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代和人的思考

时间:2022-09-14 04:03:57

关于时代和人的思考

[摘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通过碎片式的生活记录和人物卑琐的生存状态,使后现代生活得到了展现。影片从侧面显示出这个经济繁华、五彩缤纷的后现代都市的冷漠,一切的诗意存在顿时消失,带来的是主体自身价值的丧失。对于时代和人的出路,片中未给出一个完整的答案,却未放弃对这个主题的探索,导演也未停止对此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许鞍华;时代;人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一经上映,便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也正应了导演预先的设想:她要表现现代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错的票房成绩的原因也许就是影片与很多在都市的生活的人们于心有戚戚焉。从影片中看,《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后现代”显然不是学术的术语所指,而是在普遍意义上的“当代”之意。但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影片又确实表达一个多种文化,多种观念并存的大都市,按照导演许鞍华所说就是:“后现代就是几个不同的年代、风格、文化、思想潮流在同一环境下并不协调的并立。”为了展现这种后现代的多重性,影片展现了碎片式的生活和人物卑琐的生存状态,同时也表达了对人和时代的思考。

一、对后现代生活的展现

1、碎片式的生活。

影片的上半部分首先是姨妈在车站中接外甥宽宽中展开的。接着便是表现姨妈在家里生活的事件。通过外甥宽宽的介入,表现也了姨妈性格上的吝啬、自私(不让外甥宽宽用空调而自己独用,和宽宽算计生活费)、嫉妒心理等。再后来便是宽宽闹剧式地导演了一出诈骗的恶作剧。再后来就是偶然遇到潘知常,经历了,无意害死了邻居水太太的猫,最后终于心力交瘁,从天桥阶梯上摔下来住院,接着便是回东北老家。从整个叙事来看,虽然并没有破坏叙事的时空因素,但主人公姨妈在遇到老潘之前所经历的事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情节与情节之间完全可以孤立的来看。而姨妈在这些情节事件之间只是充当一个线索把它们串起来。这就造成了情节之间的非连续性的效果。这种效果也恰恰取得了充分表现姨妈所处的后现代生活的面貌。影片拍摄虽然没有贾樟柯式的用长镜头表现琐碎生活细节以传达情感的平静,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在镜头的选择上,也可以看出与主题无关的镜头拼贴。这种叙事模式成了一种碎片式的生活记录。全球性后语境影像有一种“从飘浮的能指到漂浮的碎片”的发展态势,但如果不能依附于一定的哲学思考、社会学意义,这种“碎片”到头来仍只是一种破碎的影像,一种发泄的或所谓“灵光乍现”的瞬间动感。但导演许鞍华在谈到关于后现代主义时曾经这样说: “我感觉现代社会的问题,不是没有钱吃饭,而是精神状态问题。找到‘后现代’这个词,来包含这些矛盾冲突……”所以导演正是在这种对“后现代”生活的理性思维下,使用这种碎片式的生活记录来表现后现代生活的纷繁芜杂,充满偶然性,主体的游离与缺失。

2、卑琐的生存状态。

斯琴高娃扮演的叶如棠是一个20世纪70年代的大学生,现在却置身在一个物质与金钱至上、消费主义氛围浓烈的上海,所以她自己就成了一个处境尴尬的文化人。社会风气养成了她自私、吝啬,但良好的教育又让她为人善良,并喜欢京剧、国画,不失品位;想着能在晚年赚上一笔,结果却落得个被骗的结局。影片在前部分就把她的性格基本上完全展现出来。故事的零散化立即给人物贴上了标签,使人物成了一个平面的多重存在。而影片又把故事放在一个经济发达、文化多元的大都市――上海。这样姨妈这个人物形像就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代表符号,成了一个“没有固定本体的人物”。在后现代碎片式的生存语境中,姨妈的生活显得低微,她无法在这样的大都市里面乘风破浪,只能像一个小丑一样过着卑琐的生活。姨妈的形像特点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也很难说有什么人生意义。另外,还有整天靠打扮、窥探别人以打发自己空虚无聊时间的水太太。这一切都在刻画出后现代生活的复杂性和多重性。这些充满偶然性的事情说明了影片所要展现的后现代生活的面貌,另一方面也通过姨妈的这个形像说明了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的人生。

二、诗意消解的时代

影片的前半部分虽然喜剧成分居多,但每一个事件背后无不隐藏着一些美好的东西在其中。而令人悲哀的是这些美好的东西却最终都是以悲剧结束的,充满了无奈和叹息。姨妈是一个生于上海,受教育于上海的大学生,因为不甘心被下放到东北鞍山,姨妈毅然决然地背弃了自己的女儿和丈夫独自走向了自己的梦想之地――上海。到了上海她虽然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但她也一直看不惯邻居水太太的无聊与时髦,而以自己是大学生,先进工作者自居。她喜欢京剧与国画显出清高,想与众不同,但是她的性格又注定让她与这种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只是把自己局限到弄堂里,对于外界一无所知。姨妈的性格和梦想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家教的失败宣告了她品位的失败,她只能叫工商人员来制止别人乱扔垃圾。虽然她“就不信这个邪”,但在影片当中她的这种行为却又显得很孤独可笑。被潘知常欺骗给了她致命一击。因为无意害死水太太的猫而导致了水太太突发心脏病死去,自己又心神慌乱地埋葬了猫,不敢去面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她所代表的文化理念在后现代生活中又是多么弱不禁风,同时也表明了她对这样的生活的惧怕。姨妈在上海所做的一切也无非就是想让自己在上海有一席之地,过上自己梦想的生活。但这种梦想在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后最终变成了不幸,“不存在规范甚至真理,一切最终都是毫无意义的”。所有的一切美好也最终被消解。

