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信息披露研究

时间:2022-09-14 10:53:13

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信息披露研究

摘 要:从2006年的两个《指引》开始,时隔3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要求的实施情况到底如何呢?以2006年深圳交易所的《指引》(2007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为契机,选取了2007年以后我国在深圳交易所IPO的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运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信息披露;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030-02

1 引言

美国自震惊世界的安然事件发生之后,相继又发生了世通、施乐和默克等一系列严重的会计造假案件,使得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在此环境下,美国于2002年出台的《萨班斯法案(SOX)》404条款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做出披露。美国的这一强制性条款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而我国对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的规范起步则比较晚。2000年11月中国证监会的两个特定行业的规范是初探。其后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又相继出台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而近期财政部又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它们将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进入了强制性规范阶段。

2 文献回顾

国外对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很多。如Doyle(2005)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内部控制报告可明显降低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Chan(2007)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披露内部控制有较多缺陷的公司具有更多的盈余管理,证明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而国内对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很少。李明辉、何海、马夕奎、唐予华(2003)对我国上市公司2001年年报及配股说明书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披露的改进意见。蔡吉甫(2005)以2003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形式化的问题。

3 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信息披露总体现状分析

本文选取了深圳证券交易所2007年以来IPO上市的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它们首发上市后第一年是否随同年报披露了其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本文研究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统计来源于深圳证交易所网站。

在分析过程中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程度依次分为未披露、披露笼统和披露详细。分类的标准为深交所2007年开始实施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至少应披露的4项内容的规定。凡是披露了自我评价报告但未包括以上《指引》中所要求的内容的,划分为披露笼统;凡是披露了自我评价报告且至少披露了以上《指引》中所要求的内容的,划分为披露详细。

经统计,深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IPO的上市公司分别为101家和71家。这些的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披露自我评价报告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深市IPO公司首发上市当年随年报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统计

数量与比重按报告情况分类

2007年2008年

数量比例数量比例

未披露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4443.6%22.8%

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笼统的公司5453.4%5070.4%

自我评价报告披露详细的公司33%1926.8%

合计10171

从表1可看出,2007年未披露自我评价报告的IPO公司有44家之多,是因为《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才开始实施,约束力度不强,上市公司披露意识也非常淡薄,但到2008年只存在少数未披露的IPO公司,说明对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有关规定的约束作用日益加强。同时我们发现,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笼统的IPO公司在07年和08年都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这说明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仍处于形式化阶段。

4 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统计的结果和统计过程中我们翻看的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内容,我们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存在以下问题:

4.1 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责任主体不明确

在我们所研究的IPO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负责的有董事会或其下属审计委员会、管理层,还有部分未明确责任主体的。这种责任主体混乱的情况使得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责任难以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个人。

4.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披露意愿不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范未能实施到位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在实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初期,由于规范的约束力不强,即使在可能拥有很强披露动机的IPO公司中仍然有不少公司未披露自我评价报告。而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实施期间,仍存在未披露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

4.3 披露内容形式化

在我们所研究的IPO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将近半数以上披露较为笼统粗略,语言形式化,缺乏实质性内容。

4.4 披露的自我评价报告格式和内容混乱

(1)对内部控制基本情况的披露范围不统一。在《指引》中并未明确必须在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出现的内容,这就导致内容选取不统一,大部分公司只是披露其中的一两方面。

(2)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比例较低且披露的内容较少。在我们翻阅的将近200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未披露,或披露得十分简略。而在少数披露的公司中,又普遍存在缺陷的类型较为空泛。

(3)内部控制改进措施笼统化。在我们的样本中,有些公司的评价报告在未披露内控缺陷的情况下就提出了整改措施,或披露的改进措施大部分只涉及人员培训和规章制度规范的一般方面,并未针对公司自身的问题提出具体详细的改进计划。

4.5 自我评价报告的评价依据不统一

在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领域,除了上述两个《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及财政部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之外,还存在国务院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证监会颁布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等,这些规定使得众多上市公司在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时无所适从。

5 相关建议

针对以上提出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众多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1)明确自我评价报告的责任主体。应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责任主体统一确定为董事会或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并切实落实各部门责任。

(2)提高内控信息披露规范的约束力,增加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应进一步明确这一强制性要求,提高其约束力,同时增强这一强制性要求实施的监管力度,以保证其顺利实施。

(3)细化评价报告内容规定,规范报告格式,明确必须披露的内容。

首先,要细化评价报告的内容条款,防止披露笼统的情况出现。比如现在规定中对于应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和异常情况没有详细的定义,而在实务中又很难把握到其确切的含义,因此需细化内部控制缺陷的描述;其次要规范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中应披露的具体内容,比如对于内部控制基本情况的描述必须包括内控8要素和内控的特殊控制的描述。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在两个《指引》的基础上,还至少应增加以下披露内容:公司内部控制责任声明、评价时间、范围和标准、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内控缺陷的类型及其主要影响、内控缺陷的原因及相关责任人员分析等

(4)统一自我评价报告的评价标准。目前,财政部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正在征求意见中,应尽快正式这一评价指引,并将其他与内部控制相关的规范统一到该评价指引中去。

参考文献

[1]李明辉,何海,马夕奎,唐予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与改进[J].上海会计,2003,(4).

[2]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2).

[3]于忠泊,田高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真的有用吗――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资源配置效率视角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0).

[4]王惠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强制披露[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5).

上一篇:论公路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论集团公司构建全面预算管理框架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