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基础平台怎么选?

时间:2022-09-14 02:22:10

业务基础平台怎么选?

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利用平台打造IT系统,以便快速响应市场与业务转型需求。接入平台产品前,企业还需跨越“两山一河”。

在互联网、云计算蓬勃发展的环境下,正在积极尝试业务、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企业对IT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变,他们希望IT系统在提升效率、优化流程的同时,能够改变工作模式、增加用户体验,与其业务、市场、服务甚至运营管理深度融合。

IDC认为,中国宏观经济走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互联网对传统行业原有的经营业态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因此传统行业客户纷纷寻求业务变革,互联网转型成为众多行业客户共同关注的焦点。互联网促使企业业务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驱动企业IT需要交付新价值,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助力企业业务创新,以此来支撑业务从前端到后台的全面变革与发展。

未来,所有企业都是技术驱动型的公司,IT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不再扮演辅助角色,更多的是主导作用,IT会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产品与服务中去,而不仅仅是支撑企业的管理和运营,因此企业自有IT建设能力将会逐步加强。

越来越复杂的IT建设

除了互联网+,现在还有个炙手可热的词就是“工业4.0”。不同于早期的工业自动化,制造业在转型的过程中不再只涉及制造、销售、商业化这样一些流程,互联网+时代的工业4.0让制造业遇到了市场营销、销售服务、设计生产、管理决策、组织模式一整套的企业变革。

然而,传统的IT建设模式开发周期长、成本高,后续容易出现难于集成整合、运营监控等问题。

从IT交付价值的角度看,用户体验、业务持续创新和围绕数据产生的新的寻求,如何将这些企业业务在IT层面进行市场化,这些问题最终会落实到应用系统上来。

具体来看,IT应用面临着四方面挑战。

首先是标准化解决方案和用户深度定制间带来的挑战。不同行业情况不一样,同一行业不同客户情况也千差万别,业务模型不一样、发展思路不一样、组织架构不一样、商业模型不一样,这就导致一个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无法适应所有客户。不同的客户会有针对自身特点的深度定制需求;

第二,是一劳永逸和快速适应变化带来的挑战。供应商自然很希望做出一个系统长期稳定运行,一个版本永远不要变,但事实证明这根本不现实。随着企业业务的变化和扩张,IT必须要快速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

第三,来自数据孤岛的挑战。经过二十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国内大量应用相互独立、关系复杂,依附这些应用形成了很多数据孤岛,这种现状跟互联互通趋势相违背;

第四,应用系统分散带来的建设管理挑战。而未来趋势是统一技术路线,统一框架和集中管控。

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利用平台打造IT系统,以便快速响应市场与业务转型需求。

业务基础平台是什么?

在解释业务基础平台是什么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它不是什么。

业务基础平台不是具体的行业应用,也不是传统的应用服务器,不是消息中间件,不是系统管理软件,更不是数据库。

业务基础平台是构建在IT基础设施和行业应用之间一个逻辑层次。是通过对业务的抽象和理解,梳理出来的由应用开发平台、应用支撑平台、监控运维平台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软件平台。

从构成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业务基础平台贯穿了IT系统建设运营的全过程,能够覆盖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确保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的一致性;第二个方面,平台会内置标准化的技术框架和开发规范,能够屏蔽技术架构的复杂性,使平台的使用者可以专注前端的业务具体实现;第三,软件工程相关的开发人员、测试人员、运维人员等基于统一的平台和规范能够共同协作完成业务系统的建设和运维工作;最后一个层面,除了基础功能之外,业务基础平台一定要聚合行业用户通用的一些属性和组件,通过积木拼装的方式,能够实现不同行业快速的开发、快速的迭代,这是整个业务基础平台重要的特性。

如何跨过“两山加一河”

如果把业务基础平台比作即将到达的一座山,那么,企业的IT运行现状就是脚下的这座山,而在两座山中间还有一条河,这是平台导入之前需要做的IT准备工作。只有完成了下山、过河、上山的过程,才能实现基础业务平台的导入。

下山区主要对现有一些存在问题的IT系统进行改造,比如,对烟囱式或者竖井式的IT系统进行改造。过河区是平台导入前IT预处理或者准备工作,爬山区可以借助平台产品组合,帮助企业按照新的建设思路,把所有的产品或项目构建在一个业务基础平台之上。

东软集团平台产品事业本部基础软件事业部总经理纪勇表示,平台的实施过程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以东软为例,他们在帮助客户导入平台之前,会进行系统解耦,以资产化为目标重新梳理业务系统,同时完成技术统一;其次,帮助客户进行组织、流程及相关规范的重构和建立;最后是基于东软平台产品Unieap和Saca,构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IT平台。

早在2007年,东软帮助美国著名制造商波音公司做咨询项目。当时,波音公司有2000多个业务系统,如果想查询所有系统里的物料使用情况和销售数据,这个简单工作变得非常难。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种后果,这一种现象到底隐藏什么?

