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拓展

时间:2022-09-14 05:53:19

浅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拓展

【摘 要】当前文化事业迎来新形势,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有新机遇也有新挑战,本文拟通过阐述传统服务形式和面临的问题,分析探讨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进一步拓展服务形式、创新服务理念和丰富服务内涵的思路与举措。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基层公共图书馆 拓展服务

“让文化与群众‘零距离’”——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飞猛进,公共文化服务总量大幅增加,城乡文化服务差距迅速缩小。一个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营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成。[1]基层公共图书馆作为直面社会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层设施,应当抓住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理顺发展思想,创新发展理念,更好的在服务社会大众中实现工作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一、基层公共图书馆的传统服务理念

在大多市民和部分图书馆人的观念中,图书馆是一个提供借还书籍、查阅资料的公益性场馆,其主要服务形式有两项:一是公共空间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包括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区、自读区等公开服务区域。二是免费向读者提供与职能相适应的服务项目,主要包括文献资源借阅和资料检索咨询,以及一些辅助如办理证件、寄存包裹等。

二、基层公共图书馆当前对外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利用率低。当前大多基层县区以农村和山区为主,人口资源分布较分散,交通网络构建不完善,城乡二元结构较明显,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且其公共服务设施大多集中建设在县域中心,图书馆等公益场馆辐射范围有限。诸多因素使得当地居民前往场馆的便利性不足,进一步导致图书馆整体场馆、特别是文献资源利用率低。

(二)信息化冲击。当前经济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是大势所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终端的智能化便携化,市民只要网络条件许可,就可随时随地通过计算机、手机等终端上网查阅信息、在线阅读书籍、下载文献资源等。浩瀚的网络信息资源逐渐改变市民的阅读习惯,传统图书馆和纸质书籍受到的冲击日益强烈。

(三) 服务受限制。部分基层公共图书馆受主客观条件约束,服务形式单一、内容单薄。主观因素在于对提供服务理解不深,创新意识不足,尚停留在传统单一的场馆开放、图书借阅等项目。客观因素在于受人员配备、经费拨付等限制,空有服务意识,却不能有效的、长期的组织展览、讲座、阅读推广等形式多样、受众面更广的服务活动。

三、基层公共图书馆拓展服务的意义

公共图书馆除开展文献收集、整理、典藏和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业务外,还承担着社会教育的职能,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文明建设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教育等职能。[2]为了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文化精神需求,国家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推进文化资源均衡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人们更多更公平的分享改革成果。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支点、直面基层群众的文化宣传阵地,应当进一步拓宽服务,为提升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践行文化均衡发展理念而努力。

四、基层公共图书馆拓展服务的举措

(一)优化场馆环境。读者来到图书馆,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专业知识,提高业务素养,也是为了进行文化休闲,感受浓厚的文化气息,在舒适优雅的氛围中获取各种信息。[3]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功能区域,提供方便舒适的借、查、阅系统,增添适量的花卉植物,设置贴心服务处,保持环境洁净优美,加强馆内外安全管理,从读者角度出发,从细节设计入手,全方位、多层次营造一个安全、洁净、舒适的阅读环境,让读者在读书中寻找知识,感受快乐,获取满足。

(二)提升服务能力。“以人为本”是服务核心,只有树立并落实“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工作宗旨,才能主动把服务读者和实现个人价值共同融入日常工作中。加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角色意识,倡导热情服务,微笑服务,主动服务,用饱满的精神面貌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转变服务理念,在馆内提倡主动询问、引导,倾听、记录读者反馈的信息和需求,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完善,让服务在提升中更加深入细致、便民贴心。

(三)丰富活动形式。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第一”和“全方位开放、全公益服务、全社会共享”的办馆理念,积极构建服务网点,拓展服务空间,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更加深入、更好地服务市民群众:1.构建服务网点,拓展服务空间。基层公共图书馆要根据辖区居民分布较分散的实际情况,主动出击,深入基层,以建立服务网点的方式,拓展服务空间,扩大受益面,增加受众量。如在边远学校、驻地部队、企事业单位等设立流动图书站,并根据各自的需求定期更换图书,以“建网点,送服务”的方式,拓展服务空间,有效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在大型商场和广场设置流动图书站,挑选摆放一些篇幅短、信息新、时尚大众化的杂志,满足逛街购物、驻足休息的市民利用零碎时间的阅读需求;2.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如以“走基层、送服务”为形式,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送图书下乡和“文化惠民工程”,以文化牵头,涵盖便民、利民、惠民等各方面的服务内容。组织进校园进机关为中小学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办理借书卡,宣传推荐优秀图书,并以团借团还的方式在学校进行图书流通借阅,方便师生且提高图书借阅率。举办主题图片展,开展科普展、科普夏令营,开展丰富多彩、贴近农村生活的读者活动,如“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未成年人读书节”等,吸引读者参与,活跃读者活动,扩大图书馆的知晓率和影响力。

五、小结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当前文化单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层公共图书馆应以此为契机,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发展形势和要求,充分利用馆藏文献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在宣传知识、传播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通过拓展服务广度深度,进一步提升自身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切实起到服务基层、促进和谐、推进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雪梅,刘阳,张贺,陈原.凝聚起文化复兴的力量 [J].人民日报,20120926(01)

[2]百度百科.http:///

[3]孙铭媚.细节服务体现读者至上[J].科教文汇,2011(1):203

上一篇:高校HumanLibrary发展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学中乐 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