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师范类大学生团队精神及其培养

时间:2022-09-13 09:22:28

浅析师范类大学生团队精神及其培养

摘 要: 团队精神力量无穷,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精神可以有效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师范类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他们在将来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师范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及探讨,着重提出了培养团队精神的五条途径。

关键词: 师范类大学生 团队精神 培养方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要在市场竞争中战无不胜,单打独斗已不符合时代要求,团队合作精神及协作能力极其重要。因此,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很大变化。对于我国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在不久的将来身为人师的师范类大学生而言,团队精神在其自身成长和将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的过程中,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一、团队及团队精神

团队是指拥有不同技巧的人员的组合,致力于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工作目标和共同的相互负责的处事方法,通过协作的决策,组成战术小组达到共同目的,每个人的相互关系,都要对他人起到重要作用[1]。所谓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配合,努力地实现团队目标的意愿[2]。

团队精神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团队成员对共同目标的高度认同。团队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团队成员对目标的一致认同[2],确定的目标要科学合理,力争取得每一个成员的理解和认可,同时团队成员也要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和团队目标结合在一起。其次,团队成员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彼此协作,形成团队凝聚力。团队成员要不断地学习对方的优点,在工作中相互帮助,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工作,大家协同作战,共为一体,并对团队尽心尽力并全方位投入。最后,团队成员在能力上优势互补,感情上劣势互容,取长补短,形成团队合力,发挥个体的优点,在协作过程中达到“1+1>2”的效果,具有努力实现团队目标的意愿。

二、培养师范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意义

1.社会对师范人才的要求。

在现代社会中,高度分工是其一个重要特征。单靠个人能力解决重大问题是非常困难的,更多的成果是靠“集体大脑”,而创新人才将以一种团队的形式体现出来[3]。也就是说,时代要求个体在具备必要的自身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诚然,作为具有示范性的师范类大学生来说,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对于未来学生的培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用人单位把“是否具有团队精神”作为是否录用求职者的重要指标,因此,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具有良好团队精神的师范类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的职责和神圣使命[4]。

2.师范类大学生特殊性的需要。

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权威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教师是全面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一环。在全国中小学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进行“成人教育”,即成为人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给学生授业解惑。师范类大学生作为我国教师的主要来源,其质量将对教育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团队精神,这些不久将身为人师的师范类大学生必须具有这一品质。

3.国家对师范教育重视的必然。

同志在出席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千万家庭的梦想和希望。”现在,国家加大了对师范院校的改革和扶持力度,把最优秀的学生吸引到师范院校,目的是为教育行业输送最优秀的人才。然而要造就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要自身出类拔萃,在其背后还要有一支优秀的团队,比如天津市特级教师徐长青的“徐长青工作室”、“丁丽数学工作室”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培养优质名师。

三、师范类大学生团队精神现状及分析

1.成长环境导致集体凝聚力不强。

现在的高校生大多为“90后”,以独生子女居多,具有可塑性强、容易被激发、学习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等优点。虽然现如今的师范类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但是在物质上较上世纪“80年”要更富裕,生活在相对狭小的环境中,过多的学习压力会妨碍正常的游戏和交流。家庭和学校为他们设置了过于优越的环境,形成了一种变相的社会隔绝,心理问题较多。有些孩子会不自觉地流露出自私的一面,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很难想到别人,合作、团结不够,纪律观念不强,个人主义至上,承受挫折能力较弱,甚至遇到不大的事情也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采取过激的行为。

2.功利教育弱化团队精神的培养。

很长一段时间,学校成为应试教育的代名词。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和家长往往要求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若干素质教育的目标被大大弱化,团队精神的培养相应淡出[5]。这种功利教育直接导致学生对团队精神的了解和学习很少,对团队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是错误的。上了大学之后,由于专业教育定位的偏差,学校和学生一直比较看重专业知识和师范技能,忽视团队精神的培养。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日益突出,加剧了这种倾向性。学生在功利主义的就业导向下,更关注掌握那些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获得胜利的“硬本领”,比如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等,很难信仰与践行合作、奉献之类的价值观。

3.大学生自身对竞争与合作关系认识偏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竞争与合作成为现代人际关系中越来越常见的现象。如今的大学生深知竞争的激烈,学习、生活、能力培养、找工作等,竞争无处不在。师范类大学生一般认为只要上好一堂课即可,与其他人或其他事无关。所以,他们认为竞争与合作仅是一对矛盾,是此消彼长的“零和过程”。这就导致他们过多地强调竞争,忽视合作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竞争中的多赢。

上一篇:荀子教育思想探微 下一篇:也谈新时期教师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