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冶情 快乐养成

时间:2022-09-13 11:37:58

启蒙冶情 快乐养成

摘 要: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形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园借助游戏中情感的力量,去温暖、滋润幼儿的心灵,将“启蒙冶情”教育渗透到幼儿园学习性区域活动、角色游戏、混龄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等各类游戏中,将幼儿的养成教育生活化、游戏化、趣味化,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习得和养成最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体验好的行为习惯带给自身及他人的愉悦。

关键词:启蒙冶情;游戏;幼儿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身受其害。”可见,人生启蒙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园在十二五课题研究中提出了“启蒙冶情,快乐养成”的概念:在幼儿的养成启蒙教育中不仅是讲道理,规范要求,更是维护幼儿的心力,用情感的力量去温暖、滋润幼儿的心灵,使幼儿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形成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心理定势,以促进幼儿的自我调节和体验好习惯带来的愉悦,让他们在快乐的游戏中习得和养成最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见,只有在生动的、具体的游戏活动中,经常让幼儿亲身尝试正确的实践行为,才能促使其不断积淀践行行为规范的深切体验,由此逐步强化为良好的行为意识,并在不知不觉、快乐游戏中逐渐固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从而日趋成为自身“良好行为习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逐步反应性地表现为自觉的日常行为。

因此,我们幼儿园用游戏化、情景化的形式来开展各类养成教育,帮助孩子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将“启蒙冶情”教育渗透到幼儿园学习性区域活动、角色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等各类游戏中,将幼儿的养成教育生活化、游戏化、趣味化,通过启蒙冶情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在快乐的游戏中习得和养成最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体验好的行为习惯带给自身及他人的愉悦。

一、学习性区域游戏

学习性区域游戏是一种开放、自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孩子在老师创设的环境、投放的材料中主动观察、大胆探索、创造表现,充分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创设宽松、自主、愉悦的游戏环境,提供多层次、多结构的活动材料,让学习性区域与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孩子发展的两条主线,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在学习性区域游戏中,我们通过内容渗透、图示暗示等方法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培养他们整理玩具、谦让合作、动手操作等好习惯,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生活区,老师们利用墙面、桌面、柜面、地面,给孩子提供了给娃娃扎辫子、叠衣服、铺床、做围脖等游戏,让孩子在快乐的操作中发展自理能力,也能获得帮助他人的快乐。结合我园国际象棋特色,在益智区教师还自创各类游戏棋,如文明礼仪棋、交通安全棋、进餐礼仪棋等等,让幼儿在玩棋的过程中判断对错,养成在公共场所的各种文明行为。

二、幼儿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这种游戏带有很大的模拟性,是幼儿园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我们充分挖掘幼儿园周围具有苏州本土文化的教育资源,将苏州园林、特色餐饮、老字号店铺等民间文化融入角色游戏,开展“钱塘茶馆、采芝斋、扇子坊、珍珠坊等特色主题,并在原有主题中丰富游戏情节,如在建筑工地搭建苏州园林,在大舞台欣赏、表演苏州民间歌曲,让孩子们在做做玩玩中感受苏州特有的民间文化,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周围生活的积极情感与态度。

同时我们借助角色游戏与现实生活接轨的特点,开展饮食店、银行、医院、公共汽车等游戏,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理解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逐步认识各角色的义务与职责,从而了解到社会交往的行为准则和方式方法,体会感受到文明礼仪在人与人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在再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幼儿模拟社会、熟悉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混龄晨间体育区域游戏

混龄晨间体育区域游戏是我园开展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活动,在打破班级界限、大带小的活动中孩子们自主参与、自由游戏,我们为孩子准备了丰富多样、具有挑战性的体育活动器械:勇往直前――孩子在两组轮胎上架着的竹梯上缓缓前行;海底探险―― 一个孩子躺在大大的滚筒里,另一孩子推着滚筒前行;登月上天――手扶小车把手,脚踩小车踏板,如宇航员般飞快前行。在各具挑战的游戏中,孩子们锻炼了身体、提高了自信、发挥了想象。

活动中老师并不主动地参与、指导幼儿的游戏,只是每个活动区域的服务者和保护者,幼儿在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与其他孩子一起游戏,碰到问题了自己解决,需要帮助时自己寻求帮助,特别是在大班孩子小班孩子一起的活动中,小班孩子开阔了眼界,大班孩子有了责任意识,每次开始游戏大班哥哥姐姐都主动征询弟弟妹妹的要求,游戏后哥哥姐姐又会安全地将弟弟妹妹送到他们的班级。在这种相对自主的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交往合作的方法,养成了分享的意识,感受到自己解决问题的快乐,享受了帮助他人后的幸福。

四、其他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是由老师依据教育目标编制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游戏,在音乐游戏、体育游戏等集体游戏中,老师巧妙地变换各种游戏道具,将适宜的生活情节、有趣的故事情境贯穿其中,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参与游戏的兴趣,使孩子们在生动具体的游戏情境活动中亲身尝试正确的实践行为,逐步强化为良好的行为意识,如,在体育游戏“开汽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驾照”制度,即在游戏中如果司机乱闯红灯,交警就要没收他的驾照。就这样,一个“驾照”制度免去了老师许多不必要的讲解和强调,让遵守“交通规则”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培养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制能力。

实践证明,在老师有目的地预设目标、设计内容的规则游戏中,孩子们通过不断的游戏体验,逐步懂得了遵守规则、友好交往、互相帮助的重要作用,萌发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使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迁移到孩子今后的现实生活之中,真正发挥游戏“启蒙冶情”的功效。

我们从“知、情、意、行”的行为训练入手,利用各类幼儿喜欢的游戏,将幼儿从集体的活动内容与空间中解放出来,在自选玩具、自由结伴、自由交谈的活动中了解了交往合作的方法,养成了分享的意识,增进了孩子之间的感情,形成了良好的道德修养,为以后的人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梁志.幼儿好行为养成指导手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4.

[3]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4]焦艳,范茜,曹亦.幼儿常见不良习惯矫正[M].金盾出版社,2005.

上一篇:如何丰富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下一篇:运动在自闭症儿童康复中的作用及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