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戏曲创新支几招

时间:2022-09-14 07:55:58

为戏曲创新支几招

近年来,我国的戏曲事业在政府和相关部门扶持下,在广大戏曲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渐露生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戏曲观众“老龄化”、剧目少、人才缺乏等问题仍没有解决。这些现象除演员艺术水平的原因外,机制僵化和观点陈旧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面对严峻形势,戏曲要想走出困境,必须在机制、观念等方面进行大胆革新。

对剧团现行体制的改革要继续深化

戏曲要想改变被动局面,在体制上必须深化改革,改变以往的管理体制,逐步转变为自负盈亏和国家重点保护等类型。对县市级戏曲团体,要鼓励他们为了生存主动走到群众当中去。让他们把戏曲作为商品,并以此为生。这样既有利于创作主体接近人民、了解人民,开掘创作的生活源泉,又能知道百姓的审美爱好,消除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隔膜,增强戏曲的竞争活力;同时还能增强演职员的积极性,改变某些人长期沿袭下来的惰性和惯性。在管理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聘任制,真正实行按劳动和技能取酬,奖勤罚懒,优胜劣汰。

用观众喜爱的作品征服观众

观众对传统戏曲喊不,除表现主体与接受客体的脱节外,其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传统戏曲在现代性、通俗性和娱乐性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戏曲是唱、念、做、打的集合体,也是一种历史的、不断地运动着的艺术形态。时代在急剧地发展,戏曲的现代化进程却很慢,在艺术形式上跟不上时展,适应不了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需要。对此,广大戏曲工作者要切实遵循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创作题材、表现内容、创作心态等方面要更加大胆、自由、洒脱,以弘扬主旋律、反映时代特性的文艺作品来打动人心。

在戏曲的通俗性方面,要坚持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原则,使每部作品既达到俗中见雅,又能够曲高和众。另外,为了加强戏曲的竞争力,各地剧团还要注意地方方言和地域文化特色在戏曲表现中的运用。这对地域范围内发挥戏曲固有的俗文化本性,加强戏曲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大发挥市场效应都是有好处的。

戏曲只有调节好自身的艺术机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增强与兄弟艺术竞争的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戏曲市场意识

多少年来,很少有人把戏曲看作商品。其实,戏曲自诞生之初就是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之中的,因此,戏曲的商品属性必须予以肯定。只有把戏曲视作商品,卖方才会注意买方需要什么样的商品,爱看什么样的戏,从而不断地改进演出样式以适应观众的需要。

然而,戏曲又不是一般的商品,它既具有一般商品所共有的普遍性,又具有精神商品所具有的特殊性。戏曲作为一般商品,它必须进入市场;戏曲作为特殊商品,它还负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责任。遗憾的是,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我们只注重戏曲的教育作用而忽视戏曲的商品属性。演出经常靠计划中的调演,要请人看戏,而不是卖票吸引人看戏。戏曲的商品属性的退化,必然失去市场经济的活力。戏曲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摒弃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革除任何不利于走向市场的陈规旧习,实施切实可行的动作创新。只有这样,戏曲才能真正走向市场,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必须改变重赛轻演的做法

不可否认各式各样的评奖活动,对戏曲的扶植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产生了一些值得重视的副作用。某些剧团和创作人员只去征求政府官员、专家、评委们的意见,因为他们都是能否给予大奖的关键性人物。至于广大平民百姓,则很少去听他们的意见,甚至根本不去听取他们的意见,因为他们与评奖毫无关系。结果,有一些得大奖的剧目,回家后很少演、也很少人看,创作主体和广大观众产生了严重的审美隔阂。这种情况的形成,与创作主体和广大观众之间的审美信息中断有关。这一问题的解决,首先要从文化观点上解决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其次是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建立与广大观众交流的渠道。应该多方面听听群众喜欢什么样的戏,不喜欢什么样的戏,这样才能使戏曲有充分的观众市场。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市曲剧团)

上一篇:对“坐怀不乱”事迹的拷问 下一篇:为古老昆曲找回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