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时间:2022-09-13 03:17:26

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摘要: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教育者的重视,在课堂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教育者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就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现代教育理论;师生关系;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11-01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还要看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要使教育卓有成效,就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

1.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畅快的教、学生愉快的学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教师负有更多的责任。在教育活动中存在大量着师生关系不和和谐、不合理现象常见问题有在伦理关系上高尚的教育情怀没有得到全面体现:一些教师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还存在歧视剥夺和强制学生的行为。在感情关系上师生冲突对立、情感冷漠、气氛紧张等现象普遍存在。

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教师讲的学生就爱听,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对教师有抵触情绪,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成效就会大打折扣。教师粗心大意、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实际上就是关闭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大门。如果学生带着与教师对立的情绪,那么他们在学习中的积级性以及思维、理解、记忆、想象等一切认知机能就会受到阻抑。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成功的体验,需要得到肯定和赞誉, 需要积极的心理暗示。因为它能让我们感受自我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表扬和鼓励中能树立自信和自尊,这其中尤其要鼓励那些付出更多努力的学生,给予他们真正的关爱和良好的评价。只有这种爱才能沟通了学生和老师的心灵,学生才能对老师产生强烈的信任,从而也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更激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以人为本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

从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角度讲,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学生既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学工作的目标和归宿,教师工作计划、内容必须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实际出发。

我们一直提倡教师备课要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课标、备学生。备学生是重重之中。备学生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熟悉学生基础,了解学生知识面,就是说要"找准教学的起点"。理解教学内容时,既不要过高估计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更不能低估学生,频繁设计一些学生已经知道、理解的问题,这样可能浪费教学时间,同时,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激情。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能够了解什么,需要学习什么,然后根据内容设计出相应的措施,创造性地利用教材,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以便在上课时及时作出引导和调整。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引发、定向与维持作用。当学生对于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就会学习内驱力,唤起内部的激动状态,产生焦虑、渴望等心理体验,并激发起一定的学习行为,并这些学习行为会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能在长时间的学习活动中保持认真的态度,坚持把学习任务胜利完成。因此强烈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唤醒学习的情绪状态,增强学习的准备状态,集中注意力,提高努力程度和注意力。

针对物理的内容一般与现实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因此在引入新课时应尽量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或常听说的物理现象和常识,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住。"成功的教师往往都能做到课一开场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启动学生思维,。在学生欲言不能而又急于想知道道理时,导入新课,使学生体验和感悟到教学与知识、生活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有效地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带着对问题的浓厚兴趣进入新课的。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4.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现代教育理念的价值取向是强调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和能动作用。学生是学的主体,自我教育与自我生成的主体。即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主人,教育必须从学习者本人出发。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相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可塑性,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主动的把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把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多分给学生使用,把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多留些给学生处理解决,教师做好组织、设计、指导和点拨,主导者要让贤于主体者。求异思维能使学生凭自己的智慧,积极、独立的思考问题。教学中不急着把方法告诉学生,把时间交给他们,让他们去实践,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落实,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时间和空间里自由翱翔。

结语: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学生既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学工作的目标和归宿, 要使教育卓有成效,就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 教育心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李兆君 现代教育技术[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M]现代教育理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李克东 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沈杰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作者简介:

王伟,1980年10月,男,山东枣庄人,助教,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物理教学与应用;应用光学。

上一篇:师范学校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之我见 下一篇:实施五性原则,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