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2-09-13 04:52:24

浅谈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在加快建设农村经济和国家深入地推进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的学校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因为受到地理位置、教师的师资力量、学习资源等等方面的影响,农村学校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通过对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思考和实践的研究,本文给出了加快农村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把学校特色与其现有的资源优势相结合,依法治校,让农村学校的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规划,创办有关学校主题的文化讲座,将学校的主题文化深入到管理的方方面面,结合现实制定可行的管理制度,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最后以主题文化引领学校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农村学校 管理 实践

随着新的教育法出台,针对学校资源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农村教育是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农村学校地位的特殊性 ,不管是资源、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存在薄弱性,所以农村学校校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依法治校,为创建农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

一、学校管理概述

所谓学校管理,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管理,跟物质生产领域不同的一种特殊管理活动,在学校领导者的带领下,通过一定的机构和管理制度,采用一些手段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有效地确保学校的工作目标得以顺利进行的组织活动。

二、传统学校管理的弊端

第一,农村学校管理制度机制不够完善,改革不彻底。第二,思想观念落后保守,创新意识不强。第三,封闭性:传统的学校管理,深受泰罗理论的影响,主张把学校工作设计成环环相扣的管理模式,以便保证学校的工作秩序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实际上,这样的管理制度并没有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太多繁杂的程序反而使得教师们降低了工作的积极性,使得他们的创造性受到限制,无法按照自己适合的方式授课,热情度大大降低。第四,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很多学校仍在使用这种层级似的管理方式,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让整个教师群体陷入到一种被动的状态中去,教师们往往都是被动地听命于上级传达的命令,在整个学校管理体系中形成一种“准官僚”之风,弄的上下两级之间关系僵硬,工作氛围紧张。长期这样,教师的创作热情会被磨光,甚至采取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态度。第五,效率低下,许多学校只关注自身的教育,缺乏和外界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硬件方面的交换。严重的甚至到了无视整个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自成一体的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使得学校对于授课的内容调整不及时,不能够很好地把地方特色吸纳到学校课程中去,也培育不出有地方特色的人才。第六,团队意识薄弱。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各部门之间不是相互帮助而是互相猜忌和打击,长期下去不利于问题的沟通和协调。第七,学生的兴趣爱好很难被真正考虑进去,使得学生容易产生仇视学校、心生怨恨的心理,也不利于学校开展其他教育活动。

三、现代教育理论的运用

(一)深化教育管理模式改革

不断地制定出新的农村学校管理模式,深化农村学校教育管理,各级教育部门和负责部门做好相对应的指导工作,找准突破口,从实际出发,为农村学校的发展运筹帷幄,运用新的思想观、新方法、以及新的管理理念来提高管理水平

(二)务必要警抓教学质量

学校不应该以任何方式限制打压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而应该多鼓励开导教师与时俱进,在新课改的要求范围内,用新的思路、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在摸索中总结经验,建立一种和谐的“人文师生关系”。

(三)大力开展民主办学,提高管理水平

农村学校的管理复杂而又艰难,这是一个值得长期努力的过程。让学校有自己的自主经营权,调动各项资源去解决不顺应时代潮流、不利于教学质量提高的各种矛盾和弊端,恢复教学活力。有竞争才有创新,加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促使学校与研究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同行之间的运行状态,积极地参与竞争。

(四)集思广益,丰富民主形式

对于农村学校的管理,由于自身的资源有限,以至于农村学校的管理多半还是因循守旧的传统管理模式,所以,在适应客观规律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集思广益,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并且针对合理性的建议予与支持和保障,从而进一步对学校管理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

(五)坚持因地制宜,创办有农村地方特色的“新”学校

无论是身处何处,身居何职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坚定秉承着“以人为本”的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科学管理理念,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创新,用新的理念指导实践,结合农村地方特色,创办有农村特色的“新学校”。

(六)融入新的经营管理理念,依法治校

在农村学校,只有依法治校,才能保障教学质量,让管理有法可依。校长在这个环节中充当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农村学校的条件相对落后,思想较为保守封建,一个好的校长能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校长必须掌握现代教育知识、懂得管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营,还要有一定的美德,只有在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带领下,才能使得整个教育体系的管理得以如火如荼的进行。校长要加强对理论的学习和创新,信任、依靠教职工来完成管理制度的提高,可以深化管理模式,分工明确、职责到人,以确保提高工作效率。在不断地创新和实践中,摸索出适合农村学校发展的科学管理方针,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刚柔并济的过程中,大力提高监管力度,并注重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七)实行亲情管理

农村学校的孩子大部分多为留守儿童,缺乏亲情的关爱,所有农村学校的教师工作者应该坚持以“育人”为本,与亲情疏导为剂,让教学活动更加顺利。老师要加强对农村孩子的心理疏导,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和科普知识的普及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爱国的电影或者是关于心理健康题材的影片,让学生们自我检测,从而达到缓解压力的效果,有利于教育方针的实施。

总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坚持从实际出发,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制订出一条实际可行的教育管理制度,在实践中运用新的思路和工作方法,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开展教育活动,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在政府的帮助下逐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推动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邝儒军.谈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3,(14):192-192,197

[2]金炳群.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若干思考[J].素质教育论坛(上半月),2010,(7):10-11.

[3]叶成兵.关于农村小学学校管理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1,(8):30-30.

上一篇:转化研究中的失败 医学中转化研究的障碍 下一篇:初中作文成长过程中如何训练和提高学生写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