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条件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时间:2022-09-14 08:54:50

精益生产条件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 随着我国企业精益生产方式的推行,存在着由于人力资源方面的制约因素而导致的精益生产效果不佳的情形,本文在分析精益生产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发现了精益生产对人力资源在四个方面提出的挑战。相应提出了应对精益生产对人力资源挑战的四项的建议。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ean production mode in our country enterprises, there exists the poor performance of lean production due to the constraints of human resourc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course and main content of the lean production, the article found out the challenge of human resources in four aspects and put forward four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关键词: 精益生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Key words: lean production;enterprise;human resources;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151-03

0 引言

近些年,我国的一些企业大规模引进日本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的引进确实对我国一些企业生产状况的改善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在引进精益生产时,没有考虑或对人力资源管理考虑得不充分,导致学习精益生产的成效不佳。为提高精益生产的学习效果,我认为应高度重视精益生产方式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挑战,为便于理解精益生产方式,需要对精益生产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

1 精益生产的发展历程

1950年,丰田公司的创始人丰田英二对设在底特律的福特汽车公司的鲁奇工厂参观的基础上,得出了大批量的生产方式不适用于日本的结论。由此丰田英二和他的助手大野耐一开始了适合日本需要的生产方式的探索与革新,这一探索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1 丰田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完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丰田创造出了三分钟更换作业法、现场改善、自动化、五个为什么、供应商重组及伙伴合作关系、拉动式生产等方式。同时,这些方式是在不断地完善中,最终建立起一套适合日本的丰田生产方式。

1.2 精益生产方式的形成阶段 198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确定了一个名叫“国际汽车计划”的研究项目。在丹尼尔·鲁斯教授的领导下,用了五年时间对近90个汽车装配厂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在1990年出版了《改变世界的机器》,第一次把丰田生产方式定名为精益生产,掀起了一股学习精益生产方式的狂潮。在1996年,经过四年的“国际汽车计划”第二阶段的研究,出版了《精益思想》一书,进一步完善了精益生产的理论体系。在这个阶段,美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对精益生产方式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研究,提出了很多观点,主要是增加了很多IE技术、信息技术、文化差异等,对精益生产的理论进行完善,使精益生产的理论更具有实用性。

1.3 精益生产方式的新发展阶段 精益生产的理论和方法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理论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进来,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各种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主要有:大规模定制与精益生产相结合、单元生产、及时生产、6S管理、TPM的新发展等。在这个阶段,精益思想开始作为一种普遍的管理哲学在各个行业传播和应用,先后成功地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行业、服务行业、民航和运输业、医疗保健行业、通信和邮政管理以及软件开发与编程等方面得到应用,这使精益生产系统更加完善。

2 精益生产的主要内容

精益生产的内容主要包括减少浪费、准时化生产、“三现”主义和持续改善等四各方面。

2.1 减少浪费 减少浪费就是把生产分为纯作业、浪费作业和附加作业的基础上,把不产生附加值的一切作业包括浪费作业和附加作业都当做浪费[1]。并指出了七种

浪费:生产过程的浪费、制造不良产品的浪费、停工等活的浪费、动作上的浪费、搬运的浪费、加工本身的浪费、库存的浪费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除浪费的多种方法[2]。

2.2 准时化生产 准时化生产是按照需要的量生产需要的产品以满足各个工序的生产[3]。准时化生产是以“均衡化生产”为前提条件,由“生产的流程化”、“确定符合需要数量的节拍时间”和“后道工序在必要的时刻到前道工序去领取必要的必要品”三种思想观念组成[4]。

均衡化生产是使产品稳定地平均流动,避免在作业过程中产生不均衡的状态。

生产的流程化就是以流水线来生产产品的生产方式。生产流程化可以消除各道工序内部、各道工序之间的物资停滞,实现一个生产流。

节拍时间是生产一个产品所花费的时间,是一天的工作时间和一天的需求量的比值,即作业速度。解决方法:彻底实施标准化作业(节拍时间、作业顺序、标准存货量);建立能够传达生产线异常信息的生产结构[5]。

