会来讲,需要全方位的培养养老方面的专业化人才。我国目前的养老护理标准是依据《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来进行的,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只有几万人,与我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和人口结构的改变所带来的需求相比,老年人的护理专业人员数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从整个社会上,还是要加强专业化教育的投资规模。大学中要设有养老护理专业,设立专科教育体制,贮备养老护理专业人才,以适应加速发展的老龄化。从教育专业化人才之外,还要突破教育专业化的误区,只有接受高等教育、受过专业学习的人才是养老的专业化人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还应面对社会设立养老护理的培训机构,以备人才的再培养。解决养老护理专业性人才的缺口。人才的缺口很大。另一方面,在现有的人力资源中,适合为养老事业工作的人员,如下岗职工、退休人员等,这些能够并愿意为养老事业服务的人力资源往往被忽视。另外,现就职于养老服务事业的员工大多数依靠个人经验对老年人进行护理,缺乏科学专业的学习。因此,利用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开展护理老人专业相关培训是必要的,这也是解决社区养老人员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为社区养老输入专业化人才。

第二,有效利用社区内的现有资源。在合理利用社区专业化人才中,主要将社区内接受过培训,的养老专业人才集中起来,建立长期、短期等多样化合作模式。同时,对社区内待业、失业等有工作能力的人进行培训,让这些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加入到养老护理大军中来,不仅解决他们的工作问题,也解决社区养老人员的短缺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发展社区内的志愿者队伍。首先建立养老志愿者网络平台,将志愿者分为专业、半专业、非专业三级分类机制。随时补充养老人员的不足和短缺。经常性地对志愿者进行免费培训,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作用。

第三,养老护理专业人员职业化的问题。职业化就是要求对职业的尊重,而对职业的尊重从物质化的角度来说主要表现在薪酬的给予。如何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化水平?首先是国家对养老护理专业的扶持,主要是专业教育的投资和培训机构的设置,建立职业化标准,提高政府购买服务的额度,从养老作为国家福利的角度出发给予一定的补贴,让养老护理人员能够积极正面地从事工作。其次,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平衡专业人员的薪酬也是养老护理人员职业化的必经之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加强对社区养老建立的导向性研究有利于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方向。在社区养老领域引入中实现政府职能的转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扩大全社会对社区养老的投入,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让适应我们文化的社区养老更具有活力,是我们的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

[1] 石胜杰.当前我国社区养老研究中的“七多七少”[J].当代经济,2012,(5).

[2] 陈友华,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以南京市为例[J].人口学刊,2008,(1).

[3] 耿亚男,宋言奇.城市老龄化时代社区养老的新途径――基于苏州地区的实地调研[J].上海城市管理,2011,20(1).

上一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探究 下一篇:我只愿面朝大山,陪爸爸一起种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