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9-13 06:40:52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注入了许多新的活力,但是由于教育资源仍然不平衡,城乡差距还相当大,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水平还比较低下。笔者在边远农村工作了十几年,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语文 ;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注入了许多新的活力,但是由于教育资源仍然不平衡,城乡差距还相当大,农村初中语文水平还比较低下。我在边远农村工作了十几年,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思考,下面就是本人的一些看法及主张。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水平还比较低下的原因

1.资源匮乏。因为资金不足等原因,农村初中普遍存在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比如: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缺少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使得很大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同时,由于资金的匮乏,教师的外出学习机会不多,加上农村交通不便,使得许多语文教师不能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

2.教学模式固化落后。身处农村的一些教师思想观念落后,依然还采用过去的教学方法,没有走出一条适应农村学生的教学模式,老师之间缺少合作精神,集体备课依然处于形式阶段,没有发挥出集体的优势。

3.农村初中生源质量差。现今社会,留守儿童太多,这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性格怪异,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教育很艰难,他们中绝大部分属于学习困难生,厌学情绪较浓,对他们的转化难度极大。

二、培养并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

1.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加大对农村初中的资金投入,改善设施,鼓励教师继续学习,加大新课程培训力度,增加校际交流活动次数,努力做到“走出去,引进来”。

2.探索并创建符合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有利于教学的信息,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地制宜,勤写教学后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3.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效果。要结合学生本身素质较差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方法,经常调整对学生的评价,公开大胆地表扬鼓励有进步的学生,让学生之间产生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从而达到创造并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4.挖掘教师自身资源。在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着决定意义的作用。教师要是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5.强化集体备课。教师之间探讨也是培养和强化农村语文教师能力的重要途径。农村的语文老师常常感觉到自己在台上眉飞色舞,学生在台下呼呼而睡。这不仅仅是学生素质差的问题,其问题还在于老师,固化的教学模式已经大大不适应于现在的学生,学生之前本来就不知道老师要讲什么,课堂很难与老师合作探究。对此,本人建议在强化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实行教学案一体化。教案的使用,学生课前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下一节课的目标,学习有了针对性,学起来也容易得多,学起来也饶有兴趣。在教案一体化设计中,教师重点研究学生的需要,以学定教,将学习重难点转化为文本,编制在教学案中。这样,学生参照教学案就能明确预习的要点及任务,实现了先学后讲,将预习落到实处。学生在预习时经过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对于哪些知识能够理解,哪些问题不能解决清楚明了,学习更具针对性。在具体授课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精讲点拨的内容,重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大大压缩了课堂讲解的时间,扩充了课堂容量,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在传统课堂模式中,老师讲得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而使用教案后,教案就是学生的笔记本,课堂上有需要补充记录的内容就记录在学案的空白处。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而老师也可以腾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进一步的拓展练习,显著提高了课堂的利用率。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明确学习目的。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让他们主动、自觉地学习。

2.培养课前预习习惯。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语文也是如此。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实际上,预习应该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即预先学习和预备学习。预先学习以预备学习为目标,预备学习以预先学习为基础。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对于基础较差的农村学生来讲,课前预习更为重要,只有课前预习了,才能为他们争取了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进而获得好成绩。

3.了解学生心理,狠抓课堂教学。农村初中的学生成绩普遍较差,但非他们笨,而是由于教师思想观念落后,依然还采用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心理上充满依赖,缺乏独立意识。新课程改革力求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就必须让学生抛弃依赖心理,养成独立意识。这点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要想做到很难。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让学生坚信我能行。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组织读书会,图书资料缺乏,教师可以发动学生从家里拿来藏书,在教室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拓学生视野。例如在阅读海伦·凯勒《享受生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探讨,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做。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大胆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看书阅读的兴趣,通过讨论把学生的视角从文本引向社会。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语文教师投身到《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去,农村语文的教学水平也将能够不断得到提高。

上一篇:略谈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三种偏向和纠正策... 下一篇: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