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与晚礼服辉映下的女性歌者

时间:2022-06-26 10:10:24

旗袍与晚礼服辉映下的女性歌者

摘 要:凌淑华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画家。她是京派的参与者,又与现代评论派、新月派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文学史中对凌淑华并没有太多的涉及,这与她在当时的影响是不相称的。本文从凌淑华的成长坏境出发,分析形成其以后作品风格的内外因素。这不仅是对凌淑华自身经历的了解,也是对她作品风格的分析。

关键词:凌淑华;女作家;古韵

她是封建大家庭中“养尊处优”的大小姐,却成为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她生于北京,长在中国,曾在巴黎,伦敦,新加坡等地定居,一生在外漂泊三十余年。她是画家,也是诗人,与冰心,林徽因并称为当时的文坛三才女。她是凌淑华。徐志摩对她的小说有很高评价,他说凌淑华的小说“成品有格”,“散发着一种七弦琴的余韵,一种素兰在黄昏人静时微透的清芬”。

凌淑华诗如其人,画如其人。了解凌淑华的生平对我们理解她的作品有很大帮助。《古韵》是凌淑华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记载了童年时期身边的人和事。共计18篇,其中有旧家庭的古典韵味,也有现代的新潮思想。从《古韵》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款款走来的才情女子,这就是以后的凌淑华。

一、深宅大院里的大小姐

凌淑华出生在北平,父亲是当时的大官,住在一座大房子里。她在《穿红衣服的人》里回忆到,“说不清到底有多少个套院,多少间住房,我只记得独自溜出院子的小孩经常迷路”。兄弟姐妹众多,新旧佣人常有更替,所以她也弄不清家里到底有多少人。父亲共有六房老婆,她的母亲是第四房。深宅大院,可谓是当时的显门。

凌淑华的母亲没有得到凌父长久的宠爱。她生了四个女儿,凌淑华就是第四个,也是凌家的第十个女儿,在当时重男轻女的时代不受重爱。

凌淑华小的时候就看见了家庭的众多矛盾,这也经常出现在她以后的作品中。她经历了爸爸娶六妈进门的仪式,孩子们都欢欢喜喜的乘此向爸爸要赏钱,然而那个晚上五妈却哭的难以控制;她因为不受宠甚至被丫环欺负;她看到三妈和六妈吵架,互相揭短;她被佣人带着去看过砍头,周围一阵叫好的声音;她看过爸爸升堂审案,犯法的是个美人。

小小的凌淑华过早的接触到了家庭的矛盾复杂。最开始的她并不受家里人的宠爱,只是家里众多女孩中的一个,而且是最后来的那个。但是六岁那年她的人生开始出现转折,一下子让她成为父亲的掌上明珠。

二、旗袍文化的影响

凌淑华绘画才能的发现可谓偶然。六岁那年她一时兴起在墙壁上画了很多画。这被爸爸的一个画家朋友王竹林给看见了。王竹林认为凌淑华很有天赋,把她收作了学生并介绍给了宫廷女画师谬素筠。凌父因为好友的赏识而开始对凌淑华宠爱有加。

凌家专门请了一个老师教四书五经,自凌淑华受宠以后便和哥哥一样享受到了这个特权。在这里凌淑华接触到了很多古代文化,这在当时兴起新式教育的环境下是很难得的。“怪才”辜鸿铭也当过凌淑华的老师,教她英文,同样认为凌淑华很有天赋。

凌淑华的义父义母可谓是对其影响很大的两个人。义父义母都是父亲的好友。在这里她被宠爱的俨然掌上明珠,这弥补了她在家庭中缺失的关爱。义母教凌淑华弹古琴,《广陵散》,《普安藏》,《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等,这些古曲的习得是凌淑华古韵风格形成上重要的一笔。

十一岁那年因为两个姐姐的溺水身亡,并且因为父亲和姨太太们之间的矛盾,凌家常笼罩在忧伤的气氛中,凌淑华也常处在孤独状态。这时她常去墓地玩。在这里她接触到了很多贫苦人,苦难却很快乐的孩子们,还有无奈忧伤的老人。这是她接触到的一个不同的世界。

三、晚礼服文化的影响

凌淑华既然出身于富裕的官僚家庭,当然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当时东渐的西学影响。在凌小的时候,父亲从袁世凯那接下修葺皇陵的肥差,家里因此搬到了北平,就此住进了洋楼。然而这次住洋楼可不是什么愉快的经历。因为洋楼附近是墓地,弄得全家人晚上都感觉有鬼,不敢睡觉。

九岁那年凌淑华随家人去日本学习。在《樱花节》篇里,凌描写了她的居住环境:窗户外面就是迷人的山景,山顶被云笼罩着,开满了樱花。

凌在《两个婚礼》中写到大哥和五姐的婚礼,二人都是在同一年结婚。大哥行的老式婚礼,自然得到家长们的一致喜爱。五姐的西式婚礼勉强用折中的办法得到长辈的同意。虽然有些波折,但最后也还是顺利进行了。凌的家庭也属于改革中接受西方思想较早的那类。

1919年,凌进入了女子师范大学读书。正值爆发,学生游行,凌和很多女子师范的学生也都参加了这场运动。在这时她写了一些反映时事的文章。

凌淑华就是从这样的文化环境中走出来,成为现代文学大军中的重要一员。这种成长环境也反映到了她以后的作品中。“以清淡秀逸的笔致,描绘高门巨族和中产人家温顺女性的枯寂和忧郁的灵魂,使凌淑华的小说在“五四”时期别具一格”。

凌淑华是写书人,而她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本有意味的书。其中有浓墨重彩,也有淡淡的音符。从自传看凌淑华,从她的生活环境出发,这为我们了解研读凌淑华的作品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向外望去,风景正好!

参考文献:

[1]徐志摩.《花之寺・序》.载于1928年3月10日《新月》第1卷第1号广告栏.

[2]凌淑华.《古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3]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组织学生练笔的有效策略 下一篇:运用交往学习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