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工科生竞争力培养路径研究

时间:2022-09-13 11:12:50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工科生竞争力培养路径研究

摘 要 目前我国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全面开展,如何能够按照认证标准的要求实现教育目标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文章引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工科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为基本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工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并从此目标出发反向设计和改善实现这一目标的教育方法和路径,提升我国高校工科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 成果导向 工科大学生 核心竞争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18

Engineering Students' Competitiveness Training Path

Based on Outcome-oriented Education

LI Yingmin, ZHANG Shuo, TIAN Miao

(Faculty of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116023)

Abstract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ry out a comprehensive country certification, how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re current educators should think abou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results-based education to engineering students should have the ability to basic training objectives, focus on cultivating core competence of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and starting from this target reverse design and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the path to this goal, and enhancing our universities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graduates.

Key words outcome-oriented; engineering students; core competitiveness; training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四大功能中,人才培养成为高校的主体功能已成共识。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各所高校都必须面对且完成的课题。而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尤其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工科人才,更是我国工科院校最重要的历史使命。

1 成果导向教育之内涵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 OBE,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OBE是1981年由Spady率先提出,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ABET)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

遵循OBE教育理念,若要提升我国高校工科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必然要求我们思考如下四个问题:对于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的标准是什么?为何要培养满足此类标准的学生?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培养这方面的技能?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掌握了这些技能?

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①清楚目标。教育活动设计和内容的安排聚焦在通过学习后可以实现的最终目标之学习成果上,而学生也将学习目标明确地聚焦在学习成果上。②扩大机会。在安排教育活动之内容时全面考虑学生们的潜能及个体差异,保障每个学生分配的时间和资源均等。③提高期待。制定既富挑战性又切合实际的执行标准,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挖掘潜能,实现目标。④反向设计。以设立好的最终目标为起点,反向设计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安排。

2 工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最初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普拉哈和哈默尔提出的,指的是组织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属于个人核心竞争力范畴,能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的以及不易被模仿的一种综合性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个人品质及价值观等。因而,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整合性、独特性、支撑性和时代性、发展性等特点。

工科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不是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在其基础之上不断创新才能获得专属自己的并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为了准备加入华盛顿协议组织,在我国积极推进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以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 (ABET)提出的《工程标准2000》中的11种能力作为参考,确定我国工科本科的培养目标。(1)应用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的能力;(2)设计实验、完成实验以及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3)为满足特定需求而设计一个系统、部件或过程的能力;(4)与多学科团队合作的能力;(5)识别、阐明、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6)了解职业职责和道德责任;(7)有效沟通的能力;(8)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理解工程决策在全球化环境和社会化环境下的影响;(9)认识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10)了解当代时事问题;(11)使用工程实践中所必须的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

在上述对工科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十一种能力的要求中,我们排除天生的能力倾向或天赋外,按照后天可以学习和练习获得的职业技能来分类,1、8、9、10属于专业知识技能K(Knoeledge),可通过学校课程、课外培训、辅导班、资格认证考试、专业会议、讲座或研讨会、自学、爱好、娱乐休闲、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上岗培训来获得;2、3、4、5、7、9、10、11属于可迁移技能S(Skill),也可称之为通用技能,可从课堂之外的方方面面得到发展,也可应用到不同工作之中,因而可迁移技能也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技能;4、6是自我管理技能T(Trait),可以从非工作生活领域转换到工作领域,是成功所需要的品质,是个人最有价值的资产。自我管理技能可通过榜样的力量、观念的多元化、自我认知的提高、意志力的培养、丰富的精神生活、业余爱好、娱乐休闲、社团活动等获得。结合学生个体的特点,不断教育和培养上述11能力,形成工科学生独特而具有个性特点的竞争优势便是我国工科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日益加速,接收新知识已远远不如对知识的整合、吸收、转化和应用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工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于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3 成果导向教育下的工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途径

以往工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体现多个方面。从学校层面上:学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目标的设定滞后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工程创新能力导致授课缺乏吸引力或与工程实际脱轨;学校对实验环节要求不高或试验环境偏弱;缺乏对学生是否实现了教育目标的有效评估体系。学生个体层面:个人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自己应该习得哪些教育成果;部分同学以毕业为目标,缺少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从社会层面看:企业因为效益和责任等多方面原因,搭建学生工程实践平台的积极性不高等。培育工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需要从在社会、高校和学生个体三个方面入手。

