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编辑的“点睛”之法

时间:2022-09-13 10:22:19

报纸编辑的“点睛”之法

“看书先看皮,读报先读题”、“文好题一半”。这两句话、15个字儿,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标题对于一篇文章、一则新闻的重要意义。没错,正如《编辑的艺术》一书中几位美国新闻学者所述,标题在新闻的范畴里的确占据着极其特殊的位置。因此,如何做好标题成为了目前新闻工作者,特别是编辑同志的重要工作。

一、标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如今,报纸正处在一个“读题、看图”的时代。忙碌的工作生活,让很多人没有时间去字字认真地看报纸上的每一则新闻、每一篇文章,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看图片、看标题来浏览当日所发生的大事小情。

在深入了解标题重要性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标题”。新闻标题既是新闻信息的浓缩,更是新闻的门户和眼睛。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顺着标题来浏览新闻、贯看全文,标题无疑就是一次选美,好的标题会被更多的读者选择,从而增加新闻被关注的程度,提高新闻的价值。

因此,有人说,标题是文章的“面孔”和“眼睛”,只有“面孔”诱人,“眼睛”传神,才能吸引读者阅读。

我国早期著名的新闻教育家徐宝璜认为标题的目的在于两点:其一是便阅者,其二为引人注意。便阅者――“便”的是阅者在短时间内掌握新闻,所以新闻的标题应该是新闻的结晶,以少数简明之字,叙述其中重要之事实,使阅者读之,即可知全世界大事之纲要,虽不读新闻,亦无不可。引人注意――“新闻之题目,因其形式与地位,亦惹人注目。使编辑得法,即可借以引起阅者好奇之心,复可同时用以稍满足其欲望,使其对于该新闻不得不看”。

二、如何制作出“貌美品优”的标题

“造题之难难于作诗”,这是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当下,人们生活的视界里,每天、甚至是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涌入大量的信息,新闻的重复性,报纸、广播、电视的同质化日益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想制作出别出心裁、引人惊叹、与众共鸣的标题,难度可想而知。

我们先来看看前辈徐宝璜先生对于制作标题的建议。

1.在未造题目之前,应先将新闻中之重要事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出来;2.题目当以次重要事实为依据,既不可张大其词,亦不可加以评论;3.题目当根据撮要中之事实,引人注意之新闻精彩,应于正题中提出之;4.题目中切不可用含糊之辞,新闻题目与书名有别,书名仅仅略示书中之内容,至新闻题目,则需表示一定之动作,使人一望而确知其意义;5.新闻题目,不宜用发问式表出之,不应登载未经证实之传言也,应谨防毁人名誉之记载,以免生出诉讼。

本人通过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也总结了几点关于制作标题的心得,与大家共勉:

1.用数字说话

数字是最直接的卖点。

比如,《(肩题)46年“权力”促成60多桩美满婚姻(主题)沈阳74岁“超级红娘”剖析“剩男剩女”》。这是《沈阳日报》2012年社会直击版的一则标题,权力是沈河区某社区居民,多年来为他人牵线搭桥,促成了60多桩美满婚姻,标题用几个数字,就把主人公的特点彰显出来,让人有一种不得不读下去的感觉。

再比如,《(主题)身价700万的“全运选手”(副)辽宁马术队备战全运会》。乍一看主题,就会因为“700万”这个数字而让读者产生兴趣,什么样的选手是身价700万呢?往下看内容,其实这个选手不是某一个运动员,而是一匹马。虽然关注马术比赛的人群并不多,但这个标题,足以让更多的读者来关注这则新闻。

还有,某城市遭遇一场严重的沙尘暴,某报用了《××市下了三十万吨土》为题,将沙尘暴对一座城市的危害程度形象地表达了出来。标题若不用“三十万吨”这一数字,恐怕就不会如此生动了。

可以说,数字是制作标题时的重要元素,新闻报道离不开数字,一个使用得当的数字,可以为新闻报道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让数字巧妙地在标题中“说话”,能使原本干巴巴的数字鲜活起来,其效果有时候比文字要来得精练、生动,与新闻的内容结合得更为紧密,既能很好地体现新闻价值,更能成为“卖点”,激发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便于读者对新闻的理解和记忆。

2.掌握借用法

借用,顾名思义,是通过借鉴“现成”的资源,为己所用。

借用歌名歌词。比如,《沈阳日报》曾刊登一则文章:《都是“馒头”惹的祸?陈凯歌pk胡戈结局的N种猜想》,就是借用了歌曲《月亮惹的祸》,让读者看起来很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借用古诗词。古人写诗都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严谨态度。所以,很多流传下来的诗篇是经过千锤百炼、概括鲜明的精品。《羊城晚报》曾用过这样一个标题:《(肩题)知否,知否,应是“贱”肥“贵”瘦 (主题)爱吃瘦肉者请你多付钱 (副题)本省8个县市调整猪肉品种之间差价》,肩题是改动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起来别有一番味道。

下面这个标题借用得更为巧妙:《(肩题)第15届上海电视节闭幕孙红雷、宋丹丹分获视帝视后(主题)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巧妙借用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用引号将孙红雷、宋丹丹的名字突出,让标题变得俏皮起来,读起来饶有趣味,令读者过目难忘。

3.点睛之笔法

画龙点睛。说的是古人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时,在关键处用简明扼要的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此言同样适用于标题。

比如以下两个标题:《恐怖酒驾 生命难以承受之“醉”》、《年终评比不能“凭笔”》,可以说,不用解释,很多读者一看标题,就了解了新闻所要陈述的基本事实。一字“醉”,一词“凭笔”,正是两个标题的点睛之笔。

2010年9月国务院出台楼市二次调控政策后,各地纷纷出台“限购令”,然而,这一楼市利空消息,在资本市场却展现出“利好”局面,地产股加速上扬。某报纸相关报道中,用了这样一个标题:《(肩题)“限购令”纷纷出台 地产股逆市飘红 (主题)楼市“刹车”为何变身股市“油门”?》这个标题中用的两个比喻,正是点睛之笔,十分鲜明和形象地分析了这一经济现象。

南方某报有这样一个标题:《去年“裸考” 今年“裸找”》。两个“裸”字,突出了新闻核心内容:“裸考”是指上一年高考中没有任何政策加分,只凭考试成绩本身录取,“裸找”是指今年的毕业生不凭任何证书就能找工作,揭示了现在很多企业往往不看重毕业生的各类证书,只要有过硬的实力就能找到工作的现象。

如上所述,标题在当今的阅读时代的的确确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诗经》有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意思是说,“眼睛”若是水灵灵、炯炯有神,会使人赏心悦目,产生急于一观的愿望。其实,好的新闻标题就像名姝的笑靥、动人的眼睛,通过标题来打开新闻的窗户,让读者走进来,这正是标题的作用与魅力。同时,制作出好的标题,也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特别是编辑同志的重要职责,掌握制作标题的技巧与方法,能够从与读者换位的角度来揣摩标题,这是所有新闻工作者都应该认真做到的。

(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

上一篇:电视散文的意象创作 下一篇:泛信息时代下看电视媒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