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交往学习三策略

时间:2022-09-14 04:10:49

运用交往学习三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交往学习

教学魅力 三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23-02

课改,已经不再如若干年前依靠行政推动,也不再是一股清风拂面而过,而是已深入教师们的心中,成为教师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其中以对话、互动、合作等策略为代表的交往学习已逐步成为一股新的潮流在课堂中蔓延开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们都在不自觉地运用交往学习这一手段,那么如何将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呢?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些分析,仅供同行参考。

一、平等――心理安全

交往学习包括“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两种类型,但不论是哪一种类型,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交往环境。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成功交往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师道尊严”的观念,把自己摆到与学生人格平等的位置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和学生交朋友,以真情对待学生,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用训斥的语言、命令的口吻对待学生;有的教师容不得学生解题时出错、不完整,对学生横加指责;有的教师批评学生不分场合,不讲究方式方法等。这样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造成精神紧张的局面,影响他们的情绪,同时也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前首先得考虑会不会挨批评,直接影响到交往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应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不要总端着教师的架子,站在学生面前指手画脚,而应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当好“平等中的首席”。

2.健康的人格魅力是同伴成功交往的保障。如今,独生子女多,留守儿童多,各种各样不正常的因素都会导致学生性格上的缺陷,如自我封闭型、自我否定型、自我欣赏型、盛气凌人型。这种种的性格缺陷都会成为同伴之间交往的障碍,为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提出了交往学习“四个一”制度:“排一排”,对课堂上的发言、讨论、评讲都有安排,每个学生都得表现,学生就像玩游戏一样进入交往学习。“等一等”,让每个发言者把话说完,让补充发言的学生把话说完,教师和优生都不能急于抢夺话语权。“点一点”,努力帮助学生或同学点拨思路,启发学习,然后让他自悟。“评一评”,这是每个学生每周必须落实的功课,在对同学或教师发言的评讲中,促进自悟,加强学习心得的交流。

二、对话――意义建构

下面以一位教师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为例进行分析。

片段一:展示十字绣

师:这是前两天老师刚装裱的一幅十字绣,漂亮吗?(漂亮)老师把它拿回来之后,欣赏了半天,还琢磨出一个数学问题。它是这样的:师傅装裱这幅画一共用了多长的木条呢?同学们帮老师想想,要知道木条一共有多长,其实这就是要得出什么呢?

生(齐):长方形的周长。

师:很好。下面老师就将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如何得出木条的长。

(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内讨论)

生1: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用绳子绕边框一周,再量出绳子的长度就行了。(显然他是从前一节课测量不规则物体周长的知识直接迁移过来的,没有考虑到长方形是规则的图形)

生2:我觉得这个方法不好,不能每次要知道一个东西的周长都得用绳子绕一圈吧。

生3:我同意生2的看法。长方形的边是直直的,可以直接用尺子量,而不需要借助绳子。

生4:长方形是方方正正的,它的周长应该可以通过计算得到。

师:你想到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周长,很好!但是题目中没有给我们任何数据怎么办呢?

(短暂的沉思)

生4:我们可以自己量。

生1:量什么?

生4:长和宽。

生1:为什么量长和宽?

生4:因为长方形是由长和宽围成的,只要把它的长和宽都算出来就知道了它的周长。

师:是不是要把它的四条边都量出来?

生4:不是,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因此只要量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就可以了。

师:讨论到这儿,大家发现要算长方形的周长就得知道什么呢?

生2:长和宽。

片段二:拓展练习

一块长方形的地(如图),把它分成一个正方形和两个长方形,分别种上不同的蔬菜。其中正方形的边长是5米。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菜地,算一算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师:同学们,这是一道综合型的题目,同学们可要动动脑筋哦。注意要求,每组四个同学,组长负责组织,三位组员每人选一块不同的菜地进行计算。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质疑和提问。

(小组讨论)

生1:我选番茄地,它是一个边长为5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乘以4,所以5×4=20(米)。

生2:我选黄瓜地,5加2等于7,再乘2等于14米。

组长:请你解释一下5和2。

生2:黄瓜地的长和番茄地的边长是一样的,都是5。黄瓜地的宽加番茄地的边长是7米,所以黄瓜地的宽是7减5等于2米。

生3:我算的是青菜地,青菜地的宽就是大长方形的宽,是7米。长是大长方形的长减去番茄地的边长,13减5等于8米。7+8=15(米),15×2=30(米)。

组长:青菜地的周长可不可以用大长方形的周长减去番茄地和黄瓜地周长的和?

