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9-14 08:23:22

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因此,其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就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本文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分析,明确了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辅导的方式以及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原因,从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

全球化浪潮不断深化的二十一世纪,国家间的竞争体现的是人才的较量,心理健康又关系着人才质量的全面发展。所以,培养适合市场和社会需要的高心理素质人才成为高校发展的关键。高校在对人才培养上不仅要使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性知识,也要有健全的心理素质能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样的人才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脱颖而出,担当社会发展的推进者。然而,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仍存在诸多问题,且集中在学习生活以及就业发展方面。著名的心理学家叶克斯和多德森提出,在各种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个动机水平是最佳的,动机水平过激或过弱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所以,在工作和动机强度之间就不可以用线性关系表示,而是用倒u型的曲线表示。如果将这个定理用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当学习动机的强度超过最适宜的中等强度时,学习效率就会下降,还会出现狂躁焦虑现象。例如:北京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等事件,都是大学生由于学习压力与社会压力过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反思,注重运用先进的心理教学方法,积极推进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与完善,从而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正确的面对自己的人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昂扬向上的精神来获取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从而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因此,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国家发展的后备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时代意义。

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辅导方式

(一)主体化的教学对象

在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教育课程体系一直是以社会本位和学科本位为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成长,且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从而能够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开展心理健康课程,能够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将学生看作是独立的与教师具有平等权利与地位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内容可以给学生安全感,并且具有趣味性,让他们在学习时具有归属感和自信心。并且,在心理学的课程中,也能够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学校对他们个性化的关爱,对他们的不放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被重视的。另外,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能够给学生足够的选择权和自,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上就要给学生足够的创造机会,让他们自由选择,并且尊重他们的选择。

(二)体验性的教学方式

体验性教学方式是高校开展心理教学课程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他提出用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感悟世界存在的快乐,从而来激活他们对生命的感恩之心,以丰富的形式来确定生命存在的意义。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否能够取得一定的实效性,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决定在课堂中学生是否对学习的内容有深刻的w验。并且,在这种体验中获得经验,获取感悟。并且,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发展过程以情景教学为主要方式,为学生创立一个真实的体验平台,让他们通过这个平台,来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并不断的领悟其中的道理。从而通过练习,实践来调解生活中的心理发展状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质,让他们在心理教学的交流中完善心理教学课程知识,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情绪波动大,缺乏稳定性,做事容易冲动,且没有坚定的意志,做事缺乏恒心,三分钟热度,虚荣心还很强。不同性格之间的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大,常见的可分为三种,一是自私狭隘臆型的,这些人在与同学发生小的口角时,就会出现斤斤计较现象,常常会因为心中一点小事而耿耿于怀,无法自我解脱。二是自大又自负型的。这种人通常在学校时看不起周围的同学,并且也不会与周围同学亲近,不懂得欣赏和尊重他人,受挫折能力差。三是自卑怯懦型,他们在学校生活非常孤僻,做事优柔寡断,不甚合群。

根据相关研究分析得知,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严重因素就是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从调查中显示有50%的大学生他们都存在人际交往障碍,下面将分析,产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家庭教育原因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很多家庭的子女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多会给予溺爱,在成长过程中无法正确认识和了解社会及他人,这样就会影响孩子在生活中的受搓折能力,使他们缺少对别人的尊重与欣赏。

其次,是学校的教育因素所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目前,中国的教育模式仍然是将学生的学习成绩视为其生命成长的重要位置。在学习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自身情绪控制能力以及意志控制能力的培养教育,就使得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心里也存在阴影。当前,社会常常出现某某学校学生因高考落榜而出现跳楼自杀等问题,某某大学学生因感情问题轻生等。出现这种问题,不是因为学生被知识的难度打败,而是被自己的自卑心理所打败。并且,长期的自卑心理会使得学生出现自闭,做事无信心,对生活失去勇气。这种现象就会影响学生的生活,使他们长期受到自卑心理的压抑,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好的影响。

再次,是社会的影响。现在社会普遍存在人情冷漠,社会浮躁等现象,这也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们,使他们不敢轻易相信别人。

最后,是自私自利的个人思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而家长对他们的期盼也较高。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也就使他们养成了一切为我的思想,这也是学生在进入大学时与同学相处总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从而一些人在与同学发生小的口角时,就会出现斤斤计较现象,并且在他们内心中常常会因为这些小事而耿耿于怀,无法自我解脱。例如: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由于长期受到心理因素的干扰,他认为学校的同学都瞧不起他,在背后说他坏话。因此,就产生了杀人的想法。并且,其个人性格也较为孤僻,内向不合群。所以,在长期的心理压力下,就使得他心理扭曲,发生病变行为。

四、如何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堡垒

(一)掌握良好的人际关系原则

人际关系是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要发展他们的人际关系网络。因为,只有在大学过程中只有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让大学生的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其发展的原则,一是政治原则,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要与同学相互帮助,并且建立团结友爱的生活氛围。其次,二是平等原则。在双方交往过程中,要学会尊重他人,要保持双方在人格上的相互平等。三是诚实诚信原则,在与人交往时也要相诚相待,言必行,行必果。这样在与同学交往时,才能够赢得别人的拥戴,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且,在与人交往时,也要学会宽容,学会换位思考。俗话说的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最后,是互补互助原则。在交往过程中,也要勇敢地去吸收别人的长处,并且弥补自己的

短处。

(二)建设和谐的集体文化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活动中来,让学生学会合作,共同创建学校的文化和班级的文化。让学生通过心理教育课程的学习学会相互关心,学会团结合作,学会在发生的事情中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学会包容。因此,集体文化发展也能够更好地使学生融入到校园环境中,让他们将学校和班级看作为一个整体,而他自己也是这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以学生为活动中心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

要想使与学生有关的人或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就要开展心理健康的主题班会。由于,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学生在参加班会时,都有共同的经历和问题。因此,参加班会时也有集体交流的共鸣。因此,@就能够使学生注意到生活环境的温馨,并且引导他们的思想向积极乐观向上的方向发展。在班会上,学生也可以积极发挥自主意识,与同学交流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讲出真实的感受。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放松,学会卸掉心理包袱,从而主动释放自己的情绪。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改革深入,我国科技也不断发展。人们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不只是思想观念,还有价值意识。大学生在学校学习面临着情感的压力,学业的压力以及就业的压力,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日渐增多、增强,引起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也纷纷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全体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学业问题,也注重心理问题,让他们的思想能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会积极、乐观、向上、勇敢的追求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工作内容,也是全社会需要重视的内容。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必须配合一定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措施,与学生沟通从心开始。

参考文献:

[1]朱金英.高校数字图书馆心理健康阅读理疗职能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5).

[2]魏学庆,唐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5).

[3]刘娜,陈维.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09).

[4]胡英娣.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J].价值工程,2010(17).

上一篇:浅谈编排设计的形式美法则 下一篇:校园集体舞在百色市中小学开展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