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语文课一体化教学的探讨

时间:2022-09-14 12:06:39

技工院校语文课一体化教学的探讨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重点阐述了技工院校语文课一体化教学的一些理念,主要从一体化教学的概念、实施一体化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语文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对技工院校文化课的一体化教学进行一些探索,为技工院校文化课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一体化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近年来,一体化教学在职业教育中蓬勃发展,许多技工院校正在大力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探讨和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体化教学并不是专业课独有的教学方法,文化课教学中早就有人采用这种所谓一体化教学的形式,比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北京的地理老师王能智就采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只不过当时王能智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在学生素质相对较高的普通高中使用,那么,在学生素质相对较低的技工院校,文化课能否采用一体化教学呢?本文即以我在技工院校的一些语文教学实践来对这一问题做出一个探讨。

一、语文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分为两种,一种是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范文学习,一种是旨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写作学习(包括普通写作和应用写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分别尝试了不同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针对范文的教学,我采取了“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堂评价”的教学模式。

下面我以教读文学欣赏课——戴望舒的诗歌《雨巷》来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阐述。

首先我布置了课前预习问题: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具有什么象征意义?2、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3、结合作者生平理解诗歌。我要求学生借助于网络和图书馆来进行预习和探究。

课堂探究是在班级里各个小组之间展开的。每个小组分别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和预习的结果进行展示和讲解(各组学生代表可以在讲台上运用投影来进行),然后各个小组集中对一个问题进行探究,这个问题我设计为“《雨巷》的思想感情”。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需要对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及其写作背景有相当的了解,就需要对诗歌当中的意象有深刻的理解,当然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意象。于是在学生的探究中就有了以下对诗歌中意象和思想感情的理解:⑴“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⑵“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⑶“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⑷“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⑸“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⑹“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这时候学生的各个小组之间可以畅所欲言、互相争论:表达自己小组的观点,批驳其他小组的观点。所谓“真理愈辩愈明”,在探究和讨论之中学生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发挥了自己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空前高涨。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课外研究,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借助网络和图书进行研究,将研究结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教师进行评价。

这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以自身的实践参与到教学中,把课前、课中、课后统一成一个整体,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协调一致,把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共同完成三维目标,实现学生当前发展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针对语文写作能力的教学,我采取了“布置任务——任务指导——任务完成及展示——评价小结”的教学模式。

下面以我的一节一体化公开课《人物描写》为例来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阐述。

这是一节作文教读课,在这节课的开始,我就给同学们布置了任务:对一个熟悉的任务进行描写。需要说明的是,这一任务在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或相关写作书籍对这一任务的相关知识进行预习。在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接下来的任务指导环节就启发学生明确和理解人物描写的一些方法及其注意事项,如外貌描写、动作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在具体描写人物时要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描绘等知识。由于这些知识学生在预习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所以在这一环节学生对老师的指导基本都能够理解。之后就进入了任务完成及展示环节,这一环节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的每个学生都要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进行刻画,完成之后每个小组选派一个本组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在这个环节之中,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展示结束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推荐作品进行评价小结,对充分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的小组进行肯定和赞扬,对运用描写方法不够成熟的小组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勉励他们继续加油。本节课的内容结束之后,接着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如此循环往复。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能够品评和推荐在任务完成得较好的同学的作品,最后能在比较鉴别中发现自身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持续改进。

二、语文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探索

在语文一体化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前设计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包括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本节课要求学习的新知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创新能力。当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后,既建构了本节课要学的新知识,又体验了创造带来的成就感,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前面所阐述的《雨巷》和《人物描写》两节课的教学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够让学习者养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并能在这种态度的支配下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具有许多优点。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完成任务的策略、方法由学生自己决定,需要用到的知识由学生自己来组织,需要用到的资源由学生自己来寻找和筛选,不完全跟着教师的思想来行动,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听教师讲解往往无法真正体会知识的真实含义、运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应用知识完成任务,不但需要掌握知识的真实含义,而且需要知道应用知识的背景、应用知识产生的效果等,从而对知识有完整的理解。

3、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为任务是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所以学生有一种希望做好它的一种冲动,他们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完成。又因为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希望自己的看法或作品被其他同学和教师认可,所以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尝试各种新的表现手法或独到的方法,积极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力求看法或作品的新颖性。

在语文一体化教学中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问题,如前所述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和方法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王宏甲: 中国新教育风暴[M]北京出版社

[2]许艳妮: 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3]李丹丹,胡丽琴,刘雪梅: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J]

上一篇: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下一篇:ASP打字平台的开发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