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 优化数学教学

时间:2022-09-14 02:30:07

创设有效情境 优化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可见,《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倡导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已有认知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纳过程”。儿童在入学前,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感受。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搜索”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案 例】“认识人民币”教学片段。

师: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用过人民币?

生1:我在小店里买铅笔用过。

师:小朋友在商店里买过学习用品,还买过其他的吗?

生2:我坐公交车用过人民币。

生3:我跟妈妈到菜场买菜用过。生4:我在超市里买过糖果。

师:我们在商店里、超市里、菜场里、坐公交车要用人民币。是啊!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要用到人民币。

师:那你了解了人民币的哪些知识?

生1:我认识2元、5元。生2:我认识100元、200元。生3:我知道有假的人民币。生4:人民币有硬币、纸币之分。生5:我知道人民币可以换美元。

师:小朋友认识的可真多,5角、5元、100元就是人民币的面值,那么人民币到底有多少种面值呢?刚才小朋友说的200元,人民币中有这样的面值吗?让我们走进人民币的世界去看一看就知道了。

人民币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一年级小朋友也了解不少,超市、商店,买糖果、学习用品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历过的情境,因为自己用过1元、2元这些小面额的人民币,也看到过大人用过大面额的人民币,这是留在孩子们脑海里的对人民币的印象。运用“你在什么地方用过人民币”与“你了解了人民币的哪些知识”把孩子对人民币的认知与已有经验激活了,而且有利于了解学生学习认知水平,找准教学起点。

二、创设操作情境,引导积极探究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操作与思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产生表象,再把表象内化为概念。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激起疑问,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案 例】“比例尺的意义”教学片段。

教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老师家近来在装修新房,我想让木工师傅帮助做几张长方形的凳子。如果你是木工师傅,准备把凳子做多大?我想请同学们将小凳子的平面图画出来,让我看看,好吗?”学生一片唏嘘声:太简单了!过了一会儿,一些学生完成了,可大多同学还在埋头苦干,感到:纸小――线段长,无法画,与在他们头脑中的“纸有多大,就该画多长”这一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打破了他们以往建立起来的知识平衡。这时,学生迫切需求寻找一种解决的好方法。教师便可抓住这个时机发问:“纸小凳子大,那么你们想知道怎么办吗?”然后,教师顺势导入:“只要我们学习了‘比例意义’,你们就知道了。”

以上案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由于得出数量不同的多种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迫切需要,从而促使他大胆猜测、想像,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不但为新课的学习铺平了道路,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呈现活跃状态,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火花,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三、创设悬念情境,引导数学思考

欲望是人为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向往,它既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思维的指南针。要使教学达到“启其蒙而引其趣”的目的,就要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悬念”情境。

【案 例】“三角形内角和”教学片段。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先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任意三角形,然后再找学生量出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的度数,我就能说另一个锐角的度数;量出任意三角形中的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我就能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并让学生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同学们觉得很“神奇”,怀着好奇的心情,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于是,我因势利导,紧接着就讲:“下面让我们共同来揭开这个谜底。”这么一讲,学生可来劲了,纷纷动手验证三角形的度数。

以上案例中,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再把学习当成“苦差事”,而是与教师积极配合,在轻松愉快中探究奥妙,展示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开展也带有了充分的思考成分,进行了积极的数学思维,为接下来的学习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数学情境中,学生可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开展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因为创设情境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一种为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而采用的一种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境在数学课堂上的作用。

上一篇:论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下一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