生1:应该可以吧。

生3:不可以,因为把大长方形分成三块地的时候周长增加了,比如黄瓜地就多出了一条长和一条宽。

生1信服地点点头。

……

交往学习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讨论学习,一种是合作学习,显然以上的片段属于前者。虽然两个片段都属于讨论学习的范畴,有共性的地方,但又不尽相同。首先谈共性,两个片段都是教师参与下的交往学习,既有师生之间的交往,又有生生之间的交往,而生生交往恰恰弥补了交往教学参与面狭小的不足。教者有意安排了小组讨论,并鼓励同伴之间相互质疑、提问,对知识寻根究底、互相启发、共同生成,最终形成共识。

其次是功能上的差异,片段一从十字绣的装裱引出边框长度的问题。有学生认为可以用绳子绕一周量出长度,这是量不规则图形的经验,跟本课的目标不相吻合。这时有学生开始将目光聚焦到图形的特征上来,进而通过对话明确算周长先要知道长和宽,这与现实生活中算周长的程序相符。片段中我们看到学生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是如何通过交往活动一步一步将认知引向深入的。同伴的对话,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深刻而丰富。片段二放手让学生讨论一道开放型的练习题,自由选择问题,并将结果与同伴交流,同伴对解题过程进行追问,长、宽分别是多少,从何而来?让学生有理有据地做出解释,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结果――视界融合

交往学习的直接结果是,交往主体通过与他人的对话或互动,建构、生成对数学的独特理解。相比于个体独自的学习行为,这种理解和建构以及由此引起的身心发展效应由于结合了他人的影响而变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如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第一课时的教学片段:

师:今天小熊要和大家一起学习数学,同学们愿意吗?(愿意)瞧,小熊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饼干,这些饼干有正方形的,有圆形的,还有三角形的。同学们数一数每种形状的饼干各有多少个。

播放动画,小熊将袋子里的饼干一个一个地倒出来。(由于速度比较快,学生来不及数出每种饼干的个数)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出每种饼干有几个?

(生摇头)

师:那这样,我们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看看有什么办法能够准确地数出每种饼干有几个。

(生讨论)

(第二次播放动画,学生进行统计)

汇报时大多数学生采用了分类做记号统计的方法,但也有例外,汇报如下:

生:教师,我们和他们的方法不一样。我们是小组内一起讨论的,一个人数正方形的,一个人数圆形的,一个人数三角形的,我数一共有几个。再将它们三个人的加起来看和我数的是不是一样。

……

本节课是要让学生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很多学生想到了先画出图形,再做记号的方法,一个人独立完成。这是教材的要求,符合教师的意愿。从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发现了这个案例的合理之处:其一,每个学生数一种图形,无需纸笔,操作简单;其二,它同样能够渗透分类的思想。就知识而言,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智慧的结晶,是他们讨论的结果。知识以外,我们看到了学生互动、对话到形成共识的过程,感受到了一年级学生可贵的合作意识。这不正是的合作学习的范式吗?

交往学习的另一种结果就是,交往双方由于相互影响、借鉴和调适而形成共识、视界融合。这种共识、视界融合不仅是认知上的,同时也是情感或价值取向上的,它是形成人的社会性情感,形成与他人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行为或利益共同体的最重要的基础,最终学会共同生活。

如今的课堂教学多数教师都在运用交往学习,虽然笔者有心将平时的做法加以总结,但明显势单力薄,还需同行们共同关注此领域,让交往学习散发更大的魅力!

(责编 林 剑)

上一篇:旗袍与晚礼服辉映下的女性歌者 下一篇:引领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