后道工序领取是指前道工序只生产后道工序所要领取的产品和数量。按照这种生产方式就不会生产多余的产品,也就不会产生浪费。解决方法:实行看板管理、活用看板的搬运、缩短更换作业程序的时间[6]。

2.3 “三现”主义 “三现”主义是依照“现地(现场)”、“现物(实物)”、“现实(实际情况)”来行动的管理方法。精益生产中的“现地”、“现物”、“现实”被形象地称为“三现”主义[7]。

“三现”主义强调管理人员不能只在办公桌上空发议论,而是要深入到“现场”中去,要用自己的双眼观察“实物”,形成正确的“现实”。丰田的“三现”主义是把它的价值观和打破常规的精神渗透到员工中去的重要手段。解决对策:倡导“三现”主义的现场管理,必须要摒弃以往的个人特有经验的领先优势;要不断地在现场中反复实践,使管理人员不断地获得第一手的正确信息,形成现场问题正确的解决方案;大力倡导五个“为什么”的方法。

2.4 持续改善 持续改善是指“对企业不同领域或工作位置上所做的不断的改进和完善”[8]。起源于工业内部的培训和管理培训。经过几十年的完善,持续改善成了丰田精益生产的主要内容之一。持续改善包括:全面质量管理、全员生产维修、准时生产体制。为了达到质量、成本和交货期限的控制目标并使顾客满意,企业必须引进这三个基本的系统。此外,企业战略规划、合理化建议、团队活动也是持续改善的重要内容。

总之,持续改善战略的目标就是通过跨部门的计划来实现企业质量、成本、交货期等方面要求的控制目标。

3 精益生产对人力资源提出的挑战

由于精益生产和中国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它对企业员工各方面的要求也有别于以往,精益生产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提出了挑战:

3.1 对人力资源的素质及责任意识方面提出了挑战

我国的人力资源①素质及责任意识相对较差,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劳动力,在很大比例上都是中小学文化程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量的中小学生离开了学校,由于民营企业招工的门槛相对较低,他们直接或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进了民营企业,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对企业制度纪律的遵守意识比较薄弱,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安全意识都很薄弱,部分工人对工作稳定性的需求考虑不多,管理宽松就消极散慢,管理严格就辞工另就。精益生产则要求有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纪律严明的人力资源队伍。人力资源现状不利于企业推行精益生产的管理模式,必须由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尽可能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满足企业精益生产对人力资源提出的要求。

3.2 精益生产对人力资源的技能提高和拓展提出了挑战 由于部分人力资源的文化水平较低,他们的持续学习力和对新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都较差,导致他们惧怕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等变革,在持续改善的要求下,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反对变革。对推出的新制度、新工序等持反对态度或难以适应而选择了离职,这导致了人力资源较高的离职率,而精益生产则要求员工养成思想活跃、勇于接受新事物的良好习惯,培育出技能不断提高、技能面不断拓展的人力资源。这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而满足精益生产的要求。

3.3 精益生产对人力资源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精益生产的持续改善和减少浪费要求员工在能面对生产现状和出现的问题提出新见解,并敢于把新的改进观点应用于实际的改进行动中去,在尝试中求得问题的解决,使生产得到改善,并通过改善达到减少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的目的。另外,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成了企业的生命和灵魂。创新不单是技术人员的使命,现场的工作人员更容易得到真实的信息而发现问题真正的根源、更准确地推进技术的进步。虽然人力资源敢于尝试和创新能力是企业无穷的财富,但是人力资源的现状与精益生产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就给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4 精益生产对人力资源团队协作能力和员工满意度提出了挑战 精益生产的准时化生产、一流生产、自动化生产都要求同一部门内部的不同人员、不同部门间的人员既要有分工,更要有协作,持续改善、三现主义和五个为什么的方法都要求员工密切协作,才能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使生产得到改善。同时,当前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也都要求人员的协作,这对员工的协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年轻的员工民主和法制意识有了一定的觉醒,权利得到尊重的心理较为强烈,企业员工满意度的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员工满意度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综合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很值得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精益生产的持续改善、合理化建议和减少浪费等也需要员工积极参与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如果员工的满意度较低、离心离德、一盘散沙,精益生产的推行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4 应对精益生产对人力资源挑战的建议

