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允价值发展趋势

时间:2022-09-13 10:57:29

浅谈公允价值发展趋势

【摘 要】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金融领域日新月异,人们逐渐开始要求会计计量应该及时、公允、真实的表达会计信息,对计量模式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的经济环境,提出关于我国计量原则的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公允价值;历史成本

一、公允价值的发展状况

从2007年下半年起,最初出现在美国的原只限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孤立性质的危机,却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损失惨重的银行家们将危机的原因归结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这些准则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和负债,并将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样金融机构持有证券化资产,即使没有出手,没有已实现亏损,也必须根据最新的市场报价调整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并计入损益。2008年底,SEC提交一份名为“按照《紧急稳定经济法案(2008)》第133节的建议和报告:市值会计的研究”。指出: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糟糕的贷款决策、不恰当的风险管理和当前监督方式的弱点,而不是会计,更不应归咎于FAS157。以FASB和IASB为代表的会计界极力证明,公允价值只是更真实的反映了公司的真实状况,更直白的表明了危机,并非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公允价值的发展前景有新的意义。

二、实施公允价值模式的影响因素及我国的经济环境特点

(1)市场经济环境是否成熟。公允价值在市场经济中产生发展,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对于公允价值的计量是至关重要的,从完善的资本市场上获得同等或同样资产的成交价格是首选的公允价值确认方法。在我国,公允价值取得所需的证据如市场价格等信息系统还不够完善,市场有时难以提供公允的数据给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某些资产或负债项目无法获取其公允价值。(2)公允价值确认技术是否完善。估值技术法是确定公允价值的重要方法但同时也是难点。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有很多种,使用哪种估值方法要根据人为的判断,不同的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其中现值计量是最复杂的,可以说,公允价值计量难主要就是现值技术的应用不够完善。现值的方法作为公允价值计量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主要是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这些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间的各种可能变动的把握和折现率的判断几个方面难以很好的确定。因此,在实务操作中,估计公允价值的现值技术是面临很多挑战的。(3)社会信用和会计人员素质水平的高低。基于以上几个方面,如果在我国全面实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则需要大量的专业判断,这也需要两个保障:专业人员素质是否足够做出准确判断;社会风气是否良好,是否存在通过人为因素操纵利润的现象。而我国目前尚处于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各种制度规范不够完善,现行的诚信体系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至于整个社会的诚信度较差。另一方面我国当前的会计人员整体水平偏低,还没有形成一支高水平的会计从业人员队伍。(4)市场监管力度。一个良好的监管机制正是公允价值会计实施的最后一道防线。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的监督机制不够规范,甚至游离于监督体制之外。另一方面,我国的审计环境鱼龙混杂,舞弊、欺诈等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公允价值的准确性、破坏经济环境的有效秩序。

三、关于我国会计计量准则的前景探讨

选择适应我国的会计计量准则,首先应了解计量属性的特点。历史成本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如实反映一个企业已发生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的历史的财务图景,具有反馈和预期功能,但也有局限性,它主要提供历史信息和财务信息,对未来的决策不够相关。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但缺点是以假想交易为对象的估计价格。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不够成熟的大背景下,公允价值的获取就更多的依靠估值技术获得,这样就增加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可能性。要保持财务报表的纯洁性,使其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显然单一某种计量属性是不能胜任的。尤其是我国的经济环境特点决定目前不能完全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而想要真实公允的反应经济信息,将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相结合,是一个可行的方法。葛家澍教授认为:要如实反映已发生的企业经济活动及其业绩的历史事实,就必须主要运用历史成本计量来确认主要项目,就必须主要运用历史成本计量来确认主要的项目。由于纯粹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已不可能,也不必要,所以应实行以历史成本为主的混合会计模式。

本文认为,假设市价不会出现剧烈波动,经济环境绝对稳定,资本市场完善,公允价值获取成本低,公允价值无疑会是最理想的计量属性。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选择计何种会计模式,则应综合考虑特定的市场特点,在我国现阶段,则应以历史成本为主,同时努力构建完整、统一、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公允价值的采用创造良好的环境,降低公允价值的获取成本,以期能更加公允和真实的反应会计信息。

参 考 文 献

[1]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J].会计研究.2009(5)

[2]杨翼飞.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评述[J].财会通讯.2009(11)

上一篇:浅谈职工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问题 下一篇: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