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发展现状分析与探究

时间:2022-09-14 01:48:47

职业学校发展现状分析与探究

【摘 要】文章通过对职业教育中政策资源、人口资源、办学资源、市场资源等的分析,发现制约职业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体制问题。只有通过改变办学观念和体制创新,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突破和发展。

【关键词】发展现状 资源 体制 职业学校

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各个领域正加速与世界接轨与融合,特别是在技术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中,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新设备、新技术的研发、引进、应用、推广等诸多问题。而目前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很难适应中国全球化的进程,主要集中表现为受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影响而出现的经济发展“亚健康”状态。如何做好职业教育,已经成为职业学校发展的一个严峻课题。

一、职业学校发展现状与成因

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形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在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增加结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等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来看,与政府、职教工作者、人民大众的期望值还相去甚远,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不协调。职业学校发展窘迫与社会经济进步对职业教育的期盼和渴求形成了激烈的矛盾。究其原因,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层面

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现实和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当前社会不可能为劳动者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据统计,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数有2400万人,另外,中国农村尚有1亿的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又急需一大批技能人才,从而表现出社会对于教育产品旺盛需求。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制造业强国的5%。“让职业教育热起来,首先是解决技能人才短缺的关键环节和迫切需要。比如说,目前我国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操作人员每年需增加100万人左右,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新增30万人,护理人员每年需新增15万人,但是这些领域的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必须靠职业教育来解决。”“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力素质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先进的技术可以引进,现代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鉴,高精尖人才也可以引进,但大批量的技术工人是不可能引进的,只能靠职业教育来解决”。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处在关键的转型时期,生产技术和科技含量要求的提升必然会导致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社会认同层面

受传统教育观念、就业观念及社会有关价值观的影响,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较差,国家在职业教育法等有关规定中,虽然把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但在现实中,重普教、轻职教,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现象仍很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对职业教育重要性宣传不够的问题,也有具体政策和制度不配套的问题。

(三)政策体制层面

尽管职业教育早已从法律形式上被确认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轻视职教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本来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的运行中,成人教育却被异化为“学历补偿教育”,而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也成为“学分教育”“发证教育”。而经过正式培训、“多证”齐全的职业教育毕业生却在“行业准入、持证上岗”的口号下失去了竞争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职业教育现有体制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职业学校管理体制问题不解决,职业教育就很难迸发出活力,职业教育也很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壮大和核心竞争力。

我国职业学校多为国家办学,长期以来受“独立自主”思想影响,逐步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脱离的办学机制。这种“关门办学”造成了各自为战,结果便是形成专业重复、办学资源浪费、缺乏特色的被动局面。学校不能有效利用企业内具备一定理论素养、操作技能突出的技师作为师资,不能利用企业生产设备让学生实习实训。体制的僵死使得学校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缺乏办好学校的足够动力和相应的权利。

(四)教育发展层面

同等规模的中等职业学校所需经费投入应是普通高中的3倍左右。事实上,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预算内生均经费比普通高中要少得多,而且经费投入极不公平,普通职业学校,特别是农村职业学校的经费常常是“捉襟见肘”,甚至很多时候面临“断炊”的境遇。尽管职业教育具有投资周期短、社会回报快的优势,但是在经费投入问题上,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教师和管理者自身素质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和阻碍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死结,也是职业教育不被社会认可的原因之一。教育者的素质问题主要表现为学历层次不高、职称结构不合理、技能水平有待提高、思想观念有待解放等。

二、职业学校发展对策的思索

要致力于职业学校的发展,必须首先明晰职业学校的“发展资源”。职业学校的发展资源可以大致归纳为政策资源、人口资源、办学资源以及市场资源。职业学校要有很好的发展,就必须用好以下资源:

(一)政策资源

职业教育要在政策的范围内正确发展,要利用好政策资源。只有分析政策资源,认真理解和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找出、用活、用好、用足对职业教育有利的法规依据,同时合理规避其中的不利因素,才能有效促进职业学校健康发展。同时,在使用政策资源时,注意引导大众舆论,形成利于职业学校发展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掘本身作为“潜资源”的政策资源所蕴含的“附加值”。

(二)人口资源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基数,如何“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动力。”

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需要职业教育,而变社会人为学生需要学校抉择:处在市场风云变幻中的职业学校,只有认清自己的方向,准确定位,才能变人口资源为学生资源。

(三)办学资源

学校办学资源是学校的立足之本,它包括学校合法拥有的人、财、物以及办学必须具备的法定手续等,当然,还应涵盖政府及下属管理部门、社会团体、公众舆论等对学校所做的评定或评价。

分析办学资源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办学资源,用好办学资源就是要变“死”资源为“活”资源:在“人”上可以变社会人力资源为单位人力资源;在“财”上可以充分利用多种资金来源发展学校;在“物”上可以“横向联合”,变己有为共有、变共用为己用,实现“物尽其用”。在保证办学质量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通过联合办学、委托培养、“订单培训”等形式进行办学资源的有偿共享,充分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四)市场资源

职业学校处在市场配置资源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分析职业学校的市场资源,有利于开阔眼界,拓宽办学思路。在学校为社会搞好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企业资金、设施以及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盘活学校的“资金流”,弥补学校技能训练设施不足和增强学校在技能训练、市场信息捕捉和企业管理经验方面的办学实力。

学校、政府和市场是现实社会中密切联系的统一体,在此体系中三者关系理清了,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发展资源的优化。体系中关键是“政府要放权、学校要解套、市场要参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办学、市场消化、政府指导”的大职业教育体系。

发展理念下的突破首先应该是办学体制的突破和创新。要进行办学体制创新,就必须抓住先机,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为发展自我和体制创新积累经验,实现“率先崛起”;要进行办学体制创新,就必须善于实践,科学地整合各种发展资源,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努力在“利益共同体”中成为“赢家”,实现学校大发展;要进行办学体制创新,就必须冷静观察,找准发展方向,办出自身特色,采用多种渠道发展自己的“品牌专业”;要进行办学体制创新,就必须大胆突破,特别是在管理体制上引入竞争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实现实际意义上的“社会办学”;要进行办学体制创新,就必须及时总结、及时调整,实现发展资源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召平虎译.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李江源.论教育转型时期的教育失序与教育制度重建[J].当代教育论坛(教育决策与管理),2003(6):9-15.

上一篇:电气自动化在矿业方面的运用 下一篇:关于素描艺术认知的缺失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