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时间:2022-09-13 04:55:14

浅谈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职业院校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导师计划及创业就业校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阐述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模式改革与创新,并以此来培养和提高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就业力。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 就业指导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技能教育。在国际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窘境,尤其是人们对待职业教育的观念与我们的期望值相去甚远。相当一部分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高等职业院校学习。他们认为:读普高升大学才是孩子惟一的成功之道。家长与学生们“无可奈何读职校”的观念是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改变职业教育薄弱状况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就业问题。没有就业的吸引力,就不会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一些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证明:不抓就业,就没有前途;毕业生的就业解决好了,就一通百通,一顺百顺。要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必须对就业指导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明确就业教育的导向。

职业技术学院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职业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因此,对社会就业形势的多层次分析和对毕业生就业状祝的深入调研就显得格外重要。职业院校应该主动融入社会,把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就业分析、预测和评价体系,把握社会经济实时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专业设置,有效地消除“有业无人就”的现象,从而可在职业院校消灭结构性失业。在夯实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不断调整和改善学科和专业结构,可根据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采取“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定单、定向培养”、“2+1”培养等模式,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使学生就业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渗透

目前,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还停留在“问题性”指导,“发展性”的职业指导做得远远不足。同时,职业院校就业指导的服务项目仍比较单一,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的就业政策咨询、派遣等工作。另外,毕业生在就业时存在着就业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等现象。毕业生在如何面对“工作”和“未来”的问题上存在困惑或抵触思想,有些学生仍希望借助家长的帮助获得较好的工作,在一时难以实现他们的主观愿望时,选择了“不就业”。《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指出:“毕业生就业指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围家的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然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强调政治品德教育却忽略了本身应该承担的就业教育功能,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素质培养,导致就业素质培养出现了“缺位”。因此,在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不但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而且有利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渗透过程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就业服务”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世界,促进学生职业角色技能与生活角色技能的形成与发展。2.以“职业发展规划”为主线,以“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为基本点,改变以往的停留在表面层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做法,全面启动“就业全程计划”,全面、系统、深入地指导学生就业。3.充分利用校园、班级、社团三个思想教育阵地开展就业教育,对学生进行技术文化教育,积极宣扬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向学生灌输竞争择业的意识。同时,学校应积极依托社团开展学生自我就业指导,组织模拟招聘会、开展职业规划设计比赛、素质拓展活动、邀请专家进行就业指导讲座等,充分发动和帮助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规划人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创业前的心理准备。

3.强化职业导师在职业院校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职业导师计划旨在为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借助职业导师自身的工作成果及成功经验与学生分享,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意识、了解职业环境、寻找职业方向,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力所能及地为学生提供推荐就业、实习和实践的机会。与讲座式的就业指导课程相比,职业导师计划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较好的实施价值。1.个性化指导:职业导师计划采用学生与导师双向自愿选择、一对一指导的方式,能够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2.团队化指导:职业导师的设置是对高校导师制度在原有生活导师、学业导师基础上的补充和完善。通过导师群体的多样化实现了指导内容的丰富,有利于知识的交融,也有利于学生多维视角的产生。3.实践化指导:职业导师以其在行业领域内的丰富经历和成功经验为学生们“现身说法”,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而言能够了解最真实的职场信息、获取更多的实际工作技能。4.就业化指导:职业导师凭借个人阅历、工作经验、专业知识、社会能力来辅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辅助学生将个人的条件、发展潜能、发展方向和机遇、社会条件作比较,最终完成相对准确的职业定位和科学的规划方案。

4.加强职业院有利于学生就业创业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创业教育虽然提了多年,但大多数学生对“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依然不屑,对“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认同感较差。实际上,我们应让学生清醒地看到,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高层次劳动者将会进入劳动市场、人才市场,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所以,认清新的就业形势,通过自主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应该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校期间,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将被动的就业观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培育有利学生就业创业的校园文化。

职业院校在实施就业创业教育、培育校园创业文化过程中,一要通过更新办学理念、宣传办学指导思想、凝练校训、培育校风等行为培养大学精神文化,凸出就业创业教育思想,促使就业创业教育成为学校办学理念的一部分。二要以学校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抓手,建立、建全、保障就业创业教育思想得以落实的政策、组织和制度。三要通过以学校标志、学校文化设施和学校环境建设为载体的大学物质文化建设,营造就业创业教育环境和就业创业文化氛围。四要通过学校领导工作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为载体的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渗透就业创业思想,形成有利于引领学生想创业、敢创业的行为文化,使就业创业教育思想在校园中达到“宣传媒介中有、师生意识中有、人文景观中有、实际行动中有”,使就业创业文化氛围充满校园,让大学真正成为大学生充分展示人的价值和实现人的价值的精神家园。

就业是职业院校的立足之本。改革和创新现有就业模式,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有用知识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就业指导模式是当前改进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在新模式下,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将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全程指导,以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学生个体,以提高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关耳.就业-职业院校的立足之本[J].职业技,2006,2(420:1.

余祖光,冯大军.职业教育应能就业为导向[J].职教论坛,2003,13:13-16.

陈康敏,刘光胜.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9,12(4):48-52.

王晓莉.职业导师计划在高校就业指中作用[J].现代教育管理,2009,8:118-112.

莫丽雯,冯雨州.谈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10,28:5.

王伟.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业指导的渗透[J].广西教育,2010,4115-116.

上一篇:探究河北省住区低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针对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