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改下如何迈向中考

时间:2022-09-13 09:33:10

摘 要: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眼光更多地锁定于直接的“效益”上。理化学科,学以致用,专攻之,成绩可迅速提升,因此成为学生及家长的挚爱。而语文则成为重点学科中的薄弱科目,为改变现状,教师急需寻找出路。作者从以下几方面探求出路:细研教材;选段教学;故事渗透;讲析中考题型。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材 教学方法 中考题型

时任教育部长周济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切实促进教育公平》中提到,“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一直是人们茶余饭后必谈的重要事,不可否认,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但因学科之别,语文处在极尴尬的位置上。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眼光更多地锁定于直接的“效益”上。理化学科,学以致用,专攻之,成绩迅速提升,因此成为学生及家长的挚爱。而语文学习难以在短时间内出成效。学生从初一对语文处狂热,每天三读(早读、午读、晚读)知识点至滚瓜烂熟,到初二的懈怠,意识到多花半小时或少花半小时,考出的分数是同等的。故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对待语文,慢慢来,这学科撑不了也饿不死。”“明天就是单元考了,你复习语文了吗?”“还没有呢,不急,慢慢来。”“慢慢来”成了初二学生语文学习的口头禅。“英语考试快到了,你全都复习了吗?”“何止呀,我都复习三遍了,老师讲过的内容可以倒背如流了。”同属文科,但是他们的态度截然相反。到了初三年级,学业更加繁重,他们是否会因为临近中考而对语文放手一搏呢?

面对学生忽视语文的状况,语文老师深感责任重大。寻找出路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对学生及教材等的解读,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善。

一、细研教材

教材里选定的篇目都是专家们精挑细选的文章,每篇都有极强的可读性,只存在研究深入程度不同而已。对于名篇,如《孔乙己》,早有定论,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已有了相当的了解。这时,就需要为人师者本着对作品的正向理解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言别人之未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更好地阅读现代文。大多数学生觉得作品中的民众善良、朴实,但其实作品也提到“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作为顾客,他们当然有着对商品的知情权,但从这里可以看出民众的斤斤计较,有小市民的习气。穿长衫的可以很“放心”地让小伙计温酒,为何短衣主顾要心生怀疑呢?经过引导与分析,学生对民众的了解就更全面了,从中明白分析人物时应该从多方面入手。

经过个性化解读,学生对教材的了解更深入,更喜欢鲁迅的文章,萌生了阅读鲁迅其他小说的愿望,可谓一举多得。杜微说:“课程必须利用学习者本能的各种需要或兴趣,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准备为起点。”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执教者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精挑文章、精心钻研,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满足课改的需要及学生的前途之需。

二、选段教学

对一篇课文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学生并未全盘接受。当我还是学生时,总期待老师每天都有新花样呈现。新时代的学生必然有相同希冀,教学时可以从文内精选几个段落,类似平常的文段阅读,由浅入深地巧设几个问题,让他们深入思考。于次日课堂上讲解,让学生从一个窗口(选段)中了解整篇课文的内涵,即文中“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从形式到内容都连贯掌握。

训练一段时间后,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在讲析课文的前一天,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并设置几个小问题,试着回答。交流课上,每小组选送富有代表性的问题及答案,全班一起探讨研析,达到“奇问共思考,疑义相与析”的境地。课堂上的动脑是提高成绩的最妙途径。

三、故事渗透

百家讲坛的于丹教授之所以受人青睐,不单因《论语》是国粹,更重要的是她以故事引导人们进入梦幻世界,让孔子穿过千年尘埃,成为最朴素道理的昭示者,这是于丹讲演的过人之处。

我们对故事的好感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古典名著热衷是大多数学生的共同特征,但是由于经历的欠缺,阅读时难免碰到诸多障碍,渐渐影响他们继续阅读的欲望。名著阅读已成为中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学前应先充分研究名著出题特点、方向。课堂上,针对本堂课内容适当融入名著故事。用通俗的方法演绎符合大众口味的经典。于丹说,经典就像一棵圣诞树,雪松做成的主干也就是经典本身的脉络是恒久不变的。不一样的东西是挂上去的装饰品,也就是片段和细节。当然,不同的人会打扮出不同风格的圣诞树,我打算把经典与课文完美地结合,和学生一起理解出属于自己的圣诞树。

另外,故事的渗透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极好方式。平常学习繁忙,没有太多时间为肚中注入墨水。阅读经典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文学素养及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四、讲析中考题型

我们不提倡题海战术,但求每练一题皆有实效。中考题经过诸多专家、一线教师的多次审核,有其权威性、可练度。单纯地训练几套中考试卷当然无法让学生收获精彩,可以收集本地及附近地区的中考卷,拆解题型,如积累与运用部分,可分解为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概括题、口语交际题、图表题等,从中寻找中考动向及解题技巧,并分专题训练。对于参加中考战的同学而言,有一定的解题技巧无疑是天助神功。不过讲与练要结合起来,一旦将练习架空,学生学到的将仅仅是纯理论,“纸上谈兵”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学生每天接受的信息量大,会受到后抑因素的影响,将之前所学内容淡忘,甚至遗忘。为避免类似情况,我们应该在一定阶段对之前所学知识进行一次测试。只有给他们相应的“压力”,学生才能在百忙中把复习当回事。接下来,拥有不同题型解题技巧的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在各类型的大考之海中畅游了。

纵观语文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具有语文素养的学生。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基础和语言能力、思维品质、行为习惯、审美情趣的有机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它给我们更大挑战,教学中务必谨言慎行,为学生上演一次精彩的中考大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部长周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切实促进教育公平.中国教育报,2006-12-1,第1版.

[2]王文彦,蔡明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中外名著导读.责任编辑万亭.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5.9.

[4]杜微.儿童与课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

上一篇:高估或小瞧俄罗斯,都将付出代价 下一篇:“萨德”落户东亚剑指中俄藏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