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统一 虚实相依

时间:2022-09-14 08:47:47

摘要:本文试图对海明威的经典小说《桥边的老人》进行全方位解读,利用小说艺术中常用的模糊概念与虚实相生手法,对文本的特质、主题做浅显梳理,以求更好地把握文本内涵。

关键词:《桥边的老人》 模糊性 清晰性

《桥边的老人》是高中选修课本《外国小说欣赏》中的第一篇选文。作者海明威以他特有的电报式简洁表述方式,极精练地塑造了一个处在二战之中的老人形象。这位老人,随着海明威的如椽大笔,也被定格在了世界文学典型形象之林。

文中的老人,除了年龄(76岁)、戴钢丝边眼镜、衣服上尽是尘土之外,一切外在的可观的特征显得少之又少。但海明威巧妙地截取了特定环境下的一幅画面、两段对话,却让老人的灵魂高高地矗立,在模糊的形象背后,清晰地显现出了人物的内在特质。以下,本人谨围绕这篇小说中所蕴含的人物塑造的模糊性与清晰性二元并存之现象作疏浅论述。

一、模糊性凸显小说丰富内涵

二战之前,世界文坛上早已涌现出的与战争相关的小说不胜枚举,如雨果的《九三年》、狄更斯的《双城记》、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等,就海明威自己,也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等长篇战争巨著。与这些表现宏大战争主题的名著相较,《桥边的老人》实在是一篇小品级作品。它所表现出的格局之小、人物之少、笔法之简,确有微不足道之嫌。正是这些看似不可弥补的短板,恰恰让这篇简短的小说显现出模糊的特质,从而留给读者极大的阅读空间和想象余地,使读者自觉地补充着小说丰富的内涵。

首先,作为小说主人公的老人形象极其模糊。

众所周知,小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调动诸多描段塑造高度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可以源自生活,抽取万千现实中鲜活人物的共性而成,肖像、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细节刻画,会让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桥边的老人》中,作者在老人的外貌行止上并未花太多笔墨。老人好似一尊静坐在桥边的雕像,口吐莲花。老人坐在那里,始终没有挪动,“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恰巧构成中国的黑白太极图,于你来我往的推手表演中只留下老人模糊的身影。

其次,在战争的阴影中,老人的未来趋向显得极其模糊。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以上所引文段皆为战火将及之前,风雨飘摇的环境描写,“最后的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一句,暗示着“我”对这位孤苦老人命运的担忧。直至文末,老人“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的描摹,让我们备感揪心,老人的未来多么渺茫难测甚至凶多吉少啊。作者只用了模糊的几句言词,就已暗示出老人莫测的前景,不由得让读者替老人担心,生出一腔悲悯的情感来。

最后,文中“我”的身份也显得模糊难辨。

硬汉海明威,曾经两次参加世界大战,受伤无数。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与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地捍卫民族,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正因为有如此真切的经历,《桥边的老人》中的“我”,才具备了多重解读的意义。“我”,或许只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冷峻的观察者,一个结构故事的活点,并不发表议论流露感情;“我”,也可能是个战地记者,也可能是个共和军战士。“我”的身份虽模糊难定,但“我”的叙述却能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让这篇小说成为一个与战争有关的景象特写,让读者备感真实与亲切。

二、清晰主旨震撼读者的悲悯情怀

《桥边的老人》全篇主要由“我”与老人的两段对话构成情节。作者对两段对话的设计张力十足,到处显示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文字魅力。对话显得简单高效,不仅成为推动故事情境的主要力量,而且包含了所有应该暗示的细节,将这篇小说意欲表达的主旨一步一步坚定地揭示出来,从而在模糊的形象之下展现出清晰的主题,震撼读者悲天悯人的情怀。

(1)热爱和平,谴责战争。

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由此可析,当老人提及家乡时,便暂且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可见他是多么爱恋他的故土啊。“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离开家乡已然悲惨,离开自己深爱的动物,让它们饱受战火的摧残,老人的被迫与无奈何其苦涩!在老人平静微笑的背后,不知隐忍着多少悲哀和心酸。读者如能领悟到此处,便能明确感受到小说对于和平的呼唤,对战争的谴责这一明确主题。

(2)尊重生命,折射人性的良善。

战乱之秋,人人自危,在只求自保尚且艰难的背景之下,作者瞄准这位孤独无依的老人进行工笔点染,让一无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家园,而且失去最后几个可以依靠的动物伴侣。战火将至,在人们自顾不暇地逃离中,动物是最无助的。它们被遗弃,作为生命,要无辜面对人类制造的灾难。谁会关注它们的生命被剥夺被扼杀的惨状呢?只有这位桥边静坐的老人,这位战争中的弱小人物,不断地念叨着他家的两只山羊、一只猫和四对鸽子。行文至此,作者不仅再一次通过动物表达了谴责战争、热爱和平这一主题,更展现出老人对世间万物生命的高度尊重。在老人悲悯动物的情怀中,折射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残留的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综上所述,《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既有模糊的元素,又有清晰的主旨。模糊与清晰这对反义词在此文形象塑造、主旨表现中又被高度地统一着,从而达到了一种虚实相生、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使得《桥边的老人》在世界小说的园囿中闪耀着熠熠人性的光辉!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第二中学

上一篇:氨基钠含量测定的简便方法 下一篇:谈谈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