3.1 发挥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OBE教育理念也同时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四方面问题:作为工科大学生,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应该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为什么要收获这些教育成果;我怎样才能获得这一教育成果;我如何知道我已经实现了这样的发展目标。因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主体和客体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内因和外因共同发挥作用。

(1)培养大学生自我生涯规划意识。若要培养出符合上述工科大学生11种能力的工科人才,或者说要着力培养工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可小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是唤醒学生们自我规划意识,帮助大学生们充分认识我是谁、欲往何方、何以至此。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结合自身的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并了解自我探索的方法,探索工作世界的途径和技能,及时了解个人目标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比自身的差距所在,督促学生积极制定行动的计划、主动实施与评估。并通过生涯人物访谈、制定个人生涯档案以及价值观的澄清等具体的实践过程,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和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世界,从而将成果导向教育的目标变成学生个人自觉的行动。

(2)锻炼操作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学科竞赛等活动是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和提升操作技能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类学科竞赛活动,会大大提升工科学生主动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兴趣和能力。以我校建工学部为例,学校每年组织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水力学模型试验大赛、测绘技能大赛、交通规划大赛、混凝土配比大赛多种类繁多的专业类竞赛活动,并推选优秀代表参加国家级别的各类比赛,在这段过程中学生们增强了工科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自我效能感和专业归属感也得以增强。近几年我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也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成果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屡屡获奖。通过开展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立项评选活动,授课教师改善教育方法和手段,课程中通过模型制作或大作业等方式也大大提升了工科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3)改善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成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和管理,改善实验课的层次与水平和提升实验课教学效果,是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提升工科大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手段。结合课程欲达成的目标,在试验课的课堂设计上下功夫,让学生积极投身其中,“做中思”和“思中学”。同时还要依据工程认证标准之要求,适度增加实践教学学分所占的比例。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及实验室的建设,提倡部分理论课教学中,通过课外实训等提升工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4)建设实习基地,了解工作世界。目前很多大学生对自我以及自己未来的工作世界缺乏客观的了解,也不知道未来的工作岗位到底需要怎样的技能,从而导致大学生活的目标缺失,更谈不上主动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虽然近年来一些企业为了招聘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逐渐在高校中招聘实习生提前上岗实习、培训,但是能够提供实习岗位并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数量,远远不能够满足在校大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广泛沟通,密切合作,建立多方合作,不断拓展实习岗位,为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共同努力。

3.2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1)卓越工程师等项目合作。近年来国家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培养工科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保障。以我校建工学部为例:仅2014年暑期前后,便有80余人深入十余家企业的不同项目参加了企业导师指导毕业设计、卓越工程师培养或短期实习、实践活动。学生收获了在学校学习无法习得的现场工作体验,加深了对行业的认识,引发了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正确地评估了自己的能力和不足,对于回校后有的放矢的学习岗位技能和拓展知识领域以及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均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对于工科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青年教师进企业。把青年教师具有半年或一年的企业实践经验作为登台授课的基本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储备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在促使教师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同时,也会避免授课时理论脱离实践、(下转第65页)(上接第38页)内容枯燥乏味,而以丰富具体的工程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案例吸引学生,提升授课效果。

(3)企业精英进课堂。邀请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精英或技术骨干、高管等人员到学校开展项目介绍以及企业创新成果或行业发展概况的讲座,或者根据行业发展和技术更新情况开设前沿知识讲座或开设选修课程,补充学校知识更新滞后等问题,使大学生走入社会后很快适应新环境、胜任新岗位,更具核心竞争力。

(4)邀请企业高管或技术精英参与学校培养计划的制定及编写教材。学校要结合行业发展实际,邀请企业高管或技术精英参加学校各专业的培养计划的修订或教材编写、修订工作,使学校与社会实现无缝对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 李志义.适应认证要求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6).

[2] 李志义.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

[3] 郑敬荣,宋璐璐.浅议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4] 魏容.“卓越计划”视野下提升本科生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

上一篇:《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的变迁与美国职业教育 下一篇: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核心能力体系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