精益生产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挑战,虽然仅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努力难以全面而彻底地解决,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对挑战还是大有可为的,现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力所能及的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4.1 加大劳动技能的提高和企业文化结合方面的培训 一些企业对人力资源技能培训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虽然有些企业已经认识到员工技能的重要性,却不想由自己的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培训,把希望寄托在新进的高技能、高素质员工身上,新进员工难以满足员工技能和企业文化较好结合的要求,效率有待提高,即便是熟练工也要经历一个与企业文化结合的过程。而企业现有的员工技能却较长时间地停滞在一定的水平上,难以提高,形成了熟悉企业文化而技能薄弱的一条腿粗、一条腿细的状况。最后他们要么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阻力,要么被迫选择离职而造成员工队伍不稳定,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人力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员工技能与企业文化的培训,要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关注培训内容的选择、效果的测评及测评的应用等。

4.2 应重视员工的激励和员工满意度的提高 我国传统的人事管理重约束而轻激励,一般把员工只当做被管理的对象,很少去关注员工满意度,员工在企业工作一般是被迫和无奈,很少有享受工作的体验,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很难谈起,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和浪费。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是精益生产推行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企业高层要高度重视对员工的激励和满意度的提高。人力资源部门不但要有规划、有措施,更要不打折扣地予以执行,并且通过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使规划和措施逐渐趋于合理和完善,以便更好地激励员工和提高员工满意度,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4.3 要努力为员工构筑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与和谐的工作氛围 一些企业只重视生产或者忙于生产,对员工的业余生活关注较少,实行较低的基本工资制,要想获得一个不错的收入,企业有意无意地暗示、甚至要求员工有较长时间的加班,把员工变成了企业设备机器的附属物,员工业余生活几乎是一片空白,员工的工作或生活压力不能得到合理释放,而导致员工对工作毫无兴趣而被动地应付生产,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要么发现不了,要么发现了也装作没发现,对于积极参与解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没有发自内心的热情,改善与否也不关心。这样的员工状态与精益生产的要求是难以适应的。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通过提高待遇、减少加班、设立图书阅览室、增设健身体育设施、举办各种联谊文娱活动等措施为员工创设出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有效缓解工作与生活压力,通过业余活动或其他方式使员工之间增进了解、化解矛盾、构筑起和谐而互信的工作关系,这样有利于工作中的协调与配合,从而为精益生产的推行提供便利条件。

4.4 积极培育员工敢于尝试和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在有效激励和发挥员工积极性的基础上,需要对员工的这种积极性加以合理的引导,使之服务于企业发展大局。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引导,把员工的积极性和兴趣点放在减少浪费、准时化生产、“三现”主义和生产的持续改善上,鼓励员工对新工艺、新流程的尝试,对于万一的失败,企业的领导者应少一些责备,多一些鼓励,企业如果连这点气量都没有,也就不必推行精益生产了,即便推行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另外要建立合理化建议制度,不但不应对提建议的员工实行打压报复,还应给予鼓励和合理的奖励,因为员工提建议是帮助企业发现存在的问题,是对企业负责的表现。企业高层一定要清楚,这种责任意识是不可被武断打击的,因为企业刻意培养都非常困难,一旦打消就更难培养,而这正是精益生产推行所必需的条件。如果能够实现精益生产和人力资源的最佳结合,一定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获得人力资源和企业共赢的良好局面的。

5 结论

我国的企业要大力推行精益生产就必须勇敢地面对精益生产对人力资源方面的挑战,积极变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影响、引导和教育功能,为精益生产的顺利推行做好人力资源方面的准备。而做好人力资源方面的准备才会大大增加企业精益生产的顺利程度和成功的机率。

注释:

①此处的人力资源是指企业等的一线生产人员.

参考文献:

[1][3][4][5][6]佃律志[日],滕永红[译].图解丰田生产方式(第一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14-52.

[2]中山请孝[日],周迅[译].丰田方式真传:丰田自己说[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36.

[7]松井顺一[日],胡鑫予[译].丰田的可视化管理方式(第一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3-24.

[8]http:///wiki/%E6%94%B9%E5%96%84.

上一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依托,提升大... 下一篇: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的先进性、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