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测算及分析

时间:2022-09-13 09:52:56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测算及分析

1911年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MV=PT。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由费雪方程式推导的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对指导当今宏观经济调控有积极意义。

一、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增长率的测算

由费雪的交易方程MV=PT,可推导出货币流通速度计算公式为:V=(PY)/M=GDP/M。通常认为,货币(纸币)的供应量(投放量)是一个外生变量,由央行控制,一般用M2表示,文中用m表示M2的变化率。假定第t年,t+1年市场交易中所需货币流通量Mt,Mt+1t+1年的名义GDP分别为X、Y,t和t+1年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率是v, t和t+1年货币流通量的增长率m,基期为t 年,则有:

Vt+1*Mt+1=Y Vt*Mt=X

v= Y/X(1+m) -1 (1)

利用公式(1)以及已知的我国M2的增长率以及每年的名义GDP数据可计算出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v,见表1。

备注:GDP数据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修正数据。

二、货币流通速度分析

1980-2011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具有以下特点:

(一)货币流通速度V的总体趋势是下降的

1980-2011年,广义货币流通速度M2从2.65下降到0.7,下降了73.58%,年均下降4.2%。1980-1989年年均下降5.4%,1990-1999年年均下降4.96%,2000-2009年年均下降2.65%,呈现下降趋缓的形态。近两年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为正值,有加速趋势。

(二)V增减率与GDP增长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GDP与V同比增长率堆积折线图显示,GDP增长高涨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速度放慢;经济增长处于低潮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加速,二者具有相似的变化周期。货币流通速度增减率分别经历了1980-1986年、1986-1989年、1989-1999年、1999-2009年4个上升和下降周期,目前处于2009年开始的上升周期。V2的年度变化率自1980年以来有4次为非负(1985、1988、1994、2004、2007、2011),分别对应着4次经济高涨期。货币流通速度和经济增长周期的密切相关性原因在于经济增长周期带来的物流加快和货币需求的变动,当经济增长旺盛时,居民的收入增加且通货膨胀预期加大,消费欲望高涨,货币流通速度加大。

(三)货币流通速度V增减率与CPI增长率具有相似的变化周期和趋势

去除1989年特殊情况外,累积折线图显示,V增减率与CPI增长率变化趋势非常接近。在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总趋势中,可观察到货币流通速度陡升与通胀大体的同步对应关系,货币流通速度的陡升,尤其是正值阶段的情况,常伴随着通胀,而常规幅度的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所对应的可能是通缩,也可能是正常的物价水平,但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巨幅下降,当年或随后1年所对应的必是通货紧缩,包括1989-1990年、1998-1999年和2009年。当V的变化突然加速或突然减速,P可能出现向上急升或向下急降的不稳定状态,学界称之为“V陡升型通胀”和“V陡降型通缩”。

三、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

(一)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

通常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如果消费者资金暂时不够而攒钱,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

(二)产业结构及生产专业化状况的影响

不同生产周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重不同,以及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程度不同等,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生产周期长的部门,资金周转慢,其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反之,则较快。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金占用多,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反之,则加快。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细,进入市场交易的中间产品越多,生产效率越高,生产周期缩短,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越多,流通速度就越快;反之,则较慢。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有这些方面发生变化,都会相应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快慢不等的变化。

(三)金融市场发达状况的影响

金融市场越发达,货币交易占用量越多,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反之,则相对加快。研究表明,股市交易量增多1%,货币流通速度将提高0.0925%;发行总股本增加1%,货币流通速度将下降0.2567%。

(四)财务结算制度的影响

如工资发放中分多次支付工资,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银行采用先进网络技术及灵活的结算方式,比如转账能减少资金占用时间,可以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

(五)消费者心理因素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心理因素包括消费心理、价值观念,以及对通货膨胀率、利率等变动的预期,还包括对政府的政策变化和政治因素的预期等。心理预期导致的行为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人们的储蓄和消费行为,从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六)社会财富分配公平程度

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越大,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反之,货币流通速度将加快。当前,政府应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显得尤为重要。

(七)周边国家对人民币的储藏程度

近年来,由于人民币在国际上升值,周边国家居民将人民币当硬通货储藏,导致流通中人民币数量降低,货币流通速度相应减缓。

四、提高货币流通速度的意义

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货币发行量M2的数量,降低通货膨胀。在保持名义GDP速度不变的情况下,M2的增长指数与货币流通速度增长指数成反比。M2的增长指数越大,货币流通速度增长指数越小;货币流通速度增长指数越大,M2的增长指数越小。近年来,我国货币发行量M2一直在13%以上,超越经济增长速度,在相当程度上造成国内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又掠夺国民财富,危害巨大。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上一篇:转变观念,提升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竞争力 下一篇:巧练典型题,跨越语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