经过东软的调研发现,波音公司这2000多个系统一共用到20多种开发语言,而且其中任何一个系统里面都用到了4~5种开发语言。这么复杂的技术路线之下,不仅波音公司的技术人员难于学习和掌握问题,即使对供应商而言,因为每个供应商都熟悉不同技术,一旦一个供应商出了问题,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找到其他供应商加以补足。这样背景下,面临的是开发效率极低的现状。

为了能够达到一个理想的IT的建设目标,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工作?

要帮助波音公司“下山”,解决他们遇到的那些有挑战性的实际的问题。系统耦合度比较高要通过系统解耦解决,统一技术路线,通过组建复用形式提升整个开发效率。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工作做完之后就可以导入平台产品。实际上企业还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内部IT管理,原来IT管理方式是按照业务系统管理,有人力资源的IT小组、有供应链系统的IT小组、有销售管理的小组。这样组织单元在基于平台模式的研发之下,实际已经满足不了研发需求。更适合的IT管理方式应该是按照软件全生命周期来划分。

再比如数据的统一。有的企业A系统里面对于原材料编码是四位数,B系统里面又采用八位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想要写一个统一查询语句是不可能把“相同类型的原材料到底有多少”这样的一个数量统计清楚的。所以,在这样背景之下,还需要通过制定统一技术标准进一步做好平台导入准备。

这些工作就像是河里的暗礁,只有通过优化组织、梳理过程、建立规范,提升整个交付能力这些手段,才能把这些“暗礁”除掉。

这些工作做完之后,就可以开始“爬山”了,也就是平台产品的正式导入。在正式导入之前都是在帮助企业梳理内部研发存在的问题的阶段。

选业务基础平台,看准这六点

业务基础平台有这么多好处,那么,这么好的东西怎么选呢?以下六大核心能力不妨参考一下。

首先是软件全生命周期支撑能力。只有增强软件全生命周期的支撑能力,才能为不同的业务系统开发提供最好的支撑;

第二,一定要具有开放的定制能力。这一点特别重要,特别是在中国市场。整个中国市场业务快速变化的需求,要求业务基础平台一定要具有标准组件开放能力,此外还要能配合企业个性化需求,有定制能力;

第三,适应前沿技术发展趋势的能力,这将会影响到未来这些技术如何能够适应业务基础平台。以自然接口为例,现在我们还在键盘、鼠标上使用触摸技术,不排除未来可以实现体感操作。或许Google眼镜可以应用于仓储的管理,管理人员戴着眼镜就可以看到下一个仓储货架上产品是什么,交互能力、自然接口能力就变得很重要;

第四,软件业务资产沉淀能力。模块的沉淀最后会成为企业的软件资产,IT资产的复用可以大大节约成本;

第五,DevOps支撑能力。DevOps是软件开发、运维和质量保证三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和集成所采用的流程、方法和体系的一个集合。DevOps是一个很好的开放规范流程,可以集质量开发、运营于一体,更好地适应未来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实现快速迭代。

第六,厂商的专业服务能力。任何一个产品、任何一个服务,抑或任何一个平台,都需要厂商有非常专业的服务能力。特别是在初期,如果平台应用不好,很可能后续这个产品和服务就是一个失败的案例。面对复杂的企业流程,包括培训在内的专业服务能力非常重要。

“两山一河”是什么?如何“下山”、“过河”,再“爬山”?企业在选择平台产品时应该注意什么?

工业4.0的核心是柔性制造,柔性制造早十几年前的CMS、ESP领域就已经深入骨髓了。从机械制造角度、设备角度来看,工业4.0需要柔性制造,而软件,更应该具备柔性制造能力。柔性制造的前提是平台要有很好开放性,这样才能从浅层次到深层次的定制,甚至对超大型客户可以从代码核心级进行改造。

上一篇:管理是城市的大智慧 下一篇:报告核心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