金永华入狱是影片中最凄凉和最令人震惊的一件事。因为儿子治不起病,她只能靠碰碎花瓶讹诈别人的钱财,而她的所作所为也只是为了快些挣到钱为儿子看病。她这种告别诚实劳动,用极端的方式去对抗社会最终为社会所不容。她亲手拔开了儿子的输氧管,只能以毁灭自身的方式来宣告她的无助。她最后的入狱在侧面显示出这个经济繁华、五彩缤纷的后现代都市的冷漠,一切所谓的真、善、美、博爱、人道主义是多么的荒唐可笑,一切的高尚、价值、人性顿时崩塌,一切的诗意存在顿时消失,留下的仅仅是孤独和无助。人此时也成为一个渺小的存在,诗意的消解带来的是主体自身价值的丧失,而这样的结果也只能让人无所适从,只能靠毁灭来完结自己。

三、对人出路的思考

正如导演自己所说:我对这个时代一样感到困惑。尽管这是一个诗意消解的时代,但人毕竟还生活其中,关键是人该怎么办。面对生活的偶然性,人又该到哪里去,怎么样才能在这个时代中永远屹立而不倒,片中未给出一个完整的答案,但影片却未放弃对这个主题的探索。

片中的出现了两次的月亮是主题情感的集中点。导演曾说,“幸福的生活也不过如此,悲惨的生活也不过如此”,“我并不想把悲剧进行到底,应该还是有点亮色,给人安慰”。的确如此,当姨妈心力交瘁终于受伤住进医院,半夜醒来时第一次出现了月亮的意象。月亮缓缓地移过窗口,紫红色的精美窗格,光滑的墙壁,在 窗外月光的衬托下呈现了一种童话般的意境。此时,姨妈的全身和病床顿时被染成了粉红的颜色,闪耀着温馨的光华。而姨妈此时只是抬起她那银发斑斑的头看了一眼,又紧闭了双眼躺下,这无疑又在说明姨妈失败了,她的后现代生活结束了,但外面依然有精彩的生活,月亮依旧有轮回。这样具有超现实的色彩的镜头就为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姨妈这种思想,这样的价值观,不适合后现代生活,但生活在这样世界的芸芸众生又得怎么样去适应一个冰消水解的时代。第二个月亮的意象依然在一个美轮美奂的夜晚出现。当第二个月亮出现时,一个长镜头所呈现的却是鲜红的暖色调,比第一次出现的还要浓烈。面对着美丽的月亮,姨妈的下一辈――女儿和外甥,姐弟俩谈起了心中的那份愿望。姨妈的外甥宽宽此时是一个寻梦者,他比任何人都有更为宽广的道路,灿烂的生活在等着他,让他去洛杉矶去学习也不失为影片中的一个亮点,也不失为一种为人生提供的出路。在这个世界上,毕竟还要有梦想,还要往前走。但相比较姨妈的女儿来说,从她的身上,则有更多的具有姨妈当年的影子,姨妈当初义无反顾地抛弃了家人去往上海,而此时女儿也正为着要出国和丈夫歇斯底里地吵架,女儿现在所扮演的就是那样一个急于寻找后现代生活的角色。每个人都有着厌弃现实,一心想着超越现实的梦想,同时也有着无法打破束缚自身愿望实现的无奈、影片中女儿的吸烟镜头,充满了无奈,茫然与不甘心。但她又该怎样走,而对于女儿如此强烈地要求出国,姨妈只是木然面对,只是默默地从烧开的茶壶里倒水,女儿的父亲此时也只是只顾看自己的电视,因为他们都从女儿的身上看到了往事,而姨妈的经历却又无法对女儿的这种想法和行为做出任何态度。这无疑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面对着曾经的自己――女儿,姨妈已经感受到了走出去的悲剧和承受现实的痛苦的矛盾。这个矛盾又通过女儿把人生的出路问题摆到了面前。影片在一片风雪中的集市上结束:姨妈默然地把自己前面的鞋摊上的雪扫去,又在风雪中面无表情地啃着馒头,后面的收音机嘶嘶哑哑地放着在上海所经历的那场爱情的开始的唱段《锁濂寒》。一个在绿树葱翠的亭子里唱起,一个在风雪的收音机里响起。姨妈被拉到了现实中来,在告别了都市的后现代生活,究竟是喜是忧,值得回味。而人生之路是要不断走出,还只是固守?如果走出和固守都意味着痛苦,而人又该怎样生活?这也是影片意义的最终所在。

上一篇:莎士比亚女性人物塑造中的神话用典 下一篇:走向创新的模仿:《雪山飞狐》与《罗生门》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