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14 08:29:17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专科生源素质已经在逐年下滑,高职教学轰轰烈烈的教改和社会职业化需求的出现也使得高专的文科教学被越来越边缘化。文章结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从导问、质疑、析疑和营造良好氛围的角度探讨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专科生源素质已经在逐年下滑,高职教学轰轰烈烈的教改和社会职业化需求的出现也使得高专的文科教学被越来越边缘化。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尝试对传统古代文学教学模式进行革新,选取了知识点中最具有个性知识点,通过导趣知人、引导探究、质疑探究、比较探究等环节,将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以便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合一”的古代文学新课堂。

一、导趣巧问,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学起于疑,思源于疑”。可见,疑问是推动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探求新知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究的重要推动力。在讲授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时,在借助教材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寻找规律、发现问题,教师适当加以引导点拨,分析难点以达到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目的。如分析意象这一艺术特征时,先借助已有知识设计了“回顾以往接触过的意象”的问题,然后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作品中去观察分析辛弃疾词的意象,看看有什么不同的特征”。最后用“辛弃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意象”来逐步引导学生用串联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来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在“教”中放手让学生“做”,形成“学”的积累。

问题的设计同时也要注意引发学生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的心理成份,它推动学生不断地去挖掘、探究知识。柳永颇具有戏剧性的两个称号“白衣卿相”和“奉旨填词柳三变”,恰好可以极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作者生平的预习又可以训练学生检索资料、查找文献、汇总归纳的能力,此时教师的点拨一方面是知识的延伸,另一方面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借助学生的“做”,激发学生的“学”,提高教师的“教”。

二、鼓励质疑,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得好:“学则须疑,学贵善疑。”苏霍姆林斯基也言“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心理学家认为对未知领域的探究往往比直接获得的经验更容易使人记忆深刻,而越是充满质疑的问题越能激发人的探究欲望。法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就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激励学生不断质疑,鼓励学生思索,真正地“做”起来,来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是促进学生“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要激活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勤思考,多提问。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就会有所发现,进一步才会有所创造。如在讲慢词的发展时,就要求学生对慢词这个经常被提及的名词提出质疑。结合以往的知识,亲手查阅文献,在“做”中思考。

三、比较析疑,鼓励学生探索问题的求异性

陶行知认为“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宝库和宇宙的宝藏。”析疑,就是在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给学生打开宝库的钥匙和能点铁成金的手指,而非只是一块现成的金子。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这里的解决问题不是指获得一个最终的结果,而是要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而对知识的深入,首先就体现在对知识的区分掌握上,在已有“学”的基础上融会贯通,鼓励学生动起来,提升学生“做”的积极性。古代文学教学不该也不应仅仅局限在课本教学中,可以挖掘课程的实训项目,将古代文学与学生的生活、未来职业联系起来。如在教学中进行“思――品――悟”的系列汇报活动,让学生对名家名篇进行生活感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对课程中涉及到的小学古诗篇目则不妨让学生尝试进行模拟教学,从而借助职业需求提高学生“做”的能力。

四、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形成自由民主的“教学做合一”的氛围

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能否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独立探索,大胆发表见解,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能求同存异,从而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助、共同探究的关系。在大专古代文教学中笔者多次尝试模拟大学讲座中自由对话的方式,请学生选取任一角度,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考和发言,允许不同意见甚至错误意见的存在,对学生的一些不同看法予以鼓励,意在于保护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消化理解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同时也锻炼了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体现了师范院校的特点。

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风格多样,容易给学生带来疲惫感,引入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摆脱文科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在学习中放飞思维的翅膀,在思考探究中赢得精彩。

参考文献:

[1] B.A.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09.

[2]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5.

上一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平面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实... 下一篇:基于实际情境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